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物馆典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名画欣赏(一)

 言摄艺事 2019-03-20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名画欣赏(一)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位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中央公园旁,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之一。占地13万平方米,主建筑物面积约有8公顷,展出面积有20多公顷。馆藏超过二百万件艺术品,整个博物馆被划分为十九个馆部。主建筑物通常被简称为“the Met”。除了主馆外,还有位于曼哈顿上城区崔恩堡修道院(英语:Bonnefort Cloister)的第二分馆。那里主要展出中世纪的艺术品。

20181218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入选第十五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排第307名。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有埃及、巴比伦、亚述、远东和近东、希腊和罗马、欧洲、非洲、美洲前哥伦布时期和新几内亚等各地艺术珍品330余万件。包括古今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雕塑、绘画、素描、版画、照片、玻璃器皿、陶瓷器、纺织品、金属制品、家具、古代房屋、武器、盔甲和乐器。

博物馆不仅展出绘画和雕刻,还展出花毯、乐器、服装以及装饰品。五大展厅分别是:欧洲绘画、美国绘画、原始艺术、中世纪绘画和埃及古董。

 

001《麦田里的丝柏树》 梵高 荷兰 18899 布面油画 73x93cm

这幅《麦田里的丝柏树》(Wheat Field with Cypresses),是梵高在普罗旺斯的圣雷米时期创作的,同这时期的许多风景画一样,这幅画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的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喷吐着。那随风摇晃的柏树犹如擅动的灵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间飞舞,那是灵魂深处的呼喊,那是对生活的渴望,那是对现实的无奈和悲痛欲绝。画家梵高一直想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生命与力量。梵高曾这样写道:“脑子里始终浮现着柏树,很想把它画成像向日葵那样的作品。但是很奇怪,何以没有人画得像我所看到的一般。”

 

002《舞蹈教室》 德加 法国 帆布油画 1874 100x140cm

这幅画是德加芭蕾舞女画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幅,也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作。画面上的人物拥挤不堪,在众多的少女中站着一个白发长者。长者拄着拐杖,正在审查一个少女的表演。远处角落里还站着几个盛装的贵夫人,应该是少女们的妈妈吧。二十几个少女动作神态不一,但个个紧张的情绪一览无余。这是巴黎舞蹈教室芭蕾舞考核的场面,德加从来没有去过这样的考场,只是根据传说画出了这一紧张繁杂的场面。二十几个少女的动作全部来源于德加平常的数不清的舞女写生。

1873年,一位男中音歌手兼收藏家让·巴提斯特·福尔,委托德加画一幅‘有关芭蕾舞’的绘画。画家在完成后,对自己的作品不甚满意,虽然福尔三番两次来催画,但德加却决定重画一幅;最后完成的就是这幅《舞蹈教室》。1875年,德加将这幅画交给委托人福尔。后来这幅画辗转为纽约的佩因家族所收藏,并于1986年捐赠大都会博物馆。构图类似的画在巴黎奥赛博物馆也有一幅,画作名称为《舞蹈课》,那是1874年的第一届印象画展的参展作品。作者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出身于金融资本家的家庭,他的祖父是个画家。从小受艺术熏陶的德加,有着敏感的洞察力和良好的艺术教养。德加进过名门美术学校,去意大利学习过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临摹过15-16世纪的许多绘画,这让他有着扎实的学院派功底。186531岁的德加就因历史画题材入选沙龙。但锐敏的德加很快觉察到了一股新的现代的艺术气息,于是放弃了历史的、唯美的学院派绘画,代之以朴实真挚地现代化表现题材,比如赛马、芭蕾舞女等等。和莫里索一样,德加参加了全部八届印象派画展的七届(除第七届外),是不折不扣的印象派元老,但他自己却不肯承认自己是属于印象派。的确,德加的画(特别是前期的)线条清晰流畅,构图大胆,对于运动事物的瞬间描述更是炉火纯青,在这点上确实更接近古典画派。但他后期的画,线条、层次被淡化,色彩被加强,还是具有明显的印象派特征。

 

003《维纳斯的诞生》 卡巴内尔 法国 布面油画 1863 225x130cm

这幅画作于1863年,总共绘制了两幅,第一幅现藏于奥赛博物馆,第二幅现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作品1863年在沙龙展出时,引起轰动,拿破仑三世立刻购买,作为私人收藏。美国艺术历史学家Robert Rosenblum评论说:“这幅作品徘徊在古代女神和现代梦幻之间”,“她的眼睛半睁半闭,神态似睡非睡,而一个半睡半醒的裸体女性对一个男性是最为可怕的”。大文豪雨果也说过一句类似的名言:“一个裸体的女人,就是一个全副武装的女人”。 卡巴内尔画的《维纳斯的诞生》曾被批评为“画了一个粉嫩光滑,放荡而又肉感的裸体。”当然,他画的维纳斯比不上波提切利的维纳斯那么清纯,也不如布格罗画的维纳斯那么端庄健康,只能说是过分地慵懒、娇媚了,还谈不上“放荡”。而且睡在海面上的姿态是画家的创造,色彩的明亮和小爱神的飞舞,都给人以愉快、欢畅的感受。

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1823928日-1889123日),法国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出生于法国埃罗省省会,地中海沿岸城市蒙彼利埃。他的绘画以学院艺术风格著称,取材以历史,古典,及宗教题材为主。卡巴内尔的艺术可作为法国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时期沙龙学院派艺术的代表。卡巴内尔的历史画和宗教画追求表面的艺术效果,他的装饰壁画和外表华丽的盛装肖像画在上流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

 

