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澹州—苏轼诗词赏析系列之谪居时期的心路历程

 灵石水华 2019-03-06

经常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此心安处是吾乡”,一直没有在意这句话的出处。

近日看苏轼诗词才发现,原来这句话出自苏轼的诗《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讲的是他的一位好友王巩,因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贬谪到广西,5年后放归。

归来后苏轼见到王巩家里的一位歌女名曰柔奴,虽然随着主人过了5年的流放生活,却显得神采奕奕,更加青春动人了。

苏轼好奇地问她:“广南(即现在的广西)风土应是不好?”

柔奴答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

苏轼听后对此歌女刮目相看,不仅赞美她对主人患难与共的坚贞,更钦佩她视苦如饴、随遇而安的智慧,于是就有了下面这首词。

《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对歌女柔奴的这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一定是深有同感的,事实上他从湖北黄州到广东惠州,最后到海南儋州的贬谪之路,也是他的精神世界从迷惘走向安住的历程。

下面就让我们从他的诗词中一起来探寻他的心路历程吧!

(一)

苏轼初到黄州是44岁,在此之前他的人生可谓是一帆风顺,不论在文坛还是政坛,都算得上是受人瞩目的人物。因“乌台诗案”突然遭受了4个多月的牢狱之灾,虽然经多方营救,劫后余生保住了性命,但被发配到穷乡僻壤担任一个不许参与政务的虚职,心理失落是在所难免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到黄州初期创作的作品看出来: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表面上苏轼是在描写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只孤独的鸟从一个枝头飞向另一个枝头,不肯安息,其实是在形容自己的心悲愤难平,却无人能够理解。可是时隔两年后,再来看他的作品,却是如此从容淡定: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完全吻合佛教无二无别和“空”的思想理念。

苏轼在黄州期间,虽然挂名了一个闲职,但薪水微薄,而且常常被拖欠俸禄,出于生活所迫,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把城东一块闲置的坡地开垦出来种田,这情景有点像文革时期知识分子到农场改造。

别看他之前从来没种过地,可他虚心向当地农民学习,很快就干得有模有样了,每天乐此不疲地耕地,甚至还因城东这块田,给自己起了个“东坡居士”的雅号,即大家熟知的“苏东坡”。

其实种地也是汉传佛教特有的一种修行方式,即“农禅”,苏轼经过了2年多农耕生活的磨炼,让他的心安定下来,此时又恰好遇到这场大雨的洗礼,一定有一种雨过天晴、豁然开朗的顿悟。

这番顿悟之后,他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水平一下子跃上一个新的高度,这才有了后面我们都耳熟能详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前后《赤壁赋》这样流传千古的佳作。两年后,由于朝中政权更迭,他又重新受到朝廷重用,直至58岁那年,新党执政,他遭受政敌排挤,被贬广东惠州。

(二)

有了十几年前被贬黄州的磨练,又经历了几十年来命运的跌宕起伏,年近花甲的苏轼已经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境界,所以这次他到惠州时心态是非常豁达平和的,从大家所熟知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名句可以看出,他是准备坦然接受命运安排,计划在惠州度过自己余生的。

这种随遇而安的心态并不是随波逐流、听天由命的消极懈怠,而是“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只是安住当下,在能力范围内尽全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让我们看看在惠州三年,苏轼做了哪些事情?他把之前当官时朝廷赏赐的钱和犀带(即官服上的腰带)捐了出来资助惠州当地修桥、修路、筑堤,并且亲力亲为参加劳动,巡察修筑西新堤、桥的进度,督促施工费用落到实处;

他将中原的耕种技术带到岭南,教当地农民制造捣谷、舂米用的水磨、插秧用的秧马,以减轻繁重的劳动,提高生产效率;

他为边防军商建兵营,以免军队混住民房扰民作恶;他还请令对惠州人民纳税以钱、粮各便,解决民间缺钱之困顿;

