分享

脑膜瘤影像学诊断的进展

 影像吧 2019-03-01

目前CT、MRI、核医学技术在脑膜瘤的诊断、分级、治疗、术后复查以及预测预后上已展现显著的价值;许多影像学特征已证实与脑膜瘤生物学特征存在关系,但在诊断与预后预测上仍有争议。PET检查得到进一步重视,而多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可能对评估肿瘤生物学特征更有效。


脑膜瘤是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最具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的肿瘤。在X线和脑室造影的年代,检查结果仅起到提示作用。现在,影像学技术可以对脑膜瘤进行无创、准确地诊断,明确病灶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无症状性脑膜瘤也常常检出,还作为长期监测其生长和治疗效果的常规手段。现代的放射技术利用放射性参数的高级分析,获取肿瘤的生物学信息,为肿瘤分级提供线索和对预后进行判断。近期,美国波士顿布列根和妇女医院放射科的Raymond Y. Huang等对CT、MRI、核医学等传统的与现代的影像学技术在脑膜瘤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重要观点作回顾性综述,文章发表在2019年1月的《Neuro-Oncology》上。

研究方法

72%-85%的脑膜瘤在CT上表现为边界清晰、分叶状、与硬脑膜广泛附着的脑外局限性病灶,平扫时密度高而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在MRI-T1加权上,脑膜瘤呈低或等信号,T2加权为等或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肿瘤内可发生囊变、出血或坏死的混杂信号,可能与肿瘤恶性趋向相关。72%的脑膜瘤在增强后出现典型的“脑膜尾征”。在MRI以及CT增强上,可见血管流空影或增强的血管。鉴别诊断上,需考虑与脑膜转移癌或淋巴瘤等相区别。

脑膜瘤多数有生长抑素Ⅱ受体(somatostatin ReceptorⅡ,SSTRⅡ)表达。PET检查发现,脑膜瘤高度摄取有放射性标记的SSTRⅡ受体,而周围结构摄取量极少;结合血脑屏障结构,可见肿瘤与周围结构具有明显的对比差。对侵犯颅骨或位于颅底的脑膜瘤,PET检查意义重大。当病灶侵犯颅骨时,与MRI相比,SSTR-PET诊断脑膜瘤的敏感性更高(98.5%比53.7%),而特异性有所降低(86.7%比93.3%)。

脑膜瘤通常是缓慢生长的良性肿瘤,临床症状与病灶位置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WHOⅠ级与Ⅱ级脑膜瘤在生长速率和倍增时间上明显不同。一项50例脑膜瘤的回顾性研究指出,术前WHOⅠ级脑膜瘤的年体积增长速率明显低于WHOⅡ级脑膜瘤,为1.34cm³比6.40cm³。偶然发现的以及未治疗的脑膜瘤自然生长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前者大多缓慢生长或不生长,少部分也可呈侵袭性生长。后者通过10年的跟踪随访,表明大多数患者呈进展状态。已经证实,有许多可预测肿瘤侵袭性的因素和影像学指标。脑膜瘤MIB-1标记指数与肿瘤增殖率密切相关,增殖率高的肿瘤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和瘤周水肿明显。脑膜瘤在增殖过程中的方式、速率并非一成不变,而初始病灶体积对临床进展与预后的意义重大。最大径小于25mm的未治疗脑膜瘤在5年随访时间内大多良性生长。现在的研究大多存在单中心、测量方式多样等问题,因此研究结果无法统一。根据目前未治疗脑膜瘤生长情况的研究结果以及欧洲神经肿瘤协会关于WHOⅠ级脑膜瘤切除后的随访意见,建议患者在5年随访期内每隔2年复查MR。

研究结果

脑膜瘤的部分影像学形态特征可能与肿瘤级别相关,但尚未发现肿瘤恶性变的特异性指标。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通过水分子运动和ADC值的测量,提示病灶信息。有关ADC值区分良、恶性病灶的研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可以提供水分子运动的幅度和方向。有研究表明,WHOⅠ级的脑膜瘤在局部各向异性分数FA、特征值λ以及球面张量比例上明显低于WHOⅡ级脑膜瘤;但后续的研究结果却相矛盾。灌注成像可以在组织水平上评估血流情况,常用于胶质瘤。

脑血流量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关系已经得到印证,提示灌注成像或许可以筛选对传统治疗方案不敏感而对抗血管增生治疗敏感的脑膜瘤。然而,灌注成像的参数与脑膜瘤分级的关系仍然未得到明确的结论。放射组学正在神经肿瘤领域内得到广泛重视,高级别肿瘤多有出血、坏死、肿瘤异质性、形状不规则和体积大等特点,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可提高脑膜瘤分级预测预后的价值。PET检查在脑膜瘤诊断中并不占主导位置,但在区分肿瘤级别上可提供帮助。非典型脑膜瘤的肿瘤灰度比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该指标也是肿瘤复发的预测因子,不过预测高级别脑膜瘤的敏感度仅为43%。目前的一系列影像学指标,仍无法较精准地判断肿瘤的分级,甚至组织学分级也并无法准确无误地预测肿瘤的进展与预后。未来影像学在脑膜瘤个体化治疗上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目前在制定脑膜瘤手术方案时,最常用MRI增强序列,以及采用CTA或DSA等明确肿瘤血供。当肿瘤毗邻皮质脊髓束时,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的纤维束的改变与术后出现短暂性麻痹相关。关于肿瘤质地的影像学特征也有多项研究,传统MRI上T2加权成像高信号认为肿瘤质地柔软,然而也未统一;已有如MRe等新兴的技术研究肿瘤的质地。MRI与CT在脑膜瘤放疗方案的制定中起重要作用,脂肪抑制序列可以明确颅底和静脉窦脑膜瘤的边界;纤维束成像和高分辨脑脊液成像在显示颅神经方面有重要意义。在分子影像学中,SSTR-PET可在肿瘤切除程度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样适用于精准的靶向放疗。

结论

脑膜瘤术后常在24-72h内进行MRI增强扫描以评估肿瘤残余情况。三维快速自旋回波技术可以较有效地减少术后伪影。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的指南建议,WHOⅠ、Ⅱ级脑膜瘤患者在初次手术或放疗后的3、6、12月复查MRI,以后5年内每隔6-12月复查一次,随后每1-3年复查一次。尚无预测脑膜瘤治疗反应和进展的标准影像学准则。放疗尤其是伽马刀治疗后常有放射性坏死,MRI可较好地区分。

目前CT、MRI、核医学技术在脑膜瘤的诊断、分级、治疗、术后复查以及预测预后上已展现显著的价值;许多影像学特征已证实与脑膜瘤生物学特征存在关系,但在诊断与预后预测上仍有争议。PET检查得到进一步重视,而多种影像学技术联合应用可能对评估肿瘤生物学特征更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