004《春光》 考特 法国 1873 布面油画 213.4x127cm

在画面上,一位美丽的少女把胳膊挂在情人的脖子上,投出微笑迷人的明媚眼光,半裸地依隈着情人。她是在撒娇、还是在倾听甜美的情话?一位俊俏的小伙子,她的情人,雄健有力的双臂紧紧拉着秋千的绳索,好像是在支撑守卫着他们的爱情。小伙子略向姑娘歪着头,是在享受她的撒娇、还是在告诉她什么秘密?……春天的阳光从树丛里照过来、像舞台聚焦灯光一样照亮了美丽少女,温暖的春风轻轻地掠起了她的纱衣,饱经风霜的千年老树好象是他们的爱情见证人,每一片树叶和每一棵花草都在为他们轻轻吟唱,……看到这个盎然春机和纯美爱情的画面,就是冷酷无比的魔鬼也会酥心醉倒。

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是法国“学院派”或“新古典派”艺术的著名画家。他从师于几个著名画家,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W·布格罗。考特以自己的出色作品而成为19世纪世界艺术界里最杰出艺术家之一。他的代表性作品是《暴风雨》和《春光》。这两幅作品,是全世界所有有些规模的博物馆都梦寐以求获得收藏的作品。

 

005《暴风雨》 考特 法国 1880 布面油画 234.3x156.8cm

光线和色彩的对比和互相衬托的美感力量,这是19世纪美术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作品画面里,背景是暗的,前景是亮的;男角色彩是暗的,女角色彩是亮的。男体力量的粗旷线条,女体力量的柔细线条,在光线和色彩中得到了鲜明的对比和彼此衬托。在考特之前,也有不少取材于《达夫尼斯和克洛伊》的美术作品,大都是歌颂爱情性爱的。而考特的作品《暴风雨》抓住了达夫尼斯和克洛伊在暴风雨中逃跑的一瞬间,表达了男女不同的性感力量之美、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和自由的向往,无论是艺术境界还是艺术手段方面,与前人作品相比,都是更上一层楼。

考特的《暴风雨》完成于1880年,《春光》完成于1873年。如果说,《暴风雨》是考特成为世界经典艺术家的代表作的话,那么,《春光》就是他进入世界经典艺术家行列的成名之作。《暴风雨》和《春光》成了难以分离的“姊妹作品”,展现着19世纪的巴黎和它的美术艺术成就。《春光》在巴黎造成的轰动效应是难以用文字重现的。一百多年以来,特别让无数的人对这幅作品痴迷衷情的,不仅仅是它令人心颤的美感,还有它的传奇经历,而那个传奇经历的大部分内容至今还是个谜。

 

006《森林之神与仙女们》 布格罗 法国 1876 260x180cm 布面油画

这是一幅充满形式美感的作品。画家描绘了美丽的仙女们与森林之神在跳舞、嬉戏,塑造了充满诗意的神话人物形象及相互关系被刻划得维妙维肖。在森林幽暗的背景前,女裸体被画家以唯美的形式给予完美展示,特别是近景处的那位裸体女郎,背部丰腴柔美,线条流畅,匀称和谐,堪称无可挑剔,炉火纯青。这是一幅弥漫着音乐与诗情的作品,是"回到自然"的浪漫主义杰作。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130- 1905819日),是法国19世纪上半叶法国学院派绘画的最重要人物。 他以神话和寓言题材的绘画吸引大批追随者。一生获得多种殊荣,成为当时法国最著名的画家。其作品以高度完整、技法全面和擅长表现多愁善感的题材为特征。在布格罗的画作里,女性的形象非常恬美,有妇女,仙女和农村姑娘等人物。其环境多为乡间丛林,宁逸静谧,温馨妩媚,活色生香,略带一丝淡淡哀愁的气氛和情调。他笔下的孩子们天真纯洁,可爱至极。他精致细腻的画风和完美无瑕的技巧深受世人的青睐。

 

007《某夫人》 萨金特 美国 1884 布面油画 120 x 80 cm

萨金特的作品《某夫人》(Madame X or Madame Gautreau),也称作《高鲁特夫人》,是他当时最具争议性的作品,现在已经被认定为他最佳的作品之一。他用了一年时间来完成画作。在画作最初的版本中,夫人身上涂着白粉,穿着低胸裙,傲慢地抬起头。暴露的粉肩令画作显得更加大胆,性感。这幅画作在1884年展出时震撼了巴黎沙龙,引发了丑闻。萨金特企图通过修改画作,来进行补救,不过,无补于事。每一个进入沙龙的人,都在交头接耳:“她在哪儿?”在画上,高特鲁夫人站在一张小桌旁,右手撑在桌面上,左手抓住她的裙子和扇子,造成美妙的褶皱。她的身体面向观众,头部则转向一边,充分展示她天鹅般的颈项、尤其是完美无暇的侧面轮廓。那身曳地黑裙,由著名服装设计师费利克斯·普桑纳设计,不同于当时流行的花边褶皱繁琐礼服,显得非常摩登。众人的非议集中于两处:一是高特鲁夫人的肤色,一是高特鲁夫人礼服上的右肩带。高特鲁夫人向来不顾礼俗,以一种淡薰衣草紫色的香粉涂饰面部和身体,因此在暗金色的底色衬托下,她肌肤胜雪,弹睛耀目。更与风习违拗的是,她右肩上镶钻石的肩带已经滑落,《费加罗报》促狭地说,“只要再挣扎一下,夫人就自由了。”

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 - 1925),美国艺术家。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1874年在卡罗律斯—迪朗的巴黎画室学画,受印象派影响。1879年去西班牙研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1884年沙龙展览杰作《某夫人》,这画让高特鲁夫人和萨金特都成了最大丑闻,萨金特只好离开巴黎,迁居伦敦。1876年到美国并加入美国籍。但长期逗留英、法、德、意等国,从事创作。多为上层人士作肖像画,其作品声誉渐高,为西奥多·罗斯福、约翰·洛克菲勒画过像。 高特鲁夫人逝世一年后,1916年,萨金特将《X夫人》卖给了大都会,她一定料想不到,早已被公众遗忘的她,自此得以永生。

