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体石经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清楚揭示文字的发展过程

 思明居士 2019-03-16

正始二年,三国时魏帝曹芳在洛阳城南竖起了一些石碑,石碑上用三种字体刻写了《尚书》、《春秋》和部分《左传》。三种字体分别为古文、小篆和汉隶。所以这些石碑就被称为“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

三体石经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清楚揭示文字的发展过程

首先说古文。

这个古文不是古代文章,而是古代文字。包括什么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春秋战国时的各国文字。但这是广义的古文概念,一般还有个狭义的,就是指战国时期的文字。

其次是小篆。

前面说到籀文,籀是用笔圆转的意思,和篆的意思相近。所以籀文也叫“大篆”。而小篆则是以大篆相对应的字体,也称“秦篆”,是秦时候的通行文字。

第三种是汉隶。

汉隶基本就是我们常说的隶书。从篆书的圆转笔画到隶书的方折笔画,书写的速度、书写的便捷都提高了许多。

三体石经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清楚揭示文字的发展过程

这三种字体,代表了从先秦到秦汉期间的汉字演变过程。战国时,人们创造出简单的古文,这比以前的甲骨文、金文要进步了很多,但写法不稳定,各国的字也不统一。客观上阻碍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秦国也是一样,春秋时也是用类似籀文的文字。唐朝时在陕西发现“秦十刻石”(石鼓文),用的就是大篆。然而到了战国时代,明显向小篆转变。秦始皇称帝之前的“新郪虎符”上,就镌刻着公认的小篆字体。

秦始皇统一全国,小篆成为唯一标准。大量的异体书写的文字被取消。汉字首次被强制规范统一。所有标准用具,包括秤、斗等物品上,都以小篆书写文字。他还刻了很多石碑立于各地,目的就是供各地对照、临摹和学习。

但小篆写起来仍然不快。全国统一后,各级衙门的政务繁多,用小篆书写的速度跟不上要求,于是隶书开始流行。

三体石经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清楚揭示文字的发展过程

隶书其实不是秦时候的发明,它不比大篆出现的晚多久。但你看这个名字:隶书。奴隶的隶,事实上也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不上台面的“贱体”字。是不是奴隶专用就不知道了。

文化有时就是如此别扭。现在看来典雅庄重的隶书在当时竟然只是“贱体”,实在令人咋舌。但无论如何,隶书的便捷性、书写速度都远远高于小赚,所以随着秦亡汉兴,隶书开始大行其道。

由于对速度的需求高,当时还出现一种草隶,又称草书。后来发展成为章草。到汉末,又出现了楷书,其后,楷草结合,出现了行书。

三体石经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能清楚揭示文字的发展过程

说远了,回到三体石经。它每行二十字,每个字都用三种字体分别书写,上下排列。从书法艺术而言,它可作为三种字体的书写标准,艺术性极强;但从古文字研究方面,则意义更大。基本就是串联起从先秦文字到汉隶的权威字典。

三体石经刻成后就立于洛阳太学,但西晋末年就遭到战乱破坏,其后又经北魏、北周、隋等朝代搬来挪去,甚至还有小一半掉到黄河里。到唐朝整理时已十不存一。虽然后来各朝经常有碎片出土,但要还原完整,却已是绝无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