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应该花多久时间无所事事?研究说可能是 2.5 小时

 昵称535749 2019-03-10
  • 每天应该花多久时间无所事事?研究说可能是 2.5 小时

娱乐

刘融3 小时前


但并不是让你上班合法摸鱼。

哥伦比亚商学院教授 Silvia Bellezza 在 2017 年接受大西洋月刊的采访时,提到过一个现象:现如今,人们会根据你工作的时长推断你的财富和地位,“看起来很忙”已经成为一种地位的象征。另一方面,对效率的追求又让人们普遍有“空白时间恐惧症”,很难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

为了探索“到底一天应该忙 or 闲到什么程度人类才最开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 Cassie Mogilner Holmes 教授在去年底做了个研究,调查自由支配时间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自由支配时间”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各种形式的休闲或社交,当然也包括“什么都不做”)。

研究对 35,375 名美国人的进行了若干调查和实验,比如“形容自己的时间分配状况和效率,并描述对此的感受”。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年龄、性别、种族等等)的情况下,每天的自由支配时间长度跟受访者的体验呈现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上班族跟无业者的情况还不太一样:对于前者来说,当一天有 2.5 个小时左右的空闲时间,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最高;而对后者而言,则需要 4.75 小时——看起来,无所事事的时刻不可或缺,但并不是越长越好。

一个让人略有意外的现象是,在实验中,没有工作的人需要的最佳闲暇时间,反而比有工作的人更长。这个结论也引起了其他人的注意,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学者 Daniel Hamermesh 就提出了两种假说

一种是,人们跟其他人共同度过的空闲时间满足感更高。简言之,工作者的两个半小时更有可能是处于愉悦的“有人陪伴”的状态中,效用相当于无业者的四个多钟头;

另一种则是,没有工作的状态,可能会挑战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和社会形象。在忙碌的商业社会中成为一个“不被需要者”,会对人的心理状态出现影响,进而导致尽管闲着的时间更久,但得到的满足感却没有比工作者们高多少(前面说的“空白时间恐惧症”的体现之一)。

当然了,Hamermesh 同时也提出,这个研究其实还不是特别完善。首先,论文分析的部分数据来自于受访者自己的估算,不是完全可靠;第二,所谓的“自由裁量时间”也很难界定,“我们每一分钟都有这样或那样、有意或无意的选择”,像边玩手机边盯工作这种,到底算自由活动还是弹性工作,还真的不太好说。此外,“生活满意度”本身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忙碌状态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论文作者 Holmes 也承认,他们虽然认为两者有关联,但也不能就此确定它们一定就是因果关系。

Giphy ©️ JAMKOO

这份研究里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结论,比如,“花钱省时间”也可以增加生活福祉。之前我们就介绍过哪个国家的人最爱花钱买空闲,以及这类消费中有哪些人们觉得花得最值(比如选购更快的宽带、住得离公司近一些之类的)。作者认为,对于那些能够负担得起的人来说,这样做确实能让人更加开心。当然了,也有人觉得做饭、打扫这些家务是种乐趣,不管有没有钱都乐意自己上手,这也算是另一种休闲方式。

除此之外,Holmes 还提到,他们接下来可能还会继续观察,在空闲时间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什么样的安排(比如,是分散还是集中)是最好的。去年上半年,发表在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上的另一篇论文就提出,人们在时间的感知和管理方面似乎有认知偏差,如果接下来有什么任务等着完成,我们会拿出额外的“心理建设税”,将注意力全放到这件事情上,反而使得剩下的碎片时间利用效率不高。CBS 之前也报道说,“一直被手机打断”会导致思维的习惯性中断,进而带来时间和精力的双重“转换成本”。换言之,休息多久固然是个问题,但工作和休息的搭配风格同样非常关键。

加缪曾经说,“懒惰只对平庸致命”,这句话配上前面的几个科学研究,大概也算是给习惯“高效”的当代人提了个醒:不要从无谓的忙碌中汲取成就感,但是,也别忽视工作能给人带来的价值感。我们需要劳作,也需要无所事事,不仅因为它们都是“有用”的,更因为它们真的能带来快乐。

Giphy ©️ jasonclarke

题图来自:Giphy ©️ nikolaymotio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