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声腔板式:西皮附属板式·西皮滚板 西皮滚板是派生板式,是从西皮散板派生出来的,可以说是散板的另一种变格形式。从唱腔总体上分析,它属无板无眼类的唱腔。它的表现形式是在自由节奏的西皮散板中,逐渐加快节奏,变成局部的“垛唱”形式,再从垛唱逐步放慢,恢复成真正的散板,如涛水一样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多用于沉痛悲伤、紧急之时。由于滚板是依附在散板之中的,又常常与哭头相接,故它也有“哭腔”的别名。滚板是散板唱腔中的局部变化,故滚板的板式名称常常被忽略。 《英台抗婚》“平曰里爱儿甚”是程派西皮滚板唱腔。这段唱腔的结构,第一句是散板,从第二句“却为何”进入滚板,而这句唱词是个有22个字的“不规则”唱句。充分体现了西皮滚板的特点。在京剧传统剧目中,只在旦角行当唱腔里有滚板,其他行当没有这个板式。 西皮回龙与二黄回龙不同,二黄回龙是一个结构独特的完整唱句,不是下句,就是上句,二黄回龙以下句形式为多,在唱段中占有一句的地位,缺少了它,唱段结构就不完整。而西皮回龙不是一个完整的唱句,字数最多不过4、5字,它本身不是上句也不是上句,是属于附加性的,如果删掉它也不影响唱段结构的完整性。虽然也能独立成段,但常常是附属在西皮哭头或散板之后。一种表达委婉、意犹未尽情绪的腔格。字少腔多、旋律迂回婉转。 《玉堂春》“啊,大人哪”中“大人哪”这三个字的唱腔,就是旦角西皮回龙板式唱腔,它附属在哭头“啊”之后,鼓点后用小过门单开唱、独立存在。唱词只有三个字的“回龙”,旋律迂回婉转,字少腔长,意犹未尽。在回龙板式之后再接唱西皮慢板,剧中人再作详尽的表述。 《荒山泪》“我不免引寒机伴侬坐定”这句“我不免引寒机”不是单开、单收,独立存在,而是附属在原板的一个唱句之中的,一个唱句、一个字里的行腔,只是这一句唱词中的一个长拖腔,腔后即是过门,再接唱,并不停止,也不是单独存在,不能称其为板式。从唱腔上分析,它和回龙板式的腔很相象,因此称之为“回龙腔”。这种回龙腔在旦角的西皮慢板里很常见。 老生行当的回龙腔,传统戏《击鼓骂曹》一剧中,在西皮快板和二六中都有附属回龙腔的出现。《击鼓骂曹》快板“上坐文武众群僚”这一段是快板在“我把蓝衫来脱掉”的“掉”字上附属了一个大拖腔。即是西皮回龙腔。 和二黄声腔一样,在西皮声腔系统中也有冠名的回龙腔。下面给介绍回龙腔“九连环”。西皮声腔中的九连环回龙腔,与二黄中的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二黄九连环一般都是附属在上句唱腔的尾部,是以附加句、重叠分句的形式出现的,而西皮九连环则是用在上句的第三分句,并不是以重叠的附加句形式出现的。如《辕门斩子》中“见老娘施一礼躬身下拜”。 《大登殿》“三人同掌昭阳院,学一个”这段唱腔是剧中人王宝钏和代战公主,在上殿听封后,合唱的“十三咳”专用唱腔。表现了剧中人得到封赏后喜悦、活泼的情绪,由唱腔的结构、节奏变化和旋律特色所决定,演唱效果十分显著。 西皮附属板式与二黄的附属板式基本相同。首先介绍西皮导板。 西皮导板是西皮散板的延伸和发展,导板只有上句形式。它是大唱段的起始句,常用于剧中人感情激越奔放之时。 西皮导板用特定的锣鼓开唱,这个锣经的名字也叫“导板”,因为它是导板的头,很多人就把它叫作了“导板头”,这与散板的开唱锣鼓“凤点头”、“扭丝”、“撞金钟”是明显不同的。 导板的过门和唱腔比散板更宁重、更延伸、比散板的音域更高,导板的旋律比散板更长和更具有终止感。 花脸的西皮导板与老生的西皮导板,开唱锣鼓、大过门起唱、唱腔结构等方面,基本相同,行当有别韵味不同是自然的。