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论语》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凌云悟道 2019-03-20

开学第三周,我们完成了《论语》学而第一篇16章的学习。按照教学计划落实了字、词、句的解读, 除了“说文解字”外,还强调了要学习和理解儒家学说中的精髓“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

孔孟之道宣扬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这十个字朗朗上口。若再进一步精炼,可以进一步浓缩为两个字:“仁”和“德”。

“仁”字从人从,寓意为人天性善良、地德忠厚,即有博爱心、包容心,从而产生仁爱心。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其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

德”字的概念在现代汉语中多表示“道德”之义,引申义有“心意”、“恩惠”等。在古代不同的领域里“德”字有不同的含义,如儒家以“温、良、恭、俭、让”为修身五德,而兵家以“智、信、仁、勇、严”为将之五德。

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大德只服从于道。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大家都重视“德”。“德”就是美好的东西,有了高尚的品德才会被人所尊重,“德高望重”就是这个道理。

《论语》所强调的“德”和“德治”,作为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是有其积极进步的意义的。儒家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强调道德和道德教化在治国中的作用。

关于什么是仁?孔子在《论语》中给了若干个答案,每个提问者得到的答案都不一样。但是,当我们把所有的答案合并在一起研究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的侧重点或要点就是人际关系的技巧。换言之,就是现在常说的“情商”。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绪商数,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等。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它是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提高情商就是把不能控制情绪的部分变为可以控制,从而增强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这种智力是由五种特征构成的: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

《论语》说教灌输的“仁”和“德”实际上就是教人提升道德品行和提升情商,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是很实用也很现实的。人类社会,情商永远重要。

《论语》文字章句中,本身就展示了孔子与弟子之间、弟子与弟子之间的人际关系,他们的人际关系同样是错综复杂的,有时还有点勾心斗角。譬如,孔子与子贡之间从斗争到亲密师徒的过程,孔子与子张之间从亲密到疏远的过程,孔子对宰我从欣赏到厌恶的过程,以及弟子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诸如子夏与子张、子游之间的互相攻击,子张总是与师兄弟们搞不好关系等等。

《论语》告诉了大家许多做人的道理,也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理。我们不仅仅可以从孔子的话中学到知识,更可以从每个人的身上看到经验和教训。子贡为什么到哪里都受欢迎,冉有为什么当官非常成功,子夏为什么能开创学术新纪元,颜回为什么凄惨而终,子张为什么没有朋友等等。

大宋王朝的宰相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有点过于夸张。但学好了《论语》,提升了道德品德和智商情商,则有助于做一个高尚的人和适应社会的人,这是现实的客观的事实。

孔子的为人非常睿智,也很现实,懂得变通。孔子大多数的言论充满智慧,非常有价值。从《论语》描述的情景来看,孔子晚年之时有点偏执多疑。

解读《论语》,除了说文解字外,还要了解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要了解孔子的身世,了解孔子与弟子们的性格以及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有助于理解文字义理和把握思想精髓。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论语》这本古老的经典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和生活智慧。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所说的话非常贴切现实社会,《论语》中的许多道理是十分真切的,也切实体现在我们的身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搜索

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