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十六册分卷正式开启预售! 海派篆刻豪华明星阵容,豪放派,工稳派,通通随你挑~ 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的内容推送为大家介绍海派篆刻十六家的独门绝技,相信看完之后你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上期内容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 赵之谦卷·钱君匋卷 赵之谦105方,黄牧甫168方,吴昌硕200方,钱君匋先生将收藏的三大家的原石,先后请符骥良先生和学生陈茗屋钤拓《豫堂藏印》(甲、乙集)十五部,《丛翠堂藏印》七部,分赠好友。 1975年,钱先生又将赵、黄、吴三大家藏印加上陈鸿寿、赵之琛、齐白石等40家,计533钮,由学生陈辉、黄冰钤拓,历时三年,完成了二十部《钱君匋获印录》。原石现都藏于君匋艺术院。而制作精美的原拓印谱,为篆刻艺术留下了亮丽之笔。 无倦苦斋 (此为余藏㧑叔、牧甫、昌硕刻印之处也。) 赵之谦“为六百年来印人开一门户”,他留下来的印章却不多。翻看《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就会发现,其中有92方(将近40%)的印章来自君匋艺术院的收藏,而且件件精品。所以我们说,没有钱君匋先生完整大规模的收藏、保存和研究,赵之谦再厉害,也许我们今天也不能得以窥见全豹。 我不满足于只是一个印人。 赵之谦(1829-1884) 在晚清艺术史上,赵之谦是一个不可绕过的名字。他学富才高、名动公卿,却四上春官不第,始终失意科场;他孜孜以功名仕进、学问事功为志业,却沉沦下僚,为五斗米折腰;他一生刻印赋诗学文字,本为寄情之余事,无意以之自存,但身后却以金石书画之艺卓然名家,传誉后世;他盛年息刀,却以未及五百的创作数量,为晚清以来篆刻家开辟了审美与实践的新境界。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由孙慰祖老师主编,收录赵之谦篆刻作品237件,史无前例地包括了103方原石。分为“自用印“和”他人用印”,大致按时间顺序排列,囊括几乎所有代表作品,且附有详细的著录信息。 始于浙派 现在我们看到赵之谦最早的纪年印作,始于咸丰二年(1852)即24岁时。 赵之谦习印之初,对浙派印人作过深入地研究,他服膺丁敬、蒋仁、黄易,浸淫浙派时期屡屡出现“拟山堂、小松法”之类的边款。事实上,从他的作品看,最直接的师法对象是陈鸿寿,可以说达到登堂入室、妙合神理的地步。 师法邓石如 咸丰四年(1854)以后,他与书法上推崇邓石如的胡澍同在缪梓幕府多年。他也于此时开始研讨邓石如的印作,咸丰七年(1857)所作的“季欢”,边款明确说“邓完白法,为季欢摹”。赵之谦篆书、篆刻入邓石如法,胡澍的影响显然是不能忽略的。 对赵之谦篆刻的终极价值来说,此一转变意义重大。邓石如的意义并不在于是否将印法推向精熟,而在于打开了“以书入印”的路径和确立了新的审美理念。 邓石如印法是一个更为开放的体系。这对于赵之谦的影响就不止在他后来的创作中,邓派刀法、篆法及整体风格成为主要的表现特征之一,而且促发他摆脱既有的程式,在更多样的取法和更宽博的审美趣味中寻求创作形式的拓展。 取法汉印 在咸丰七年(1857)所刻“镜山”印款中,他开始讥评时人“日貌为曼生、次闲,沾沾自喜,真乃不知有汉,何论魏晋者矣”,似乎此时的赵之谦对汉晋古印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印学进境有了更强烈的自负。 我们注意到,此前二三年中,他曾居石门,在嘉兴郭止亭家遍观所藏汉晋铜印。他收集不少古印蜕辑为一册,也应在这一时期。 