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庸解读

 禅修缠休 2019-03-11

  

儒家十六字真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

人心危险难测,道心微妙难明,心思精纯专一,真诚执守中道。

 

中庸纲要

一、中庸的核心内涵——中和

二、中庸的修道方法:

1、行道的状况——难行

1)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知者过之,愚者不及;

3)需要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君子;

4)中庸的境界至大至微,愚可行而圣难至。

2、行道的原则——以人治人

1)忠恕行道

2)自省自律

3)素位而行

4)反求诸身

3、行道的次第——自迩自卑

1)和乐齐家;

2)诚敬祭祀;

3)大德受命;

4)以礼治国;

5)以仁行政。

三、中庸的修道关键——至诚

1、 怎样至诚:明善诚身,择善固执;

2、 为何至诚:能化如神,成己成物;

3、至诚境界:至诚无息,德配天地

四、中庸的修道境界——成圣

1、怎样成圣:君子要至德成道,天子要至德配位,仲尼成圣。

2、圣人境界:至圣配天,圣人至诚。

五、中庸的修道特点——隐德

1、 什么是隐德:暗然、平淡、质朴、温和、幽微;

2、 怎样隐德:内省、慎独、诚敬、恭笃、怀德;

3、隐德的境界:入化无迹

第一   中和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上天赋予人最本质的东西叫做性,遵循本性的途径叫做道,按照道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人看见的地方(内心)都戒备谨慎、战战兢兢的。因为隐秘、极细微的内心最容易体察到道。所以,君子谨慎地守护其内心

喜怒哀乐没有生发的时候心是正的;生发了但都符合法度礼节,心是谐的。中正的心,是人人都有的本性;保持心的,是大家遵循的通道。要达到中的境界,就要像天地那样其位,像万物那样适时生长

 

    中庸章

 

一、行道状况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捕兽的网)擭(huò装有机关的捕兽木笼)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孔子说:“君子(圣贤)能够时常保持中和,小人(凡夫)却时常都违背中和。君子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控制自己的欲望习气,保持心态中正和谐小人反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任由自己的欲望习气生发膨胀。中庸是凡圣的分野

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人们很少能够长久地保持它!”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隐士)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出食物的滋味。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很难在世上实行啊!”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请教问题,又善于体察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人家不好的意见,宣扬人家好的意见,善于把握过与不及两个极端的意见,釆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因为贪欲)。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因为习气)

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获得一分利益,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达到平均贫富(国君治国)高官厚禄可以放弃(隐士遁世),雪白(锋利)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英雄赴死),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圣人得道)

中庸难行。不是太过,便是不及。只有像舜、回那样的圣贤才能做到。)

子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你说的强者是指南方的强北方的强还是你心目中的强?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人,人家对我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我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就是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随时准备和人拼命,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这种强。所以,君子与人保持和谐但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保持中和的心态,不偏不倚,这才是真正的!国家政治清,做官了但不改变做官时的操守志向,这才是真正的!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正的!”  

孔子说:喜欢隐逸、行为怪诞的隐士,后世也许有人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埋没乡野,不为人知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行道的条件: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君子

君子追求的中庸之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是可以知道的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不明白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中庸之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天地之大,生养万物,人难以体察,犹怨天尤人(道包天地,人更难以体察)。所以,君子说道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装不下;君子说道小,就小得天下人连一点儿也不能分开(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诗经》说:“鹰鸟高飞上云天,鱼儿跳跃入深渊。”意思是说上至于天,下至于地,无不明察。中庸之道,开始于普通男女平淡无奇,但它的最高境界能够明察天地一切。

中庸的境界。中庸之道就是圣贤之道,就是回归本性之道,内则中正和谐,外则仁义礼智。大则心包宇宙,小则明察秋毫。所以行道不易,只有真正的强者君子才能做到。)

 

二、行道原则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孔子说:“道不远离人。如果有人远离人群(或脱离人们的实际)去行道,那是无法行。《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斜眼一看,会发现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差距(虽然道就在我们眼前,可毕竟我们与道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君子行道要尽可能切近每个人的实际,因材施教,直到他改过向善为止

做到忠恕(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恕就是仁),离道也就不远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中庸之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完全做到:要求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孝,我没能完全做到要求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忠,我没能完全做到要求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悌,我没能完全做到要求朋友首先应该做到的信,我没能完全做到。(夫子自省,止于至善。)在日生活中努力践行德性,仍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努力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多余的话不敢说尽。说话要顾及能否做到,行为要顾及是否符合所说的,这样言行一致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听天由命,小人却铤而走险贪求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原则——以人治人:1、忠恕行道;2、自省自律;3、素位而行;4、反求诸身。

 

三、行道次第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和睦美满,妻儿快乐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顺心了啊!”(和齐家)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ěn)可射("斁",厌弃,怠慢)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孔子说:鬼神神通可真是大得很啊!人们看不见它,听不到它却可以体察万物没有遗漏能够让天下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恭敬祭祀它。神灵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又像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岂可怠慢不敬呢?’神灵隐微而又显著,在它面前,人实在是一切都无法掩盖的啊!(诚敬祭祀)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盛明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上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和乐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上天的使命德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众人敬酒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因为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所没有完成的事业。武王继承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穿着一身戎衣兴兵灭掉了商纣,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动,不仅没有使他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天下人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保他的基业

