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新课标的课堂设计

 老刘tdrhg 2019-03-07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谭健文

 

    新课标实施后,教师应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我们可以通过剖析3个课堂教学实例,解读其中的关键部分。

    第一,学习任务在真实情境中生成。

    《向先烈致敬》是广州市执信中学教师都昌其设计和执教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单元教学最后一课,单元总任务是:百年校庆即将到来,请学生结合对孙中山先生及其战友和对广州市执信中学的认识,策划并运营“我们前进在先烈路上”微信公众号,向校庆献礼。

    都昌其说,这是“四无”的新课——无教材、无课型、无资源、无案例,一切只能根据自己对新课标的理解设计。单元教学结束后,他总结了五点:一是教师的解放。以前困于教材,现在是利用教材。教师要懂教材、用好教材。二是教材的重组。年级与学科的跨越、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连通、文本与活动的共融都使语文课堂充满艺术性。三是任务驱动。任务唤醒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合作则让学生知能生成。四是资源的采集。教师根据任务群教学需要选择阅读内容,不仅是书籍,还有社科文献、展览馆及其他跨媒介阅读内容,针对性强、指向性明,学生收获也更多。五是素养的培养。教学中时时处处都有语言建构、审美养成与思维训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知不觉渗透其中。

    整个任务群,从任务布置到公众号设计成形,体现了“生成”二字——由任务开始,设计学习情境;情境有了,在任务驱动下师生共研共读,生成教材、学法,生成知识与能力的小体系,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在活动中生成。

    第二,文化参与在调查研究中深入。

    《书信类节目为何这样“红”》由广州市协和中学教师王殿宇设计并执教。教学中,王殿宇引导学生关注传统书信式微背景下书信节目走红的现象,激发学生深入研究的意愿,教师再指导学生调研和分析。学习中,学生需要阅读5万多字的学习资源并开展网络、社区调研活动,最后完成调研报告。

    王殿宇认为,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打通了日常语文学习与作为课程的语文学习的关系,体现了新课标的“实践性”理念。该任务群明确提出围绕“调查”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关注、剖析、传播”等环节呈现“参与”,其开放式学习特征明显。基于此,设计学习任务、分配课时既要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又不能将学习活动限定在课堂、学校。学习任务要带动学生“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教师也要结合任务群需要选择多样化阅读策略和学习方式。

    王殿宇的设计将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落实在“关注”“剖析”与“传播”3个关键词,通过任务群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关注”“剖析”与“传播”先进文化的方法,更唤醒、培养学生“关注”“剖析”与“传播”先进文化的意识。

    第三,媒介素养在语言构建中实现。

    在新课标规定的18个学习任务群中,学习任务群“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因涉及媒介技术和媒介素养且没有规定的文本内容,教学中几无案例可借鉴。广州市第二中学教师曾育林执教的《说不尽的阿Q》尝试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教学目标与教材经典篇目、文学经典形象相结合,拓展学习内容。单元设计为“读不尽的阿Q、画不尽的阿Q、说不尽的阿Q、写不尽的阿Q、演不尽的阿Q”五部分,每部分为一个任务,任务群通过“微信读书”、微信群、图像比较及图文互读、多媒介表达与交流、论文写作、话剧演出等形式,将文本与图像、影视、话剧等结合起来。学生运用多媒介开展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利用不同媒介获取、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语言和媒介的跨越与融合,曾育林设计的任务群兼有“语文素养”和“媒介素养”的要求。实施“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教学首先要上出“语文味”,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然后才是上出“媒介味”,培养学生“媒体素养”。这样的教学设计以认识“精神胜利法”为切入点,以落实语文素养为基础,以落实媒介素养为落脚点,三者之间做到了较好的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