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69岁,安达市居民。2015年8月17日初诊:手足心烦热似冒火2月,口干眼干,不欲饮,饮则喜温热,自汗多汗,头昏晕视物模糊,心下灼热轻痛,嗳气,背痛,少寐,身怕热畏寒,尿淡黄量少,大便可。既往史:高血压,慢性胃炎。 查体:体型中等,面颊泛红,舌淡红,舌面粘浊,苔薄白微黄略腻,脉滑尺沉无力。证属阴阳两虚,虚阳浮越,病在少阴、太阴、少阳而主于少阴,治须扶阳益阴,潜敛虚火,四逆汤、引火汤、潜阳封髓丹加减: 黑附子(先煎)45g 炮姜20g 肉桂(研末服)3g 砂仁(后下)30g 黄柏6g 熟地60g 巴戟天30g 天冬15g 茯苓30g 五味子20g 生龙骨(先煎)30g 生牡蛎(先煎)30g 甘草15g 2剂 二诊:背痛已,面红消失,手足心烦热似冒火著减,余诸症亦缓解,而畏寒增。盖上越之虚阳回潜,而阴寒犹漫于内,本阳虚也。宜增扶阳之剂,以去阴霾: 黑附子(先煎)90g 炮姜30g 肉桂(研末服)10g 砂仁(后下)30g 黄柏10g 熟地60g 巴戟天30g 天冬15g 茯苓60g 五味子20g 生龙骨(先煎)30g 生牡蛎(先煎)30g 甘草(先煎)30g 2剂 三诊:药毕而寒热已,口和眼适,寐安,汗止,头昏大减。犹余心下略不适,因以和中之剂善后。 本案虚实寒热兼夹,其手足心烦热似冒火、口干眼干、少寐,显系“火”动, 此火有虚、实两端,而以虚火为主。 其虚者,非特少阴阴虚、阳失所依而浮于外之“火”,亦并寒盛格阳、阳失其根而越于外之“火”。 其实者,少阳、太阴之湿火。 方中附子、炮姜、肉桂、巴戟天扶固少阴之阳,而肉桂尤能引火归原。 熟地、天冬益阴精以敛熄浮火。 五味子滋敛阴阳以熄火。 砂仁降纳少阴阳气以伏火。 龙骨、牡蛎潜镇浮火。 黄柏、茯苓、砂仁祛湿火,而黄柏亦并封固少阴之阳。 炮姜、肉桂、砂仁、甘草厚土伏火。 诸药合其功,则阴阳自和,而火自安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