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见不得孩子哭,看到孩子哭就想发火

 肯定式教养 2019-03-12

昨天孩子幼儿园放学回来,在楼下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

玩了一会黑天了,人家要回家。

但我闺女不愿意,还想跟人家玩。但没办法,人家走了,于是她就开始不愿意,于是就哭了起来。

我一开始还仔细给孩子分析,细心安慰她,但是当安慰无果后,我就放任她自己哭。

但是哭了一会,发现她还是不停下,我就有点心烦意乱,开始责骂她,让她闭嘴了。

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会跟我有类似的感受:看到自己孩子哭,就感到焦虑,总想知道孩子为什么哭,想要帮助他,让他不要哭了。而当我们采用了很多安抚方法无效时,我们就变得焦躁,甚至会责骂孩子,逼迫他闭嘴,不要哭。

我们为什么见不得孩子哭

按理说,孩子愿意哭就哭呗,哭够了她自己也就停下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父母经常是见不得孩子哭,看到孩子哭就心烦气躁,就想发火,就想让孩子闭嘴。

这是为什么?

1、基因决定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保护孩子的本能,这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因为当孩子哭的时候,孩子可能是身体不舒服或者遇到危险,所以孩子哭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让我们焦虑。为了处理这种焦虑,父母就不得不停下自己手里的事,优先处理孩子的问题。

比如,

如果你在打牌,孩子叫你,可能叫你很多遍,你才能听见。

相反,如果打牌的时候,孩子哭了,你总是会很快的就捕捉到这个信息,然后快速的做出反应,过来查看孩子。对哭的敏感是写在我们的基因里的,我们很容易就会捕捉到这个信息。

所以,孩子通过哭来控制父母保护他们。哭是孩子最先学会的技能。

2、个体焦虑

大部分父母应该都会有这个体会:当我们心情好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哭就有一定的忍耐度;相反,如果我们自己心情很糟糕,这时候再看到孩子哭,我们心里的怒火就蹭蹭的往上涨,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对孩子发火,暴力逼迫孩子闭嘴。

当我们心情不好时,不用说孩子哭,哪怕孩子一点让我们看不过眼去的地方,我们都可能会爆发,这时候孩子成了我们出气筒,我们不是在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们是在处理我们的不良情绪。

3、早年情绪压制

如果早年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方式就是压抑情感,不让我们哭,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学会了这种感情控制方式。那么现在,当我们面对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便容易对孩子采取同样的情绪控制方式。

因为一个人压制的感情越多,就越不容易接受别人对这种感情的发泄,因为别人的发泄会扰乱自己的内心宁静。

当我们面对孩子哭而发火,这时候我们也不是在处理孩子的情绪,而是在处理我们的情绪,维护我们的内心平静。

如果早年父母教导了我们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接纳我们的情绪,那么我们在面对孩子的哭闹时,我们便可以做到平静对待。

4、失去耐心,对孩子失望

孩子哭了之后,我们一般一开始是比较有耐心的,希望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重新回到快乐的状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尽管我们很努力的帮助孩子,但是孩子依然哭啼不止,于是我们便开始对孩子失望,觉得孩子不懂事,于是暴力对待。

就拿我文章一开始说的孩子玩耍问题,我一开始也是对孩子好言相劝,摆事实讲道理,但是孩子还是听进去,依然哭个不停,我就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就开始忍不住发火了。

可见,我们之所以见不得孩子哭,跟我们的内在生理机制是分不开的,既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为了保护的我们种族延续。

如何避免发火

既然我们对孩子的哭不能做到无动于衷,那么我们应该具体怎么做,避免在孩子哭时容易发火呢?

1、调整心态,认识到哭的意义

不要拒绝哭,哭跟其它的七情六欲是一样的,无所谓好,无所谓坏。我们之所以见不得孩子哭,很大原因是我们从内心上认为哭是不好的,应该避免哭。所以当孩子哭时,我们就忍不住总想制止。

而事实上哭跟笑一样,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情绪重新回到平静状态。只有当我们的负面情绪被释放出来,我们才能保证自己的心里健康。如果我们总是压抑孩子的负面情绪,那孩子可能就成为负面情绪的集合体,到时孩子就可能得抑郁症,那就危险了。

现在很多孩子动不动就跳楼,这跟他们内心的负面情绪不能有效释放,有很大关系,所以父母应该接受孩子的哭。

2、与孩子共情,让孩子快速、充分释放情绪

共情是指体验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心理学家罗杰斯

当我们认识到哭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就应该调整策略,如何更好的接纳孩子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做到共情。

而很奇怪的一点是,当我们做到共情后,孩子反而能够更快的停止哭泣。

因为孩子哭很多时候是为了抒发内心的负面情绪,当我们跟孩子共情,打通父母跟孩子的情感通道后,孩子的负面情绪能够无障碍释放,内心就可以尽快的重新回到平静状态。

很多时候,孩子哭不需要我们给他们讲什么道理,只需要我们抱住孩子,轻轻的拍打几下,让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孩子就会安静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