 

008《布罗格利公主》 安格尔 布面油画 1853 121.3 x 90.8cm

布罗格利公主身着漂亮蓝色绸裙,神态自如地靠在椅背边。画家以熟练的古典精致写实画法,将这位公爵夫人恬淡的性格,十分含蓄而又抒情地表现出来:她神情专注,嘴角微露笑意,圆润的脖颈上配戴着十字花纹的金项链,洁润如玉的双臂,纤柔的手腕上饰有晶莹闪烁的珠翠珍宝以及透明花边都被细腻极致地描绘如真,不同织物的质感展现在观众前面,令人惊叹不已,画家是女性美的崇拜者和表现者。此画为安格尔73岁时所作。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是继大卫之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派的最后代表。安格尔出生于法国西南部,从小就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颇有天赋。安格尔17岁到大卫画室学习,得到真传。两年后考入美术学院,获罗马大奖。5年后去罗马,把拉斐尔作为毕生崇拜的对象。其作品工整细致,用色鲜明和谐。曾两次去意大利长时间研究古典美术;在本国曾任巴黎艺术学院的教授多年。安格尔的声誉如日中天时,也正是古典主义面临终结,浪漫主义崛起的时代,他和新生的浪漫主义代表人德拉克洛瓦之间发生许多次辩论,浪漫主义强调色彩的运用,古典主义则强调轮廓的完整和构图的严谨,安格尔把持的美术学院对新生的各种画风嗤之以鼻,形成学院派风格。

 

009《女人和鹦鹉》 库尔贝 1866 布面油画 129.5×195.6cm

1866年库尔贝在一个展览会上拿出了这一幅令人惊讶的女人体油画《女人与鹦鹉》,这是与他以往的写实主义画风格调迥异的力作。画上这个裸女仰躺在一张铺著白色褥单的床上,女人体在白色反衬下显得更富挑逗性。整个造型表现是精到的,女人的头发与左手上的鹦鹉,加强了人体的魅力,因而给人以某种色情的意味。裸女的肌肤在昏暗的环境中尤其显得珠润玉圆,舒展的曲线,毫无疑问,这一幅《女人与鹦鹉》是库尔贝艺术生涯后期的杰作,尽管这种艺术态度遭到了十分支持他的作家左拉的责备。

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 18191877)是法国大名鼎鼎的画家,是现实主义大师。他生于奥尔南一个农场主家庭,早年学过法律,以后改学美术,1839年他到巴黎学画,1841年,他的父亲送他到巴黎念大学,要他学习法律,但他却立志做一名画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他也是一位革命者,1871年,他参加了著名的巴黎公社起义,被选举为巴黎公社的美术委员会主席,他在巴黎公社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流亡瑞士,在贫困和疾病中死去。

 

010《圣阿德雷斯的阳台》 莫奈 法国 1866-1867 布面油画 98.1x129.9cm

18661867年之间,莫奈画了一幅相当著名的画作《圣阿德雷斯的露台》,这是他在勒阿弗尔的海边创作的。在这幅画中,丽日蓝天下阔大的海边平台上姹紫嫣红开遍,几位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享受着海风和阳光。远处海面上船帆点点,平台上旗帜飘扬,美丽的景色给庸俗而平常的世俗生活增添了些许诗意。一切看上去都那么舒服。

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法国最重要的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1874年莫奈展出了他的著名作品《日出·印象》,印象派从此得名。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莫奈善于从光与色的相互关系中发现前人从未发现的某种现象。他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光与色上,从而找到了最适于表达光与色的明度差别变化的形式,他把这种光色明度差别变化从绘画的各种其它因素中抽象出来,把它提到了不可攀登的高度。

 

011《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 洛伊茨 美国 1851 布面油画 378.5x647.7cm

这幅画描绘了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华盛顿在横渡特拉华河的场景。1776年圣诞节夜,乔治·华盛顿率2400名士兵强渡特拉华河,向驻扎在特伦顿的受大英帝国雇用的黑森兵发起进攻,大获全胜,极大地鼓舞了北军的士气,成为南北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洛伊茨在1849年画了他的第一个版本,但1850年的一场大火,该画毁于他的工作室;虽然后来经修复,并被布来梅美术馆所获,但它再次毁于1942年的一次突袭轰炸。1850年,洛伊茨开始了现在这幅画的创作,并于185110月在纽约展出,超过5万人参观了这幅作品。1853年,马歇尔·罗伯茨(Marshall O. Roberts)以当时的天价10000美元买下了它,几经易手后,最后由约翰·斯图尔特·肯尼迪(John Stewart kennedy)于1897年捐献给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至今。这幅巨作被视作为美国人民不畏挫折的象征,它占据了展厅的整个墙面,堪称大都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埃玛纽埃尔·洛伊茨(Emanuel Leutze18161868)德裔美国画家,以作品《华盛顿横渡特拉华河》著名。洛伊茨出生于德国符腾堡施瓦本格明德,在童年时期来到美国,成年后回到德国。最初他父母定居在费城,之后搬到弗雷德里克斯堡。他从费城的一个肖像画家J·A·史密斯那里接受了最初的艺术指导。1840年,他的一副作品吸引了别人,因此得到几个订单,使他来到杜塞尔多夫,师从卡尔弗里德莱辛。1842年,他来到慕尼黑,研究柯内留斯和和卡尔巴赫的作品,次年他访问威尼斯和罗马。1845年他回到杜塞尔多夫并成婚,在那里安家14年。晚年,他成为了国家设计学院成员。他也是纽约联盟俱乐部成员,那里收藏了他大量作品。他在华盛顿逝世,享年53岁。

 

