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男,32岁。2018.11.20.来诊。 症见:心悸气短,伴口渴多饮,神疲乏力,大便黏腻。左脉弦,右脉弱。舌底瘀重。 辨病机:从脉象看,左脉弦,木郁,乙木难升,甲木难降;右脉弱,气虚。肺金主气司呼吸,脾土主运化谷气,故肺脾气虚,己土难升,辛金难降:气短、乏力、右脉弱。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土左旋则木水得升,君火得济;胃土右降则金火降沉,肾水充盈,真阳秘固。 今冬大连地区气温偏暖,大气沉降不足,加上病人经常熬夜,耗伤精血,导致肾水偏弱,真阳不秘,肝木升发不及,君火失煦而致神倦、血瘀、心悸。 脾胃升降不利则湿郁蕴热:便黏。 肺与大肠相表里,足阳明胃戊土从手阳明大肠庚金化燥,故大便黏腻亦为肺胃气难降之象。 乙木难升,肺胃难降,则甲木相火逆升,灼津耗气:口渴多饮。 治法:补中气,运枢轴,升木水,降金火。 处方: 何首乌25 黑附子9 干姜9 黄芩9 枳实12 天花粉15党参18 桂枝5 酒大黄7 炒山楂12,七付,水煎服。忌口生冷、油腻、煎炸、辛辣食物。 方义: 党参、干姜升脾,枳实、大黄降胃,促进中土枢轴灵运。 天花粉降肺气生津液化肾水,何首乌补肾水,附子、桂枝阴中求阳,温生肝木,上煦心阳君火,温通血脉。 黄芩、枳实、大黄降胆胃。 山楂化瘀消积,辅助上药通脉降胃。 诸药共奏补中气,复升降之功。 方中虽未用任何一味活血化瘀主药,而病人一周后复诊,诸症基本消失,舌底瘀不见。 附:怪病一则严某,男,38岁。 症状:每于午睡后头痛,伴恶心,胃脘痛数小时,直至遍身冷汗淋漓,方能缓解。大便每日二至三次、溏,饭后随即如厕。恶热,喜食冷饮、瓜果。 舌面凹陷,舌体胖大,舌底瘀。左脉弦紧,右脉略弱。 分析:病人舌胖大,便溏,右脉弱,太阴湿盛,中气不足,枢轴不灵,相火难降,故恶热,喜冷饮水果。 午睡后的时间,恰是太阴湿土对应。土湿木郁,复加肝经感寒,左脉弦紧,厥阴肝经寒郁之象。足厥阴肝经直达巅顶,寒郁引发头痛,同时乘脾土,抑营阴,脾胃升降呆滞而恶心、胃脘痛。待到傍晚阳明燥金主时,土湿之气消减,脾胃升降有所恢复,卫气根于胃,营气根于脾,营卫和合,冷汗淋漓而下,病痛缓解。 故此证病机为土湿木郁。处方:吴茱萸汤合六君子汤,七付。一周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