导板的句尾落音与散板上句的落音基本相同。不过老生、花脸的西皮导板落音是落2、3音的较多,西皮散板也是这些落音,老生老旦嘎调式的高音域导板很常见。“嘎调”唱法才落5、和高音1。 旦角的西皮导板落高音1的最多,当然也可落 6。《玉堂春》“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旦角西皮导板。旦角西皮散板的上句没有落高音“1”的, 散板上句一般落“6”,也有落“2”的,旦角的西皮导板在散板的基础上扩展延伸,从平常状态的旋律发展为高音域、加长旋律和拖音,尾音落在高音“1”上,便富有相对终止感,和更具有激情。 不管是什么行当的西皮导板,这个起始句后,可以与任何板式的唱腔相接。如导板后可以接回龙、原板、也可以接慢板,可以接二六、流水、也可以接快板、散板等等。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摇板 “西皮摇板”和“西皮散板”的唱法基本相同,两个板式的根本区别不在于演唱而在于伴奏:“散板”是散拉散唱,“摇板”是紧拉慢唱(或称紧打慢唱)。演唱是自由节奏,而伴奏西皮摇板则是1/4的节拍形式,鼓和胡琴是“紧打紧拉”式的。 西皮散板和摇板一般不作为剧中的重点唱腔,但它们的用途广泛,可用于平静状态下的一般叙述、对话,也可用于感情激动之时,可用于喜悦欢乐情绪的表达,也可用于悲痛伤感情绪的表现。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快板、散板 《四郎探母》‘见弟’一场“家住山后磁州郡”这段老生西皮快板充分体现了它的板式特点,快速节奏,比《三家店》中的老生西皮流水板要快一倍以上。起唱锣鼓和流水板的不同,这个快板是用三锣起唱的,不用过门,非常紧张。 《四郎探母》‘坐宫’一场“我和你好夫妻恩德非浅”是老生、旦角接唱的西皮快板。这段快板的前半部是一般唱法,快板的后半部,老生与旦角接唱的形式,叫“鱼咬尾”式唱法。即老生、旦角在接唱时,唱词的第一个字要抢先一拍,与上句的最后一个字重叠在一板里演唱,被比喻为鱼头咬住了鱼尾的生动形象,体现了剧中人急于表述、争论激烈的剧情。 《铡美案》“驸马爷进前看端详”这一段花脸快板是家喻户的京剧唱段,从节奏上说它比老生的快板速度要慢一些,绝大部分唱句都是板上起唱,只有最后一句“将状纸压至在大堂上”是过板起唱。这种安排使剧中人义正辞严的唱词更显坚定、果断。 散板是用锣鼓接过门起唱的,上、下句的落音同原板一样:上句落2、3、6,(嘎调可落5和高音 1)下句落5 1。伴奏和演唱一样,都是自由节奏的,属散拉、散唱形式。上、下句之间要加一锣,在小分句之间,“过门”可有可无,不做硬行规定。要根据演唱者气囗停顿的大小,由琴师来掌握用不用加过门。 旦角的西皮散板与老生散板的特点相同,只是旋律上有别。因为旦角的西皮散板是从旦角的西皮原板演化而耒的,因此旦角散板的唱腔结构,上、下句落音都与旦角的西皮原板相同。把《宇宙锋》一剧中的西皮散板用旦角西皮原板的格式演唱,便可体会到,散板就是拆散了的原板。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流水 西皮流水板的特征是:1/4节拍的形式、有板无眼。中快速节奏。唱腔的第一句从板上起唱。下边的其余唱句,在板上开唱和过板开唱都可以,但其它唱句过板开唱的较多。因流水板是有板无眼的形式,所谓“过板开唱”,就是从后半拍起唱。每句唱腔的最后一个字要落在板上。 《李逵下山》“在山寨宋大哥对我言讲”这段花脸行当的西皮流水板,从板式结构上看,与老生的相同,但演唱的风格韵味不同。