012《顺流而下的密苏里毛皮商》宾厄姆 美国 1845 布面油画 220x180cm

这幅《顺流而下的密苏里毛皮商》是宾厄姆最著名的描绘当地现实生活的风情画,不拘成法,感受独特,具有一种神奇的魔幻意味。晨曦初露的河面上,水平如静,皮货商划着小船,带着他的儿子,顺流而去。船尾蹲着一只猫,平添了这一场面的情趣。然而这幅画暗示了更多的东西:宾厄姆抓住了田园生活的一瞬,在某种程度上从时间的限制中解脱出来。穿着明亮的蓝衬衫的男孩充满憧憬地依在装货物的包上,同时他那看起来同样夺目的父亲,穿着一件粉白条的衬衫,带着他那漏斗形的羊毛帽子,有规律地划着独木舟,这种气氛是如此沉默和安详,使得从他烟斗里冒出的一缕青烟停在了空中。这不仅仅是在船中的两个男人,而是宾厄姆要使人们了解的整个未被侵犯的中西部,那是美国经济第二增长极。

乔治·克莱伯·宾厄姆(George Caleb Bingham 1811-1879),十九世纪美国西部画家,是边疆画家中的佼佼者。1811320日生于弗吉尼亚州奥古斯塔,187977日卒于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819年从家乡移住富兰克林,自学绘画,1833年成为专业肖像画家,1838年入宾夕法尼亚美术学院短期学习。18401844年居华盛顿,画了许多名人肖像,1844年去密苏里,开始画风俗画。1856年,宾厄姆去德国研究杜塞尔多夫画派的绘画,并受到这一画派的影响。1875年,他被任命为密苏里州副官署署长,从此脱离了画家生活。在其生平的最后两年,他又去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任教。宾厄姆是美国画家中别具一格的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的风景画家之一,专以美国中西部生活为题材,喜欢表现小城市选举、射击比赛,沿密苏里河乘船而下的皮货商以及在夜晚篝火旁聊天的木排工人等等。他的早期油画绘得极其逼真、朴实,特别在肖像画上。

 

013《阿里阿德涅》杜兰德 美国 1831-1835 布面油画 43.5x49.2cm

这是美国本土画家第一幅青史留名的裸体创作。远处朦胧海岸线上太阳还没升起,公主独自在小岛草地熟睡,浑然不知她的心上人正起锚乘船离去。带浪漫主义的新古典风格,女人腰间不太透明的白色帷幔伪善地稍稍遮挡关键部位。希腊神话中的阿里阿德涅公主,是为了帮助心上人(雅典国王忒休斯)而背叛父亲,在心上人战胜牛头怪(米诺陶诺斯)、破解迷宫之后被遗弃,后来酒神路过爱上了她。这幅画《Ariadne》取材于希腊神话中阿里阿德涅公主的故事。

阿舍·布朗·杜兰德(Asher Brown Durand1796-1886年),美国画家和雕刻家。杜兰德出生于新泽西的纽瓦克附近。1812年他拜师雕刻家彼得·马维里克,在其门下学习了五年。1817年,他成为马维里克的合作伙伴,1823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对绘画的兴趣日益增长,1836年他放弃了雕刻而将全部精力投入绘画。杜兰德是托马斯·科尔的追随者,经常被称为“美国风景画之父”。他与科尔、约翰·肯塞特、约翰·卡西里尔一起,创立了哈得逊河风景画流派。他的作品主要描绘纽约和新英格兰。

 

014《怀特女士》希利 美国 1842 布面油画 115.1x89.2cm

这幅名为《伊菲米娅怀特女士》(euphemia white van rensselaer)的画,是美国画家乔治·彼得·亚历山大·希利(george peter alexander healy1842年画的。画中怀特女士给人以雍容华贵、气质高雅的感觉。在淡黄色帽子和白色纱巾的装扮下,回眸一笑,显得风姿绰约,柔美动人,展现了希利作品中罕见的简洁、优雅和活泼,明显受到德国画家温特哈尔特的影响。怀特女士(Euphemia Van Rensselaer 18161888),她出生在纽约奥尔巴尼附近的伦斯拉尔斯威克家族庄园,1839年继承了她父亲巨大遗产的一部分,1841年她与约翰·丘克·克鲁格结婚, 他是一位著名的律师, 她和他在纽约白瑞敦附近的克鲁格岛定居。

乔治·彼得·亚历山大·希利(george peter alexander healy 1813 - 1894),美国画家。目前能够看到画家的作品并不多,但就这一幅作品足已证明画家的艺术功力。

 

015《思想者》艾金斯 美国 1900 布面油画 170x80cm

这是一幅著名的肖像画,与真人大小接近,模特儿路易斯·肯顿(Louis Kenton)是画家的连襟,肯顿脾气暴躁,看上去单纯,但难以捉摸。“思想者”是画家的妻子反其道而行之给取的名。没想到此画展出后,赞美之声不绝,还被用为纽约书评出版社经典系列的《斯通纳》的封面。

托马斯·考普斯维特·艾金斯(Thomas Cowperthwaite Eakins 1844-1916),美国现实主义画家、摄影家、雕塑家及艺术教育家, 被誉为美国绘画之父。生于费城,早年入读宾州美术学校。埃金斯的画法,沉稳细腻,关注光线的微妙变化,描绘朋友划船的《单人划艇中的马克斯·施密特》(1871)颇有说服力。他为著名外科医生格罗斯绘制的肖像《格罗斯授课》(1875)则以大胆的写实性触怒了当时的展览评审员。艾金斯还画了不少裸体的作品。他借助摄影以研究人物和动物的细腻部分,令其画作更接近真实;亦以照片帮助教学。

 

016《第七军团在检阅中》伯蒂歇尔 美国 1851 布面油画 91.4x61cm

这幅画中的阅兵在纽约的华盛顿广场进行,时间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检阅的当然是北军的部队。背景的建筑是两座歌德式教堂,德国教堂的钟楼和纽约大学的主楼。

