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浩伟:京剧演唱中怎么学会“滑音”和“抖动”的技巧

 cxag 2019-03-10

【滑音】

      滑音属于丹田用力,通过口型活动,音符变化、形成一种滑行的劲头。大凡“滑音”多件用于上声字,诸如“把、胆、染、闯”等字,在唱腔适当的地方均可用滑的劲头来唱。

     它具有圆润滑行和迅速过渡的特点,无论是向上滑行,还是向下滑落(即低音区之‘高呼’唱法),滑时音程转换不漏棱角,没有阶梯式的跳跃感觉。滑行的音程(指向上滑行)大都为3到1(高),6(低)到5的幅度大、速度快,力度强。

      滑音在京剧老生行当里较为突出,常用于腔中加重语气,表达人物的激情,如《捉放宿店》之“我岂肯放虎归山又把人抓”的把字;《文昭关》之“满门家眷血染红”的”染“字,两例滑音均要从3滑到1(高),而滑时的速度还要快,才显出力度之强,同时也把人物的心里劲儿给“滑”出来了。如果唱法上偷懒,只从5音向上滑,便达不到这种传情的效果。

      另外,有时为了突出表现人物心情,也利用去声字的挑劲,把上扬的尾音强调成为“滑音”,如《卧龙吊孝》之“我的心酸痛”的“痛”字唱法,上扬的尾音经此一滑,把痛酸发于肺腑的情形,完全唱出来了。

      还有在“阳平低出”时也含着“滑”的成份,但滑行音程幅度小,力感极微,不像上声字那样给人以明显有力的感觉,所以不把它包含于劲头之内。

      按照北京语音上声字为降升调,字的后半截有向上滑的因素,加上运用口法操纵它,其音速和力度更增加了强烈之感。而湖广韵之“上声高呼”则为下降声调,故于中低音区运用“上声高呼”之法,则多为向下滑落。滑行时听起来较为柔和,多用于强调人物的语气时为之,如《武家坡》中薛平贵的两句唱词“前影儿好似王三姐”的“姐”和“手持金弓银弹打”的“打”字都是利用低音区的“上声高呼”手法来使其向下滑行,以表达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这里的“滑音”,主要是指如何掌握上声字的劲头,不包括行腔当中的旋律滑行,赘言之,免生误解。

【抖动】

    【抖动】,不是平常生活里那种由颤抖而发出的声音,那种颤抖的声音是没有力量的。【抖】,是一种劲头,力感相当强。像武术里抖白蜡竿子那样,使劲一抖蜡竿,“前后把”一用力,竿梢儿“曲溜溜溜溜……”,转速紧而密,显示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也有人把唱腔中运用抖动的劲头称作是“提溜儿”,比喻行腔中把声音猛地提溜起来(扬起来),再用力晃动两下的意思。总之,这种【抖】(提溜儿)的劲头,用于表达人物之感慨心情最为适合,如《打渔杀家》中“怎奈我家贫穷无计奈何”这句“奈”字行腔,即有抖(提溜儿)的劲头(简谱略),奈字出口用劲头一顿,再提溜起来一抖,用这种提溜劲头把萧恩万分感慨的心情,一泄无遗。又如《捉放宿店》慢板中的“月”字行腔中抖动(简谱略)和《托兆碰碑》反二黄的“保”字于尾腔出两次抖动(简谱略)等等。简谱中凡标有气口(v)符合后面为颤音(w)符合的地方,均属于抖动(提溜儿)的劲头。但唱腔里的抖动是难以用符合来说清楚的,这里只不过是借用一下气口符合、颤音符号来表明其用劲头之处而已。

       常言“功夫不亏人”。口法中的各种劲头,只要勤于练习便能掌握它。不过运用劲头技巧一定要先找好气口,没有气口的劲头那是拙劲。使拙劲去唱,既不好听,又容易造成失音,久之则损伤声带,那将悔之不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