虽为贬谪之身,他仍不忘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和老百姓的疾苦,通过诗文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为民请命。

据《惠州志·艺文卷》记载统计,苏东坡在惠州期间创作的诗文共587篇,“数量、体类之丰富多样,精品佳作质量之高,殊为人赞叹,更令人惊叹”。以下选两篇我最喜欢的与大家分享。

《荔枝叹》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此诗前半段讲述了前朝向皇宫进献荔枝劳命伤财的历史教训,后半段深刻揭露当朝争相向皇宫贡茶贡花的现状,呼吁执政者不好贪图享乐,要体恤百姓疾苦。

中国人历来推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哲学,可我认为苏轼精神中最可爱也是最宝贵之处在于,他无论穷或达,不论是身处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都同时能做好“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始终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百姓安危冷暖,同时也不忘修身养性,随时随地安顿好自己的身心。

《纵笔》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苏轼当时虽然又穷又老又生着病,可内心是如此地喜悦和自在,那是因为他已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他的心灵已经不受身体和环境的束缚,超然物外,与众生、与万物融为一体。可是他的逍遥自在却引来了政敌的更大仇恨,正当他刚刚在惠州盖起了他的新宅,准备安享晚年生活时,朝廷的一纸诏令把他流放到条件更加艰苦恶劣的海南儋州。

(三)

海南作为度假天堂仅仅是近几十年的事,而在宋代,海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人间的地狱”,那时流放海南是仅次于死刑的刑罚了。把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流放到这样一个蛮荒瘴炎之地,摆明了就是要置他于死地,苏轼本人也没有打算能活着回去,他临行前给长子苏迈留下遗嘱,并给自己的好友广州太守王古写信说:“今到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

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往往在直面死亡时,人的内心中最光辉的智慧与慈悲才会被激发出来,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苏轼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个问题的。

在海南生活的三年期间,他开辟学府,自编讲义,自讲诗书,培养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姜唐佐和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个进士符确;

他教当地乡民挖井取水,教他们耕种,甚至还自学医术药理,为百姓开方治病。

小时候我们学习雷锋的先进事迹“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我看这句话套用在苏轼身上也正合适,他一生走遍全国,做的好事也遍及天下。不论他处于何种境地,心中始终充满对国家忠诚的爱、对人民深切的爱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这才是真正的大爱。

当苏轼在命运的烈火中完成“凤凰涅槃”的升华时,他的文学作品也达到了炉火纯青、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

《减字木兰花·立春》

春牛春杖,

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

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

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

卷起杨花似雪花。

这首诗读起来感觉温暖的春风扑面而来,谁能想到这首语言欢快质朴,充满生命激情的诗出自一位饱经苍桑的大文豪之手,诗中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字雕句琢,而是用最平实的语言,像一个快乐的孩子似地为春天的到来而欢呼,为大自然的美景而赞叹,我想这才是真正的赤子之心吧!

在外人看来,苏轼在海南的三年流放生涯是他的不幸,可他却在这最艰苦的环境中迸发出生命最耀眼的光芒,为海南人民带来了文明的曙光,更让自己找到了生命的终极意义和内心最纯粹的快乐,从这一点来看,他又是幸运的。

苏轼在离开海南岛时写了下面这首诗来总结他的流放生涯。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此诗先是描写了雨过天晴、云开月明的景色,其实是表达他苦尽甘来、遇赦生还的喜悦心情,其中“天容海色本澄清”是形容他清净圣洁的内心世界,即佛教禅宗所描述的“本自清净”的境界。

接下来两句中的“鲁叟”和“轩辕”是指孔子和黄帝,苏轼在夜半的桨声、涛声中与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圣人们仿佛有了跨越时空的心灵沟通,最后一句是他对在海南三年生活的自评总结,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就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苏轼本人在《留侯论》也中也曾说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苏轼用自己的一生证明他就是一位这样的真英雄和大勇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