奥托·伯蒂歇尔(Otto Boetticher 1816 - 1864),美国画家,生于德国,曾在普鲁士军队服役过,1850年到美国。他今天最为人知的画多是描绘军队生活场景的。


017《温德姆姐妹》萨金特 美国 1899 布面油画 80x60cm

这是萨金特的一幅知名度很高的肖像画,主人公是富有的伦敦上流社会妇女,画中的她们显得温雅而具有风度和魅力。在画家的伦敦妇女系列肖像油画中,这是登峰造极之作,可认为是那个时期的社交界妇女肖像画的范例。

 

018《休哈默斯利夫人》萨金特 美国 1892 布面油画 80x60cm

这是萨金特又一幅著名的肖像画。休哈默斯利夫人是一位伦敦银行家的太太,上流社会的时尚人物,她选中萨金特为她画像不仅因为他无暇可剔的技艺,也因为他懂得怎样迎合当时顾客的口味。这幅画的确体现了萨金特超群的功力,从这使人心荡神移的画中也可品出一丝奉承和谄媚味道。

 

019《一顶新帽子》埃德蒙兹 美国 1858 布面油画 80x60cm

这个作品,是埃德蒙兹用温和的方式评论道德的风俗画之典范。埃德蒙兹将姑娘奢侈购买了新帽子的高兴样子与她双亲的不满情绪做了对比。画中父亲的酒瓶、酒杯以及墙上母亲的镜子分别暗示酗酒和虚荣。门口那个来送帽子、现在拿着帽盒的贫穷小姑娘是为了对这个充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嘲讽寓意而添加的。画中老人的模样,可能是按照埃德蒙兹的哥哥、法官John Worth Edmonds 的样子来画的。透过门,可以看见Irving Place,他哥哥曾住在那里直到1872年去世。站在那个老人一侧的女人,出现在埃德蒙兹的作品之中的几率也几乎相同,很有可能是以他的母亲为原型。

 

020《画家的夫人和她的猎犬》 艾金斯 美国 1884-1889 布面油画 76.2x58.4cm

这幅画的作者艾金斯,是美国现实主义画家、摄影家,有无人能及的对光线效果的控制,以及对气氛的细节描写而著称。画中是他的夫人托马斯·艾金斯太太Mrs. Thomas Eakins,她悠闲地坐在红椅子上,侧头目视远处,手拿一本小册子,身着灰色连衣长裙,显得华丽高贵,边上是一只金毛猎犬。

 

021《年轻女子作画》 薇乐思 法国 1801 画布油画 161.3 x 128.6cm

这幅画完成于1801年,可能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一个女子倚窗而坐。从窗外透进来的光线将她的轮廓勾勒得十分清晰。临窗远眺,一对恋人正在天台上耳鬓缠绵互诉着衷肠,女子却心无旁骛,全神灌注于手中的画作。这幅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把它当作新古典主义巨匠大卫的作品。在20世纪中后期,研究者惊奇地发现,原来这是薇乐思的第二十七幅作品。

玛丽·丹尼斯·薇乐思(Marie-Denise Villers 1774-1821)出生于巴黎,婚前的名字是玛丽·丹尼斯·路安。她师从于擅长描绘逆光的肖像派画家安·路易杰罗德特德·特里奥松,并于1799年发表了处女作自画像《沙龙》。薇乐思最著名的作品是《Young Woman Drawing(年轻女子作画)》,在1819世纪,男人占据绝对地位的法国画坛上,这位女画家因为性别而受到诸多制约,甚至连她的名字也不为人知。

 

022《有两个学生的自画像》 吉亚尔 法国 1785 布面油画 210.8x151.1cm

作为史上201位值得铭记的杰出艺术女性之一,吉亚尔在绘画,建筑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她的传世名作虽然不多,但从这幅画上看,吉亚尔是个美女画家,面容清婉可人,眼神清澈如水,衣着打扮时尚,帽子上的羽毛以及用光滑绸緞做成的裙子都非常完美。后面站着的两位学生专注又可爱,构成了整个画面若闻肌香,如沐春风。

阿代拉伊德.拉比勒.吉亚尔( Adelaide Labille-Guiard1749-1803),法国新古典主义女画家,女肖像画家,也是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塑学院极少数的女性院士之一。201738日,作为美国最受欢迎的五大媒体之一,《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于三八妇女节之际再次盘点那些工作于艺术、建筑等领域内,史上201位值得铭记的杰出艺术女性,以此文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Adelaide Labille-Guiard(又译艾德莱德·拉贝尔·盖德)排名第142位。

 

023《马市》 博纳尔 法国 1852 布面油画 300x650cm

这是描绘马的交易市场的一幅画,该画作于1852年,在1853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大展上一举夺冠。博纳尔笔下的马既有肥壮结实的身躯,又活灵活现,如真马一般。这幅画中的阳光感表现得尤为充分,人和马都沐浴在阳光中,充满了生命的激情。身置画前,你仿佛能够听到雄壮马儿们的蹬蹄和嘶鸣,健壮男儿们的欢谈和笑语,强大奔腾的生命力,在喜庆欢畅的氛围中,仿佛即将喷薄出驰骋的力量,似乎就在瞬间,默默无闻的生命突然变得清楚突显,异常地贴近。

