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阳锜治疗支气管哮喘案

 湖南周慎 2019-03-15

苏某,男,32岁,教师。

[初诊]1989年11月5日。

[主诉]咳喘痰鸣反复25年,复发并加重8天。

[病史]患者从7岁开始反复出现咳嗽气促,严重时不能平卧,喉中有痰鸣声,曾在多家医院就诊,诊为支气管哮喘,曾应用多种中西药物,但只能暂时缓解,不能根治,仍于冬春及天气变化时发作。8天前因天气骤然变冷而上症复发,现咳嗽频作,咯白色泡沫痰,量较多,气促,活动后及夜间尤为明显,难以平卧,胸闷,喉中有痰鸣音,咽痒,畏寒,身痛,口不渴,纳食减少,大便、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浮弦滑。双肺可闻及哮鸣音。

[常用检查资料] 胸片检查示支气管疾患。

[诊断]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辨证]寒痰壅肺证。

[治法]温肺散寒,化饮止哮。

[方药]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蜜炙麻黄6g,桂枝6g,白芍10g,细辛1.5g,五味子3g,法半夏10g,炙紫菀6g,葶苈子10g,紫苏子6g,地龙10g,矮地茶15g,甘草1.5g。7剂。

[二诊]1989年11月30日。

患者服药2剂,咳喘减轻,服完7剂,气促明显减轻,已能平卧。患者又自己续服7剂,气促不明显,但仍稍有咳嗽,痰量仍多,胸闷,夜卧时喉中有痰鸣音,咽不痒,纳食减少,大小便均可,舌质淡红,苔白厚,脉弦滑。辨证为痰浊阻肺,治以燥湿化痰,降气止哮。方用二陈汤加味。

法半夏10g,陈皮6g,茯苓12g,山药15g,百部10g,炙紫菀10g,紫苏子4.5g,瓜蒌皮10g,甘草1.5g。7剂。

[三诊]1991年3月13日。

一直间断服用上方,咳喘未大发作。但近1个月,在凌晨3~5点钟有胸闷气促感,用喷雾剂(不详)后才能缓解,不咳,白天只在上楼时有轻微气促,休息后立即减轻,纳食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数。辨证为肺肾气虚,肾不纳气,治以补肾益肺,纳气平喘。方用七味都气丸加减。

熟地黄15g,山茱萸10g,山药15g,丹皮10g,茯苓15g,五味子3g,葶苈子3g,炙紫菀10g,瓜蒌皮12g,丹参10g,桑白皮10g。15剂。

[四诊]1991年5月22日。

患者先后服上方40余剂,夜间发作性胸闷气促已不明显,咳喘亦未大发,平时稍感胸闷,无明显咳喘,纳食亦可,大小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滑。欧阳氏认为此时支气管哮喘已基本得到控制,后续治疗的重点是用中药预防复发。此时辨证为痰浊阻肺,治以燥湿化痰,降气宽胸,方用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法半夏10g,陈皮5g,茯苓12g,炙远志3g,瓜蒌皮12g,薤白10g,炙紫菀10g,桔梗10g,蒺藜12g,五味子3g,甘草3g。15剂。

[五诊]1991年6月17日。

患者病情稳定,咳喘未发作,仅偶感胸闷,纳食及大小便均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滑。效不更方,嘱用5月22日方60剂,共研为细末。每次3g,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并要求患者长期服用,同时禁忌辛辣、海味。

[治疗结果] 2005年7月19日患者专程来诊,要求笔者续用5月22日方,并讲自服此方的散剂以来,支气管哮喘一直未发作。

[按语]《丹溪心法·哮喘》认为此病“专主于痰”。《症因脉治·哮病》则进一步指出:“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窠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此案即因内有痰饮内伏,外有风寒引发,而致哮喘急性发作。其治先用小青龙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既散外束之风寒,又蠲内伏之痰饮,寒散饮除,哮喘自然平复。但风寒一散,则痰饮见症渐渐明显,故在二诊改用二陈汤加味,燥湿化痰以除哮病之根。值得注意的是在三诊时,出现哮喘在夜间发作,夜间属阴,此时要警惕哮喘病位有由肺脾向肾发展的趋势,故当即改用七味都气丸补肾益肺,纳气平喘,以期阻断其发展。由于阻断及时,在四诊时又回复到痰浊阻肺证候,此为哮病发作的根本原因,故用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守方久服,终获良好疗效。一病而四变其法,可见欧阳氏辨证论治根底之深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