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这几天,不知李麻花哪里来的勇气,和视频学了两手,就觉得自己是个厨艺天才,兴致勃勃买了烤箱和各种工具,说要亲手做蛋糕。 李麻花做蛋糕,自然要做抹茶口味的。没想到某宝上质量好一些都来源于隔壁某国,且价格不低,气的李麻花差点想要等春白茶上市之后,自己动手做一份抹茶出来。 抹茶,虽如今在隔壁某国发光发热,可它的起源却在中国。这可不是如一衣带水的邻居那般信口胡说,都是有历史依据的。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这两句诗,就是唐朝卢仝在喝抹茶之时有感而发,对于抹茶最好的赞美。 抹,在古代通末,意思就是粉末状的茶。 中国古代喝茶的方式不胜枚举,抹茶就是其中一种,是将春茶的嫩叶利用蒸汽杀青后,做成茶饼,等到喝茶时就再次烘焙干燥,再用石磨碾成粉末,利用沸水冲泡。 只是冲泡抹茶过程十分繁琐,因此到了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抹茶法喝茶。如今,最常用的喝茶办法,还是冲泡和煮茶。 新白茶,常用冲泡,老白茶,冲泡和煮茶皆可,甚至还可以先冲泡后煮茶,保准将老白茶中营养物质榨得一干二净。 只是这种方法却引来了茶友的疑问,既然老白茶可以煮茶,那茶叶和水长时间接触,行不行呢? 《2》 煮和泡,两种完全不同的喝茶方式 煮,是一种烹饪方式,即将食物放入大锅中用沸水煮熟,或是将东西放在开水锅中烧一段时间。 因此,煮老白茶时,往往是在水沸之后,加入老白茶,等到再次沸腾,茶便煮好了。 由于煮茶更能够使白茶叶片中的内质释放出来,因此在煮茶时,往往是300毫升到400毫升的水量,搭配2-2.5克干茶。 若是煮冲泡后的叶底,那么就将5克叶底全部倒入水中。 煮后的老白茶,茶香沉稳内敛,滋味醇厚甘甜,汤水柔软,是一种极有韵味的滋味。 那么泡茶呢? 泡,就是将一些物体浸润在液体中 而所谓闷泡,就是将老白茶长时间浸润在水中,属于冲泡。 正常的冲泡过程中,一般来说是110毫升的盖碗搭配5克的白茶,如此冲泡出来的白茶茶香更加清扬,茶汤甘润可口。 《3》 老白茶可以煮茶,也可以冲泡,但这并不代表茶叶就能够和水长时间接触(闷泡)。原因很简单,长时间的闷泡,已经脱离了冲泡的范围,走向了闷泡。而闷泡为老白茶带来的,是致命的打击。 之所以老白茶可以煮茶,却不能长时间闷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煮茶和闷泡,茶水比例不同】 煮茶和冲泡,这两种喝茶的方式,茶和水的比例,是完全不同的。 煮茶白茶,用的是300毫升到400毫升的水,搭配2-2.5克的干茶。冲泡白茶,用的是110毫升的水量,搭配5克的干茶。 煮茶的水温较高,白茶释放营养物质的速度更快。减少投茶量,增加用水量,这样即便茶叶与水接触的时间稍长,但是内质有限,因此释放出来的滋味也有限,短时间的静止虽对茶汤滋味有一定的影响,却无伤大雅。 冲泡虽然用的是沸水,但是水与茶叶接触的时间较短,叶片中能够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不多。若是投茶量较少,冲泡出来的茶汤就会寡淡。 因此,在冲泡时,往往会使用5克的投茶量,搭配110毫升的水量。 但是长时间的闷泡与冲泡又不相同。 冲泡,是快注水,快出水,但是长时间的闷泡,却相当于闷泡。茶叶与水长时间接触,那么就会不断向水中释放营养物质。 大量的茶多酚与咖啡碱被释放到茶汤中,自然导致白茶滋味变的又苦又涩。 【煮茶和闷泡,茶与水接触的时长不同】 煮茶白茶,是在水沸后投茶,等到茶汤一滚之后,关火出水。 茶叶与水接触的时间有限,即使温度较高,能够促使白茶叶片大量析出物质,但这是有一定时间限度的,对老白茶的滋味没有影响。 