罗莎·博纳尔 (rosa bonheur 1822-1899)法国19世纪著名的风景、动物画家。她自幼从其风景画家的父亲学画。她专心研究大自然及动物,所以能够令人信服地再现真实的乡村景色。在她后来的作品里,虽然技法相当熟练,也善于表现动物的神态和动作,但她并没有达到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高度,仅仅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博纳尔和乔治·桑一样,也是一位非常有独立见解的、性格倔强的女艺术家,她曾任第二帝国时期皇家青年绘画学院的院长,她的画很受欢迎,一位评论家写道:“常到卢浮宫参观的人总要在《纳韦尔人的耕作》一画前停步观赏。”因此,1865年欧仁尼皇后亲自授予博纳尔勋章,表示对她艺术的肯定。博纳尔不仅是画家,还是位动物雕塑家。她为了表现动物,在她的画室旁特意建立一个小的动物园,这在美术史上传为佳话。由于她潜心研究动物,所画牛马等动物神态逼真,后来荣获了圣乔治大十字勋章。

 

024《灰色宮女》 安格尔 法国 1824-1834 布面油画 60x110cm

这幅画是一张未完成的,缩小尺寸并大大简化的《大宫女》,大约作于18241834年。作于1814年、现存于巴黎卢浮宫的《大宫女》是安格尔的一个重要作品,体现了安格尔对理想美的构想。这个作品和《大宫女》没有明确的联系,安格尔创作它的目的也不明朗。

 

025《玛索利尔夫人和她的女儿》 纳蒂埃 法国 1749 布面油画 60x80cm

这幅肖像画是纳蒂埃为一个名叫玛索利尔的“富婆”和她女儿画的。玛索利尔嫁了一个地位比她低的纺织品商人,但后来丈夫花钱给她买了一个爵号。这幅1750年在巴黎的沙龙展出的肖像画,竭力显示豪华的织物和她们珍珠般的肌肤。这对于这对富裕的夫妇来说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有财力委托当时法国王室的杰出画家让-马克·纳蒂埃这么画。

让·马克·纳迪尔(Jean Marc Nattier16851766),法国画家。他出身于绘画世家,自小有着非凡的天赋,纳蒂埃从临摹卢森堡画廊里鲁本斯的绘画作品开始他的艺术生涯。1717年,纳迪尔在荷兰为彼得大帝画了肖像,以及油画《列斯那亚附近的战斗》、《叶卡捷琳娜一世肖像》、《俄国使馆人员的肖像》等作品。1720年之后,由于财务原因,他不得不成为了一名职业宫廷肖像画家,服务于路易十五的皇宫,为路易十五和皇后及子女,还有宫中的年轻贵妇人画像。纳蒂埃有着十分娴熟的绘画技巧,并追求一种浮华优雅、迷人娇媚的风格。纳蒂埃笔下的公主和贵妇人们着装奢华,姿态优雅,这些肖像在贵族社会里大受欢迎。

 

026《打碎的鸡蛋》 格勒兹 法国 1756 布面油画 80x60cm

这幅作品,内容是关于一次一对情侣偷食禁果的事件,打破的鸡蛋代表着失去的贞洁。坐在地上的白衣女子因做错了事而羞愧难当,站着的老人在指责女孩,一脸的怒气未消,颤抖的手指着破鸡蛋具有象征意义。试图修补其中一只蛋的小男孩象征童年时代懵懂的天真。这幅画在1757年的巴黎沙龙展出时获得观众好评。

让·巴普蒂斯特·格勒兹(Jean Baptiste Greuze1725-1805),又译格瑞兹,法国洛可可画家,是一个泥瓦匠的儿子,从小喜爱绘画,但没有被其父亲所理解,后来由画家出身的外祖父出面支持,才得以进里昂城学画。不久,格瑞兹又从里昂转到巴黎,继续入美术学院学习,并开始了他独立的艺术创作生活。 在他21岁时,一幅带训诲剧味道的油画《给孩子读圣经的父亲》诞生了,这给他带来了声誉。接着,他创作了一系列油画:《乡村婚约》、《小鸟死了》、《父亲的诅咒》、 《被惩罚的儿子》、《破壶》等等。他创作以有教育意义、能引起共鸣的风俗与人物肖像为主,并一直为能成为学院认可的历史画家而努力。

 

027《妆容》 加雷特 西班牙 1875-1878 布面油画 101.6x64.8cm

这幅画的名气当然远不如安格尔的蓝衣贵妇,但是画中这位半遮其面的年轻姑娘自有其动人之处,首先是脸庞端正线条柔和,体态珠圆玉润同时散发着青春魅力,最吸引人的是她露齿而笑时展露的那口白牙,不用看脸的上半部也知道她必是美人坯子。

雷蒙多·德·马德拉索·加雷特(Raimundo de Madrazo y Garreta 1841-1920),出生于罗马。自幼从其父学画,大多时间生活的巴黎,并在那里上的美术学校。他高超的技术成就了他成为杰出的沙龙风格肖像画画家。

 

028《保卫尚皮尼》 爱德华 法国 1870 布面油画 121.9x218.4cmcm

这幅画《保卫尚皮尼》描绘了普法战争的一个场面。普法战争,又称法德战争(1870年-1871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刚刚强大起来的普鲁士王国,意图与欧洲霸主法国重新分化欧洲势力地图,双方皆不让步,一场蓄谋已久的血腥之战在1870719日爆发。187092日,德军在色当战役取得对法国的决定性胜利,生俘了拿破仑三世。色当惨败和梅斯被围之后,法国已经没有正规陆军可供调遣了,临时拼凑起来的法国陆军和国民卫队,在缺衣少食、缺乏训练,冬天接连被冻毙的情况下,跟强大的德意志联军硬拼,开始了半年的18709月—18713月的巴黎围城防御战。这幅画就是187011-12月,在巴黎郊区一个小镇尚皮尼打响的一次防御战,画面展现的是防御战的一个侧面,一个村庄的防御工事。1879年这幅画在沙龙展出后,引起轰动,随即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让·巴普蒂斯特·爱德华·德塔耶(Jean-Baptiste Edouard Detaille 1848-1912),法国军事题材画家。对服饰和武器的现实主义细节描绘使他的绘画和素描成为19世纪军事史准确的资料来源,他的许多素描都出版在《法国军队》(1883年)中。他出生于巴黎,师从让·路易斯·欧内斯特·梅松尼。1870年他进入军队,创作了普法战争现场素描。《保卫尚皮尼》,展现了一个村庄的防御工事,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了《拿破仑在埃及》等一系列军事题材的作品,曾任法国一个军事主题画家的沙龙协会会长。

