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讶嗯哼的高情商,而这5类家庭正在量产低情商孩子......

 妙瑜kj88xne46z 2019-03-14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养娃当如嗯哼,做妈当如霍思燕。”

说起霍思燕,相信很多老母亲都会羡慕不已:“人家上辈子拯救银河系了吧?有那么帅气的老公,最最最关键的是,还有个情商超高、实力宠妈的儿子。“

无论是《爸爸去哪儿》,还是《妈妈是超人》,屏幕上的小暖男嗯哼都俘获了很多老姨母的“芳心”。

在节目中,他会主动跟每个人打招呼问好。

找话题不成,还会对着人家做鬼脸,逗笑对方。


主持人问他,安迪、大麟子和他,三个人中谁最帅,他把自己排在了最后一名。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家都非常好奇,小小嗯哼,情商却如此之高,霍思燕夫妻到底在亲子沟通中做了啥?

我从很多细节里找到了一些答案。比如,不随意向孩子发火:

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

经常向孩子表达爱与肯定:

及时抚慰孩子受伤的情绪:

嗯哼被钉子扎了脚,霍思燕检查完脚发现不是很严重,温柔地安慰:“肯定很疼吧。”嗯哼边哭边点头,霍思燕立即将儿子抱在怀里,安慰孩子

原来,小暖男是在这样有爱的环境中练成的。

情商就是“左右逢源”?大错特错

我们常常会用“高情商”来形容嗯哼这样的孩子或大人,他们懂得如何跟人相处,会说话,时刻让人觉得温暖舒服、如沐春风。

但和很多妈妈的交流时,我越来越清楚地发现,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情商的内涵,往往错误使用了这个看似极其熟悉的概念。

在中国知网搜索栏中,输入关键字“情商”,检索到的文章绝大多数不是专业的学术文章,而是面向大众的通俗小文。

难道国内没有学者研究情商吗?

当然不是,如果把检索关键字换成“情绪智力”,就能找到一大堆专业的心理学学术文章。

因为,严格意义上,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其实叫做情绪智力。

最早由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彼得·萨洛维和新罕布什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梅耶提出,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应包括四个维度:准确感知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利用情绪帮助思考和形成决定的能力、能够理解自身和他人情绪的能力、有效地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

后来,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力:它为什么比智商重要》书中,提出我们熟知的判断:一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作用只有20%,其余的80%取决于其他因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情绪智力。

同时发现,孩子的低情商不是单一维度的表现,而包括这些方面:

  • 不能克制自己的冲动

  • 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

  • 没有激励自己的能力

  • 读不懂他人的社交提示

  • 无法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You see?情商可不是会说话这么简单,也不是让别人舒服、左右逢源那么片面,它是关乎社会交往,但更是关乎孩子自己,他识别、控制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

这5类家庭正在量产低情商孩子

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与伊利诺伊大学、华盛顿大学的工作团队,对119个家庭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孩子的追踪研究,从4岁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他们的青春期)。

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家庭的环境、父母的行为,对一个孩子的情商具有极其显著影响

在《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中,约翰·戈特曼还告诉了我们,这5类家庭容易养出低情商的孩子。

忽视孩子的情绪与感受

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认为孩子情绪不安不是什么大事儿,过一会儿,孩子的情绪自然就会恢复平静。

  • 对孩子的负面情绪完全无视

答应给孩子买一个玩具熊,因为太忙忘记了。孩子失望地哭了,但你没有去安慰孩子,反而在心里说:“小孩子嘛,就算难过,过会也就忘了。”

孩子在噩梦中惊醒,和你哭诉,你这样回应:“害怕啥,一个梦而已,又不是真的。”

孩子哭着跑来向你告状,邻居家的孩子刚才打了他一拳,你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没事,小孩子间能有什么矛盾?闹着玩呢。”

“小孩子,懂啥?”“孩子而已,能有什么事?“成了这类父母的口头禅。


  • 害怕局面失控,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还有一种情况,父母认为消极情绪是有害的,为了“保护”孩子,他们希望孩子尽快转移注意力,忘掉那些不愉快的经历。

一次,妹妹因为哥哥和他的朋友不让她加入游戏而生气,妈妈把妹妹放在腿上,和她玩起了小游戏,妹妹被逗乐了,咯咯地笑得很开心。

妈妈认为自己成功地处理了这件事。然而她不知道,这件事本可以成为她和妹妹共情的好机会,帮助妹妹厘清自己的情绪,还可以帮助她找到与哥哥“和平相处”的方法。

结果,妈妈最终的做法仅仅是向妹妹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你的愤怒并不重要,最好不要在意,去关注其他事情。

这两种情况,都为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关上了大门。长此以往,孩子调解自己情绪的能力将大大减弱。

重点提醒:

我们应该学会觉察并识别孩子的情绪,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回应,帮助他们找出情绪问题背后的原因。

过度压制孩子的消极情绪

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明明玩积木时,总是搭不成功,一着急就哭了起来。这时,爸爸冲过来喊道:“不许哭!再哭我就要打你了!”