赵之谦所集汉印胡澍题签及内页 在咸丰七年(1857)所作“何传洙印”边款中,赵之谦说:“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则全恃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他所谓的“古”与“拙”,在这里是相互联系的一组概念。“拙”是不刻意造作的天质真趣,妙处不在人为斑驳,而是天然,是“拙”的题中应有之义;“愈拙愈古”,不事工巧姿妍的复归古初,表现为“古”意。失去“拙”即为害“古”。 他的印作边款中也开始出现“仿汉印“一类的自跋, 在精熟于浙派印法的根基上,吸纳汉晋元素对于赵之谦当然是一种容易完成的技术转型,但在审美趣味的迅速转变和路径取向上的重新抉择,对他来说不能不是观念与才情的一次检验。从这一意义上说,赵之谦充分显示出了性格,也充分显示出了艺术理想的高远。 由此,赵之谦白文一路的篆刻作品中,汉印的风格类型逐步上升为主体,与朱文一路以邓派为主干的格调,合成了他相当长时期的主要创作取向。浙派印法给予他的影响,当然也是此后他偶以为炫技的一种别调,比如同治元年(1862)所作的“沉氏金石”“鹤庐”之类,在赵之谦印式体系中依然占有一席之地。 他对篆刻一艺的研究 不是以印人作为终极目标的 三十岁左右,他在艺术风格上开始进入自觉的创新阶段。 如果赵之谦的篆刻由此定格,他仍然可以成为晚清印坛的一位名家,他的早熟与融合丁、邓的成就,已经彰显出不同于从一而终的创作家的才具与高度。但赵之谦的特质在于,他是晚清篆刻名人中真正具有深厚学术资质的金石家,他对篆刻一艺的研究,不是以印人作为终极目标的。赵之谦很长一段时期中所处的文人圈子和自身的艺术旨趣交互作用,自然而然地将他的印事推向了金石家视野下的探索之境,溯流而上,讨源古法,寻觅和开掘成为他最有兴致的学术游戏。另一方面来看,他的印作多属刻赠予师长、友人,是一种更为自我的创作活动,这就使他得以随心所至地作出自由的探索,贯彻自己的艺术理念。而作品的受主也多为同嗜金石文字的知己,这对他来说,探索和创作过程显然更有兴味。
(请滑动图片欣赏) ![]() ![]() ![]() ![]() ![]() ![]() ![]() ![]() ![]() ![]() ![]() ![]() 印外求印 咸丰末年到同治初年,赵之谦有过一段与魏稼孙、沈韵初、胡澍等友人潜心考订金石、精研碑版之学的时期。大量的金石文字文献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新的灵感和取鉴来源。同时他对这些原始文字资源中艺术元素的调动、提炼与融汇的能力,也是前无古人的。直接从金石碑刻书法中汲取神韵入印,使他真正走出了一条“印外求印”的道路。 赵之谦在同治初年所作“巨鹿魏氏”印款中对古今之变发出一番感慨:“古人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笔墨”是赵之谦篆刻审美观中的又一重要命题。他并未忽视刀与石的意义,但认为更应当重视的是笔墨。笔墨为主导,笔墨为神采所寄,这是篆刻作为文字艺术的本质属性。 他一生的作品呈现了一个意涵丰富、形式多变、格调高古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多种类型,为后来的印家提供了延伸、拓展、强化的空间。 他人用印 (请滑动图片欣赏) ![]() ![]() ![]() ![]() ![]() ![]() ![]() ![]() 篆刻创作进入高峰期 却在此时“誓不操刀治印” 同治二年(1863)之后的赵之谦,进入了毕生篆刻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作品面貌,也显得更为自由、灵变。 ![]() ![]() ![]() ![]() (请滑动图片欣赏) 尤为遗憾的是,赵之谦四十四岁出京入赣,踏上仕宦之途,过早地疏离了在艺术领域的发展,自同治十一年(1872)刻成“金石录十卷人家”之后誓不操刀治印,直到光绪八年(1882)应潘祖荫之请刻出“赐兰堂”一印,竟成了他篆刻艺术生命的绝唱。 根据现存资料,赵之谦篆刻作品总数为三百八十余方。即使加上动荡的生活遭际所致的部分湮灭散失,他的一生创作仍然显得十分有限。