 

029《秋天的干草堆》 米勒 法国 1874 布面油画 85.1x110.2cm

米勒的画朴素中又透出淡淡的忧郁,这幅《秋天的干草堆》也不例外。前景中晒干的长满杂草的凹凸不平土地上,一群羊三三两两地悠闲地吃着草。集聚的羊群像一条小道蜿蜒着一直通向后方一个超大的干草垛,草垛右侧阴影中牧羊人依偎着干草垛似乎是做片刻的休息。垛顶蓝灰色交替的云有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此刻,夕阳的余光打在三个硕大的草堆上,草垛和羊群像是笼罩在圣光之下的祭品,宽广的土地是祭坛,靠在草垛旁小憩的牧羊人似乎就是整场仪式的见证者。米勒的土地是悲伤的土地,和自然比起来渺小的农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着属于自己的那份真诚与厚重。要说岁月能够沉淀一切,却沉淀了不了这淡淡的悲伤。

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1814-1875〕,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也是法国巴比松派的代表画家。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他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观念。他爱生活、爱劳动、爱农民。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种者》。以后相继创作了《拾穗者》和《晚钟》等名作。他说:“我的一生中除去田野外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我只想尽我的能力把它们表现出来 。”

 

030《神奈川冲浪图》 葛饰北斋 日本 1831 版画 26x38.5cm

《神奈川冲浪图》是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代表作品《富岳三十六景》中的一幅。画面描绘惊涛巨浪掀卷着渔船,英勇的船工们正为了生存而与大自然进行着惊险而激烈的搏斗,远远望去是富士山,现出动荡不安、紧张激烈的氛围。作者通过这一手段来表现人与大自然的抗争,并以此再次象征日本民族的搏击风浪的精神和民族气节。此画的主题,表现了具有日本特点的阳刚之气的风格特征和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神奈川是日本的一个县,位于东京西南部50公里处。

葛饰北斋(1760-1849),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他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等许多印象派绘画大师都临摹过他的作品。他还是入选“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中的唯一的一位日本人。浮世绘,也就是日本的风俗画,版画。它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间)兴起的一种独特的民族艺术,是典型的花街柳巷艺术,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

 

031《寓言,秋天的落叶》 默尔 法国 1872 布面油画 174.9x109.9cm

在这幅1872年创作的画里,默尔试图表现一个虚构的场景:一个用手捂着胸口、神情哀怨的年轻女子,背后树林里黄褐色的秋叶正在跌落,成熟的美在凋谢;不远处,隐藏在浓浓的阴影下,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小爱神正从她身边溜走。捐赠者沃尔芙在18731121日购买了这张忧郁的作品,当时,她仍沉浸在丧父之痛之中。

雨格.默尔(Hugues Merle 1823-1881),法国学院派画家,学院派新古典风格,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得者,偏好有寓意的神话、文学主题,表现母爱的作品尤为突出他是学院派大师威廉.布格罗的朋友,作为与布格罗同一时代的法国画家,风格相似,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也是竞争对手。默尔每年会在巴黎的沙龙上展出一些关于自足的乡村家庭的多愁善感题材的作品。

 

032《渔家女》 勒费弗尔 法国 1878 布面油画 200x112.4cm

1878年凯瑟琳.罗瑞拉德.沃尔芙委托画家朱·约瑟夫·勒费弗尔画了这个名叫《格拉济耶拉》的画。格拉济耶拉是拉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 ,法国诗人兼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在1849年首次出版的广受欢迎的同名故事的女主人公。这个故事叙述着作者对那不勒斯一个美丽的渔家女格拉济耶拉的爱慕。勒费弗尔在这幅画中,描绘格拉济耶拉正在修补渔网,眼睛凝视着肩膀朝向的远方,那里有蕴势待发的维苏威火山。

朱·约瑟夫·勒费弗尔(Jules Joseph Lefebvre 1836-1911)法国画家、教育家和理论家。1836年出生于塞纳-马恩省,1851年考入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是莱昂·柯涅的学生。1861年,勒费弗尔赢得了罗马奖。1855-1898年间,勒费弗尔多次参加沙龙展览,并于1891年成为了法兰西艺术学院的院士。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和老师,勒费弗尔先后教过超过1500名学生学习绘画,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赫诺普夫、瓦洛东、罗什格罗斯等。

 

033《红软垫上的裸女》 莫迪里阿尼 意大利 1917 布面油画 60x92cm

这是画家风格成熟后的一幅重要作品。画面上一个裸体的黑发女子仰面躺在一个软垫上,造型大胆而裸露。整体看上去面容憔悴,身体羸弱无力,软软地躺在那里,仿佛正患着大病一样。长长的胳膊盘曲在脑后,脖子长得有点夸张,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她的腹部纤细修长,使人怀疑不能支撑整个上身的重量。整个人好像都是被故意拉长了的样子,呈现出一种变形的病态美。故意拉长的颈部把画中女子莫名的忧郁和悲伤表现的很充分、张扬。而夸张的细长身体有一种变形的和谐和匀称,给人一种打破常规的视觉美效果。色彩上,以整块的暗红色为主,身体是黄红色,整体色彩搭配得隐晦而不刺目,与人物的形象一致,很好地突出了人物病态和憔悴的性格特征。