若是一般的冲泡,白茶与沸水接触的时间也不长,虽水少茶多,但是释放出的物质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足够使茶汤口感圆润,却不会因此导致苦涩。 但是长时间闷泡,意味着茶叶与水接触的时间变长。 就像化冰,若是将热水不断从冰块上浇下,那么这块冰虽然会化,但是每一次融化的冰面不多,融化需要的时间更长。 但若是将这块冰直接放入热水中,那么用不了多久再去看,就会发现冰块已经彻底融化,而水的温度也降下来了。 长时间的静置就是如此,白茶内质的就相当于冰块的温度,长时间将其放置在水中,叶片中的物质不断融入水中,那么最后叶片中物质消耗殆尽,而茶汤中的物质太过丰富,造成的结果只有茶汤变的苦涩,难以入口。 【煮茶和闷泡,茶叶内质释放的方式不同】 煮茶和冲泡,两者之间茶叶内质的释放方式是不同的。 主要原因,就是两者投茶的时机不同。 煮茶,是水沸后投茶。水在沸腾之后,温度保持在恒定的100℃,茶叶在投入之后,迅速释放内在物质,随后立刻关火出水,如此时机刚好,茶汤不浓不淡,滋味醇厚浓郁。 冲泡,则是先放干茶到盖碗中,随后环壁注水,将沸水迅速注入盖碗之中。由于在这个过程中,水温会有一定的降低,同时,瀑布状的出水又会减少茶叶与水接触的时间,因此内质释放时间不够。 时间不够,投茶量来凑,为了避免茶汤滋味寡淡,冲泡白茶特意增加了一定的投茶量。因此,即便是冲泡时的快出水,也能够保证茶汤滋味浓郁。 但是长时间静置,或者说闷泡,会延长内质释放的时间,内质溶在水中的多了,茶汤滋味在变得浓郁的同时,也会变的又苦又涩。 《4》 【老白茶可以冲泡,但是绝对不能长时间闷泡】 优质的老白茶中的营养物质是十分丰富的,让白茶长时间与茶汤接触,会导致茶汤中的茶多酚和咖啡碱过多。 茶多酚对于胃部有一定的刺激性,有些茶友爱喝浓茶,又在喝过之后感觉胃部不适,因此觉得这茶不好。 实际上,并非茶不好,而是闷泡的时间过长,茶汤中茶多酚含量多了,对胃部的刺激性就大了,因此在喝过之后就会觉得胃部不舒服。 而咖啡因,会导致尿酸升高,而尿酸一旦升高,在关节和肾脏部位形成沉淀,就会导致痛风。因此,患有痛风的人并不建议喝咖啡。 而白茶中,也含有一定的咖啡碱,若是长时间的闷泡,咖啡碱的析出就会过量。患有痛风的茶友喝了这一泡白茶,就会引发痛风。 因此,患有痛风的茶友在喝茶时,更不应该长时间闷泡,导致大量的咖啡碱析出,对身体造成影响。 【冲泡老白茶茶饼,更忌闷泡】 撬饼过程中,即便再小心,不免会产生一定量的茶沫。这些茶沫形态较小,在出水时容易顺着茶汤流入公道杯中,影响茶汤的清澈度,也影响喝茶时的体验。 为了避免茶沫流出,许多茶友在冲泡时,就会故意减小碗盖与碗璧之间的缝隙,使茶汤成束状缓缓流出,这样就能够减少茶沫顺着茶汤流出的几率。 但这样的出水方式,出水速度较慢,因此大量茶汤残留杯中,就会形成闷泡,影响老白茶的口感。 若是在冲泡老白茶时,实在担心会有茶沫的出现,不妨使用一下茶滤。 出水之前将茶滤放在公道杯之上,出水时就可放心大胆出水,再也不用担心会茶沫会顺着流入茶汤之中去了。 《5》 虽然同为喝茶的方式,但煮白茶, 和冲泡白茶,是截然不同的。而冲泡白茶,和闷泡白茶,其中又隔了一座天堑。 煮茶,是茶与水,在火的鼓舞之下的含情脉脉;冲泡,是茶与水,在激流下的耳鬓厮磨。两者虽然方式不同,可目的,却都是为了让茶和水,达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从而将一泡茶香内敛温雅,滋味醇厚柔滑的茶汤奉到茶友的面前。 而长时间的闷泡,却让茶和水,提前进入了“七年之痒”,针锋对麦芒,最后留下的,只有一泡又苦又涩的茶汤,两败俱伤。 版权声明:本文归小陈茶事村姑陈(lanxiaoping1988)原创撰写,任何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欢迎茶友们转发至朋友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