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一切的经营活动,最终都是为了经营绩效。德鲁克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人询问三个石匠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答称,我在养家糊口;第二人回答,我正在做全国最棒的石匠技艺;最后一人则自信表示,我在盖一座大教堂。 故事中,第三位石匠明确说出“盖教堂”的大愿景,正是德鲁克的主张──管理者需要建立公司愿景目标,并向员工阐明要做出何种贡献,可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这就是目标管理的来源。 下面用一张图,阐述目标管理的三种方法:MBO、OKR和KPI,它们目前都被大小企业广为应用。 目标管理的三种方法 目标管理MBO目标管理,意味着企业从粗放式管理,进入了精细化管理。 一开始,目标管理比较简单,根据公司的目标,每个人做一部分事情,实质上就是分工定位。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或个体户,采用的都是这种管理方式。 它的优点是,方式简单,团队归属感强,知道自己做什么事。 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没有量化的目标,员工容易干成什么样算什么样。 关键绩效指标KPI1954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泰罗的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首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详见,《管理的实践》一书中)。为了更好实现组织目标,基于二八原理和SMART原则,演绎出了关键业绩指标法(KPI)。 它的优点在于,直接导入了企业的目标,并转化为指标,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并且考核到每一个人。这样对于经营绩效的追求,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缺点就是,员工为了考核,很可能不择手段,最终背离了公司的发展方向,导致公司战略严重走样。 KPI最大的特点是由上而下,强联动考核机制。 目标与关键成果OKR美国企业家安迪格鲁夫,在1990年代担任英特尔CEO时,发现许多公司执行目标管理的过程,已逐渐背离德鲁克的初衷。 比方说,部分主管简单粗暴的把“自己”的目标分配给部属;公司以一年为KPI周期,无法应对市场变化;很多员工只知道埋头拼业绩,甚至不清楚企业的大方向是什么。 因此,格鲁夫改良目标管理的模型,提出 OKR 理论。顾名思义,O是指目标(objectives)、KR则是关键结果(key results),OKR帮助员工了解公司的大目标是什么,并由团队讨论出一个短周期内定向的较大目标,告诉员工我们要做什么,随后制定出 2~4 个定量的关键结果,辅助员工理解如何达成目标的要求。 OKR的优点是员工能够基于公司目标,由下而上的制定“怎么做”的路线,并有阶段性的成果或者里程碑来驱动过程。 缺点是OKR不联动绩效考核,员工容易丧失动力。 OKR最大的特点是由下而上,不以奖惩为中心,推动员工自主实现目标。 随后,硅谷创业投资家约翰.杜尔把OKR引进 Google,Google 大获成功,吸引了通用电气GE、微软Microsoft、IBM、Adobe、领英LiedIn、推特Twitter、荷兰国际ING等知名企业效仿,成为近年来最大的目标管理实践活动。 举例说明:OKR的自我实践土鲁范儿的愿景目标:设计吸引人的管理故事,使更多人能够成长 “吸引人”的较大目标:头条推荐与阅读比达到5以上、读者读完率80%以上;这就是两组关键结果。 执行效果:经过一个月,推荐与阅读比从200:1进化到50:1,读者读完率基本上都在80%以上。 结论:土鲁范儿,是个有干货的创作者。 |
|
来自: blackhappy > 《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