根据剧情、唱词的需要,在较为平淡的流水板中作了一些适合于人物性格的艺术处理。 《四郎探母·坐宫》“听他言吓得我浑身是汗”这段旦角西皮流水板的节奏比老生、老旦、花脸的流水板要慢,全段除了第二句“十五载到今日才吐真言”是过板起唱外,其他各句“听他言”、“原来是”、“思家乡”、“我这里走向前”、“尊一声驸马爷”等各句都是板上起唱。这种在全段中“碰着板唱”多于过板唱的流水板,是比较少见的,一般情况下是过板开唱比碰板开唱要多。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二六 关于二六板式名称的来源一种说法是:二六板式由过门而命名,因为这个板式的过门旋律是十二板的长度,十二是由两个六组成,故称为“二六”。另有一种说法是这个板式的节奏不快不慢,属二流节奏,叫白了成了二六。 先介绍带十二板过门的旦角二六唱段。《别姬》“劝君王饮酒听虞歌”这段二六就是带大过门的旦角二六板式的唱腔,它没有高腔,音域较低,从演唱角度讲,这种板式的演唱比较轻松省力。 旦角西皮二六板式的上、下句的落音,在保持原板上句落“6”,下句落“5”的前提下,也有所发展变化。比如《别姬》一剧中的西皮二六,第一句“劝君王”这个上句的落音不是原板常见的落音“6”,而是落在了高音“1”上,从句头的“劝”字、和“听”字的中低音区,旋律是向上行进,变化成落高音“1”的,旦角二六的这种唱腔很多见。其他的几个上句都保留了和西皮原板相同的、上句落“6”的特点。旦角二六的下句落音,和原板一样是“5”和“1”。 西皮慢板是在西皮原板的基础上,用延申、加花、扩展手法而形成的板式。与其相反,西皮二六则是用浓缩、简化、加速的手法,演变出的一个板式。西皮二六这个板式的特点是:和原板一样也是2/4的节拍、一板一眼的形式。从总体上看,二六的节奏虽属中速节奏,但比西皮原板紧凑,字多腔少,要快于原板。 西皮二六改变了原板唱腔“眼起板落”的格式规律。二六板式的唱腔规律是:第一句不是从眼上起唱,而是“板上起唱”,下面其余的各句才是从眼上起唱,二六板式紧缩了唱腔,演化成了二六板式“唱腔落眼“的基本形态。 《斩黄袍》“孤王酒醉在桃花宫”是一段节奏较慢的老生西皮二六,一板一眼,中速的节奏,上下句落音与原板上句落“2”,下句落“1” 完全相同。第一句“孤王酒醉”是从板上起唱的,面后的各句都是从眼上起唱。每句唱腔的尾音都落在眼上。句与句子之间没有大过门,只用小垫头连接下一句唱腔。如果说一段十句唱词的西皮原板唱段,约用五分钟时间演唱,而同样长的唱段若用二六板式演唱,约三分钟即可完成,因为二六板式的显著特点是没有大过门,没有大拖腔,唱腔简化,节奏紧凑。 老生西皮快二六板式的唱腔,与前面欣赏过的,《斩黄袍》一剧中的二六唱段相比较,节奏明显不同,快二六比二六几乎是快了一倍。尽管速度加快,但是从唱腔的结构,小过门,开唱锣经等诸方面,十分明显的看出仍是二六的板式特点。 《龙凤呈祥》这出戏,旦角的各流派都曾上演,《龙凤呈祥》洞房一场,孙尚香的唱段有王派、梅派、程派、张派的唱腔流传,唱腔的唱词、长短、旋律和演唱风格各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张派旦角的这段西皮慢板,在唱腔结构、“眼起板落”的规律等方面,与老生相同,但在唱腔的旋律行政进,以及上、下句的落音等方面,有所发展变化。 老生之外的其它行当,如老旦、花脸、小生等行当的西皮三眼,要尽管是同一板式,在很多剧目中应用,节奏旋律上也有区别,但也不再细致的区分“慢三眼”、“中三眼”、“快三眼”了,一律统称为西皮三眼,旦角就统称为西皮慢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