并拽住明明,做出扬手要打的样子。孩子被吓住了,由大声哭泣转变为小声抽噎。

如果说刚开始大哭,是因为生气和懊恼,那后来的小声哭泣,则转变为深层的恐惧。

很多家长都看不得孩子发脾气,因此采用压制的方式,试图把孩子情绪的小火苗迅速浇灭。

那么,孩子被强压下去的情绪消失了没有?并没有,它还藏在孩子的身体里,可能会以另外的方式给他造成身体或心理上的伤害。

大量临床医学实验证明,长期感到压抑的孩子,会出现厌食、失眠、疾病反复发作等症状。

此外,他们也容易出现暴躁、攻击性强、说谎等行为;出现自卑、自闭、走极端等影响其成长,甚至终身幸福的性格缺陷。

重点提醒:

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时,负面情绪才会逐渐消退。

友善、温情、肯定与耐心,远比呵斥更能培养出情绪健康、行为良好的孩子。

对孩子的情绪放任自由

这类父母注意到了孩子的感受,但认为孩子怎样处理情绪问题都可以。

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哭哭啼啼、磨磨蹭蹭的,非常不想去上学。

看到孩子伤心的样子,父母会拥抱他,会安抚她,最后妥协了,答应了孩子的要求,可以不去幼儿园,但提了个小要求,明天必须去。

但到了第二天,同样的情况还会再次上演。

在这样的家庭里,不论孩子表达什么情绪,父母都会急切地表示无条件认同。

他们把应对愤怒、悲伤等情绪,简单地当成一种压力的释放: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我们的使命就完成了。

对于如何帮助孩子从情绪经验中学习、成长,并没有明确的概念。他们不懂得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更不知道该如何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这样,孩子很少能从大人身上得到指导,也不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生气时,会用言语或行为伤害别的孩子;悲伤时,会毫无节制地哭闹,也缺乏让自己恢复平静的能力。

重点提醒:

除了接纳孩子的情绪外,更要对孩子的不当行为划定界限,教会孩子如何调整情绪,如何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问题。

给孩子贴负面标签

经常能听到家长这样的吐槽:“我家孩子胆子就是小,见了生人都不敢说话。”“我家孩子特别懒,在家什么家务都不做。”

我们总是喜欢给孩子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

其实给孩子贴上“胆小鬼”“懒惰”等标签,是一种消极的负面暗示,会让孩子觉得“我不好”,而且随着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强调,孩子心理的负面感觉会越来越强烈。

重点提醒:

与孩子交流时,要针对他们具体的行为,关注正在发生的具体事件,避免为孩子的品质和性格贴上标签。如:

不要对孩子说“你真邋遢、太不可理喻”,可以说“你的床上堆满了玩具,要不要一起整理下呢”;

不要说“你太内向、太胆小了”,可以说“声音可以适当大声一点哦,这样别人就能听清楚你的话了,就会更乐意帮助你”。

夫妻关系不和谐

就像土壤会影响树木的生长一样,家庭的氛围也决定着孩子情绪的健康。

约翰·戈特曼通过对众多家庭的跟踪研究发现,父母的婚姻冲突对孩子的情绪健康影响很大。

收集的研究数据显示,如果父母的婚姻关系中常出现相互指责、抨击和轻蔑等情况,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显现出反社会行为,与同伴相处时更有攻击性。

面对悲伤等情绪时,他们调整情绪的能力较差,很难集中注意力,也不懂得如何安慰自己。

研究型心理学家马克·卡明斯(E.Mark Cummings)观察研究了孩子对大人争吵的反应,发现孩子通常通过苦恼、捂耳朵、要求离开等方式来回应。

还有一些研究者发现,即便是6个月大的婴儿,也对紧张有反应,尽管他们不能听懂父母争吵的内容,但他们知道,周围出现了什么不好的状况,因而表现出激动、流泪的样子。

重点提醒:

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很重要,有一点很重要,在夫妻相处中,可以“抱怨”,但不要“批评”。

抱怨:“你周末晚上出去和朋友玩,我一个人在家,感觉挺孤单的。” 

批评:“你这人就是这么不负责任,每个周末都出去玩,却让我一个人在家带孩子,你就是这么自私,从来都不关心我的感受,从来都不关心这个家。”

抱怨针对的是具体的行为,而批评则是攻击一个人的人格。孩子学会“对事不对人”的理性,是一种基本能力。

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过。

只有家里的人,情绪平和稳定,才能给孩子最放松和温暖的爱。我们只有做好自己,才是给孩子最好的言传身教。

参考资料:

1.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约翰·戈特曼著,浙江人民出版社

2.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丹尼尔·戈尔曼著,中信出版社

3.https://blog./emotional-intelligence-summary/


川妈说说

见过很多幸福的人,并一定腰缠万贯,但一定是乐观开朗、平和淡定、心胸开阔之人,和他相处轻松舒服,如沐春风,再多了解一点就会发现,他的背后总是站着一个同样幸福的家庭:温暖、有人情味,父母相爱

又应了那句老话: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虽然,戈特曼教授说,我们要主动识别、积极回应孩子的情绪,帮助他应对不良情绪,以身作则为孩子展现良好情绪管理的样子,但仔细想想这本就应该是一对负责任、努力生活的父母应该做到的基本工作。有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用心投、全情入即可。

所以,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不用当做有意为之的辛苦活,它会是我们用心经营家庭、婚姻、自己,自然而然的附产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