周武王直到晚年才承受上天之命而为天子,因此他还有许多未竟事业。武王死后,周公辅助成王成就了文王和武王的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制来追祀祖先,并且把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和百姓中间。周公制定的礼规定:如果父亲是大夫,儿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如果父亲是士,儿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守丧一周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整年,就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至于给父母守丧,无论贵贱,都是一样的。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真是最守孝道的人吧!孝道,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继续先人未的功业。在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进献祖先的衣裳,供献应时的鲜美果蔬食物。宗庙祭祀的礼制,是用来排列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官职爵位的次序,是用来明确身份的高低;安排祭祀执事是用来识别有能力的人;祭祀终了,众人举杯敬奉尊者,尊者回敬,卑者先饮表示恩惠施给下人宴饮时同辈年纪安排座次,是用来分清长幼大小的

“站在自己合适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亲爱先王所亲爱的。祭祀刚死去的父母,就像父母活着的时候一样恭敬;祭祀祖先就像祖先世时一样恭敬,这才是孝的最高境界。制定郊社祭祀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制定宗庙祭祀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礼节冬至祭天称郊,夏至祭地称社天子祭祀天地的国家大典,禘尝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天子诸侯岁时祭祖的大典的意义,那么治理天下国家,也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明白!”(以礼治国)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xi,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给予粮食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荒地的途径是勤于种植。施政成效很明显,就象地上的芦苇快速滋长一样。所以说治理政事的关键在于人才,获得人才的关键在于自身的修养,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遵循道德修养道德的关键在于心存。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才是最大的义。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要有等级,这就产生了礼。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命(人的本性)”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就是一个“诚”字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个诚字。又比如说,有的人安于本位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做到了,也就是一个诚字

孔子说:“喜欢学算是有,努力行道算是有承认自己的不足而感到羞耻就算是有。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吸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重贤能的人,他就会为你出谋划策,使你站的更高看的更远,不会被眼前的事情所迷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重用有能力的官员,他就会为你把事情办好,不会让你被事情搞得晕头昏脑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效力;吸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不听谄言,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勉励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勉励亲族;放权重用,这是为了勉励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勉励士大夫;使用民役不误农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勉励百姓;经常检查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劝勉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安抚方的人民;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关键在于一个“诚”字。”(以仁行政)

(次第:和乐齐家、诚敬祭祀、大德受命、以礼治国、以仁行政。)

 

第三 至诚章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á说话不通畅);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任何事情,事先准备充分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说话先准备就不会语塞做事先准备就不会窘迫;行动先准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

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要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是有办法的,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是有办法的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真诚是有办法的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明善诚身)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真诚是人的自然本性使自己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努力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本心,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的人就是选择善行执著保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切实做到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强起来。(择善固执)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内心至诚后生发智慧,这是本的功用;开启智慧而后内心至诚,这化的结果内心至诚就会生发智慧开启智慧就会内心至诚。

只有天下极端真诚的人能充分发挥他的天赋本性能充分发挥他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众人的本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能充分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赞助天地教化养育万物能赞助天地教化养育万物,人就可以与天地并列为三了。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

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从细微处入手推究道理,也能达到真诚的境界。内心真诚就会表现出来,表现出来就会逐渐显著,显著了就会发扬光大,发扬光大就会感动他人,感动他人就会转变风气转变风气就能化育万物。只有天下最真诚的人能化育万物。(至诚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真诚到极点,可以预知未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出现吉祥的征兆国家将要衰亡,必然出现不祥的现象。或者呈现在占卜的蓍草龟甲上,或者表现在人的动作状态上。祸福将要来临时,是福可以预先知道,是祸也可以预先知道。所以极端真诚就像神灵一样可以感通万物(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真诚成就自我,是引导自我回归本性。真诚是成就事物的归宿和出发点,贯穿始终,没有真诚就无法成就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真诚不仅成就自我,还要成就事物(齐家治国平天下)成就自我,就是要达到仁的境界;成就事物,就是要达到慧的境界。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成己成物)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鲛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惟天之命,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所以,达到极端真诚是永无止境的。永无止境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有效验,有效验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才能承载万物高大光明才能覆盖万物悠远长久才能成就事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用表现也会彰明显,不用行动也会感人化物,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道至真至纯,诚一不二,而万物有难测之妙。地的法则,就是广博、深厚、高大、光明、悠远、长久。今天我们所说的天,原本不过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地,原本不过是由一撮土一撮土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广博深厚时,承载像华山那样的崇山峻岭也不觉得重,容纳那众多的江河湖海也不会泄漏,世间万物都由它承载了。今天我们所说的山,原本不过是由拳头大的石块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高大无比时,草木在上面生长,禽兽在上面居住,宝藏也是从里面开发出来。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到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等都在里面生长,各种货物财富都在里面繁殖生长出来。

《诗经》说,“天命多么深远啊,永远无穷无尽!”这大概就是说的天之所以为天的原因吧。“多么显赫光明啊,文王的品德纯无二!”这大概就是说的文王之所以被称为文王的原因吧。纯也是没有止的。(至诚无息,德配天地

(怎样至诚:明善诚身、则善固执;为何至诚:能化如神,成己成物;至诚的境界:至诚无息,德配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