他的作品力求标新立异,别开生面,在丁、邓两脉以外,构建起一个前所未有的金石家印风体系与创作观念体系。赵之谦的实践示范与理念启示,深刻地改变了晚清以来印人群体的审美走向与创作路径,近代篆刻因此而创造出更为伟丽的艺术高峰。从这一意义上,立志”为六百年来橅印家开一门户”的赵之谦,可以无憾。 (以上文字由《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卷》前言《赵之谦的生平与艺事》整理而成) 《海派代表家系列作品集·赵之谦》中包括 237件印蜕 103方原石 ![]() ![]() ![]() ![]() ![]() ![]() ![]() ![]() 我不能辜负我爱上了刻印的这一生。 钱君匋(1907-1998) 文章开头我们说到了钱君匋先生最为人称道的收藏成就。在他收藏的赵之谦的很多印章后面,都有补刻的边款,其实也就是篆刻作品中的“题跋”。 钱君匋为赵之谦印章补款 但我们所忽略的是,他自己同时也是一位篆刻大家。从早年的婉约秀润到晚年的清刚遒劲,这些不同面貌的印章也与钱君匋的诗文书画的风格递变相一致。 钱君匋先生在《我爱篆刻》一文中説:“我共刻了两万多方印,包括巨印在内,以及各种书体的长短跋,这只是一种磨砺,距离我要达到的水准还远。年纪虽已到了人生的末杪,但只要我双目还能看得见,在放大镜下还想求得寸进,我要刻出比较满意的作品来。 1. 1945年以前 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间,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了《钱君匋印存》四卷宣纸石印本,由吴昌硕、赵叔孺、于右任、黄葆戉等题字,马公愚作序,这是钱先生篆刻作品第一次结集出版。印风由赵之谦、黄牧甫溯源秦汉,兼及吴昌硕,虽功力未臻深厚,摹拟的痕迹较明显,但创作风格已初具规模。该《印存》的出版,确立了钱先生在民国印坛的地位。部分作品后来收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自选集中。 钟声送尽流光 (仿邓石如,隶书长款) 延陵仲子 (仿赵之谦) 海宁钱氏 (仿赵之谦)
一九四九年前后,在繁忙的音乐装帧出版工作之余,倾力于篆刻艺术的创作,加上书法的精进,钱先生的篆刻作品既多且精,风格更趋于纯熟。加上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三家原石的收藏,其艺术作品跨入了新的高度,做到了每天上班前就有一方篆刻作品诞生。这段时间,巨印的创作和边款的研究都大有收获。一九六一年以现代史实为题材的《长征印谱》出版,组印的创作实践,分朱布白丰富的印面形式和篆隶正行草的多姿边款,花样繁多的特色,令印坛耳目一新。钱先生所藏三家刻印,均达一百数十钮,故摭三家别署之第一字缀为“无倦苦斋”,此斋名还是潘伯鹰所起。在印学理论方面,一九六二年钱先生与叶潞渊先生应香港《大公报》之约合著的《中国玺印源流》,在海内外印坛影响深远。 钟声送尽流光 为潘天寿所刻 为吴湖帆所刻 为林风眠所刻 自作印 隶书款 仿黄牧甫 仿小玺 3. 1966年至晚年 一九七八年后,《鲁迅笔名印谱》分别在广东、湖南两地出版,其间长跋巨印和狂草刻款为其篆刻的巅峰之作。 草书边款 钱先生把刻印的历程看作是他人生的一种磨砺,所以在各种困难的时期,能有没收了再刻、磨去了重刻的非凡毅力。先生刻的是长征艰难曲折的顽强斗志,刻的是鲁迅坚韧不拔的无畏精神。 (以上文字由《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钱君匋卷》前言整理而成) ![]() ![]() ![]() ![]() ![]() ![]() 《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 十六册分卷 预售开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