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解析其十一》——孝天孝地,人之根本

 钟家台 2019-03-08

《论语解析其十一》——孝天孝地,人之根本

今天来讲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孝道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于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就是孟孙,当时长期把持路过朝政的“三桓”之一,社会地位很高。樊迟是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很多。对于孔子说的这个“无违”,一般的解析是指“不要违背之后的‘礼’”,一致认为这句话是孔子针对具体的人物提出的具体的回答,孟孙手握大权,孔子便希望他能践行礼制,这样的解释也不无道理,因为《论语》一向是一事一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这类精神体现了。结合情景当然可以解释为“无违礼”但是这个问题是针对“孝”问出来的,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或者是国民这样一个群体,无论生死,皆以礼待之,对于一个政权的执掌者来说,是否可以称之为“孝”?古代社会历来有“以孝治天下”的传统,西汉时期的举孝廉,“孝”作为衡量人才的一个标准也一直有在使用。缠说这个“孝”跟“礼”一样,是当下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当下是怎么定义“孝”的就是什么,没有一点自我的想像跟臆断。比如绝对是应该大义灭亲的,那大义灭亲才是真正的孝。后面还有孔子跟人商量的“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就是说像这类盗窃财物等可以通过教育等挽回的过错,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也在其中显现。现实中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需要大义灭亲,“无违”是不要违背现世的约定俗成的礼仪道德等规范。这样的解释则是针对所有人的,那么就没有体现孟懿子特殊的身份。对所有人的同缠小人当然同意,毕竟人是社会人,一个人要是长期出于社会约定俗成的规范之外,即使是天才,也不免曲高和寡,孤独终老的命运。但这里结合一事一议,孔子的说法应该是想让孟孙不要放弃社会礼制,以致上行下效,全社会都井然有序,这样的观点则跟大多数人雷同了,小人的观点也不并一定要一味求新的。

白话试译:孟孙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制。”从孟孙那儿出来后,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就对樊迟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制’”,樊迟说:“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让国民都能知道无论生死都能以礼对待该对待的人。”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据说孟武伯已经很“善优父母”了,这个“为其疾之忧”的“其”很值得商榷,到底是指父母还是孩子。还有这个“疾”是不是疾病的意思。如果是父母只担心孩子生病的问题,确实说的过去,所谓孝子,出门在外就是报喜不报忧,如此的话,由于不知情,父母也只能担忧你的安全问题。如果是对父母,只担心他们生病,一人之事,平安最大,但是否还可以担心点别的,这样解释明显不太靠谱。如果原文看成看成是“唯其疾之忧父母者”的倒装,就是即使生病了也要担忧父母的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品性,有人对感情善于表达,有人稍显羞涩,有人虽心存父母,但是不能做到,这里用一个词来总结什么是“孝”,就是时刻关怀,将心比心。基于孔子重感情这点,即能将心比心。

白话试译:孟武伯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即使生病也能心怀父母,能和父母将心比心的人就是孝子啊”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这章的句意很好理解,这章就讲了孝两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敬”和“养”,作为子女,不“养”无所谓“敬”,你说你连赡养的最基本的责任都不承担那就是禽兽不如了,或者你不能承担,但是孔子所谓的“养”是“能竭其力”,穷尽自己最大的力量,那你就算满足了孝标准中的“能养”了。但“能养”是不够的,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是有思维感情的动物,你不尊敬,不将心比心,那只能算是伪孝,不是真孝子。大而化之就是社会上约定俗成的标准你要满足才算真孝子,具体来说就是“敬”和“能养”。小人之前的认知有错误,就是误认为人跟其他动物差不多,人的成长会让意识也慢慢独立,那么子女对父母而言就只意味着责任了,每个人都成了独立的个体,这是相当大的认知的错误,后来小人就改过来了。

白话试译: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说‘孝’就是子女能赡养父母,至于犬马这类动物,也可以说是能养活。对父母不尊敬,不能将心比心,那么人拿什么跟犬马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一般指表情,所谓“和颜悦色”,脸色。难:困难。色难:就是对父母要保持合适的脸色、表情、又内向外散发的情感是很困难的,一般困难的也是重要的。服其劳:代为劳作。馔:名词动用,美食的享用。你代父母劳作,有好吃的让他们先吃,这难道就是孝顺吗?用脚趾都知道,这些都是物质层面的,上面说了,人是感情的动物,也就是如何保持这个“色”才是最重要的,但物质是最基本的,两者不要搞错了。现在的人往往喜欢盲人摸象,尤其是对别人家的情况就见什么是什么,这是绝对错误的,看到人家穿金戴银就以为人家家庭和睦那是脑子太简单了。

白话试译: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最困难的是怎样保持合适的颜色,有事,小辈帮忙做,有酒食,长辈先吃,难道这样就算是孝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