莫迪里阿尼(18841920),“巴黎画派”的代表性画家。出生于意大利莱克亨一个犹太人家庭。自幼身体羸弱,曾患多种疾病,最终死于肺结核。他曾在威尼斯美术学院学习,后来前往巴黎,成为“巴黎画派”的重要成员。他学习和继承了多种传统艺术风格,绘制了许多肖像画,其中在对变形美的探索上卓有成效。代表作品还有《系黑领结的少女》、《珍妮·赫布特尼》、《黑发少女》、《裸女立像》等。

 

034《弗里德兰战役》 梅索尼尔 法国 18611875 布面油画 180x120cm

这幅画描绘的是拿破仑在俄国一次战争的场面。弗里德兰大捷是拿破仑极其辉煌的军事成就之一。弗里德兰,位于俄国,现已改名为普拉夫丁斯克。1807614日在此,法军大败俄罗斯军队。这一战役,结束了第四次反法联盟,一大半普鲁士领土被拿破仑占领。弗里德兰战役后拿破仑成了欧洲中部及西部的实际统治者。

.路易.欧内斯特.梅索尼尔(Jean-Louis-Ernest Meissonier 1815-1891),法国一个自学成才的画家,主要从事风俗画和军事题材画的创作。他用一种精确描绘的手法来处理历史题材,笔法细腻、生动,有生活情趣。因为他取材于法国人民十分感兴趣的拿破仑出征的题材,曾获得大十字荣誉勋章。

 

 035《风琴排练》 勒汝尔 法国 1885 布面油画 80x60cm

这是勒汝尔最重要的画作。描绘的是画家的家人和亲密朋友在巴黎圣弗兰.沙维尔教堂唱诗班阁楼上,用风琴伴奏排练歌曲的场面。勒汝尔的妻子位于她的两个姐妹之间,把乐谱放在膝上;其中一个姐妹正在演唱;另一个姐妹即将和正在弹奏风琴的肖松结婚。勒汝尔靠左就座,脸朝外。这幅与众不同的画在1885年的沙龙上展出,它和修拉的点彩画《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一样,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时尚的生活情景。次年,在美国第一次印象派画展上,这幅画首次在纽约亮相,并大获成功,一个评论家写道:“数千人都会记住《风琴排练》这幅画。观众常常会在它面前说:请低声!人们似乎在等待倾听风琴的声音以及歌手的演唱。”

亨利.勒汝尔(Henry Lerolle18481929 )法国画家。他是上个世纪法国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分子圈子的成员。他和他的妹夫、作曲家厄内斯特.肖松一起收集博纳尔、德加、丹尼斯、雷诺阿、维米尔……及其他同时代的人的作品。

 

036《从主教花园望见的索尔兹伯里大教堂》 康斯太勃尔 英国 1823 布面油画 87.6x111.8cm

康斯太勃尔的风景画强调描绘真实对象,并力求以朴实的生活气息体现于画面中。这幅画通过树木、河流与房屋的光影来表现阳光与空气的微妙变化。阳光下的哥特式教堂在蓝天、白云下矗立着,近景高大的树木与草地、河流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这种写实手法使景物朴实生动,又具浓郁的生活气息,有一种清新之感。

约翰·康斯太勃尔(John Constable,1776-1837)出生于英国萨福克,1799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表现出个人风格。他大部份在户外写生上画,最后在工作室内完成作品,1802首次年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他的风景画。以后一直到 1810年,每年都有作品参展。从1806 年开始在英格兰北部旅行,作品的水准越来越高,终于抓住了人们的视线。康斯太勃尔是英国风景画的代表,他的作品把英国的风景画真正从因袭成规和外国影响中摆脱出来,他热爱家乡和大自然,甚至从没有去过苏格兰和威尔士。他像一位田园诗人,但他对后来的画家,尤其是法国的画家影响很大。他有许多独创的技法,如用刮刀直接铺色块,产生闪烁著亮光的白点,表现树叶的反光,这些技法直接影响著巴比桑画家和后来的印象派画家。1824年他的作品赢得巴黎展览金牌,1829年成为皇家美术学院的成员,1837 3月逝于伦敦。

 

037《伊丽莎白·法伦》 劳伦斯 英国 1790 布面油画 238.8x146.1cm

爱尔兰演员伊丽莎白·法伦(Elizabeth Farren 1759-1829)在伦敦的首场演出是1777年,正如她扮演的英国剧作家哥德史密斯剧作《屈身求爱》中的哈德卡斯尔一样,“她屈身去征服”。她的职业生涯的顶峰是在1790年这幅油画在皇家美术学院展出时。七年后,她嫁给了德比伯爵第十二。这幅漂亮的肖像画有助于劳伦斯继任爵士的职位。

托马斯·劳伦斯爵士(Sir Thomas Lawrence1769-1830),英国摄政时期最出名的肖像画家。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院长。劳伦斯1769413日出生在布里斯托尔,他父母有16个孩子,但只有5个活了下来,他是最小的。 6岁就开始进行舞蹈、击剑、拳击、台球训练, 并公开到上层社会的沙龙进行才艺表演。劳伦斯在绘画上的天赋是不言而喻的,在他11岁的时候,家人就为他报了粉彩画班,要知道这是在摄政时期最抢手的绘画形式,劳伦斯曾就读于皇家艺术学院,在21岁的时候就为乔治三世夏洛特王后和女演员伊莉莎白·法伦画了两幅画。1792年他23岁的时候继乔舒亚·雷诺兹成为国王的御用画师。1794年,劳伦斯入选皇家艺术学院,1815年获得爵士封号。劳伦斯还受皇室委任,为击败拿破仑的英国元帅威灵顿画像。他的作品气质优雅,是他所处时代最流行的肖像画家。到了1820年,劳伦斯已经成为英国皇家学院院长,并一直工作到183017日他离世。

 

038《拉瓦锡和他的妻子》 大卫 法国 1788 布面油画 259.7x194.6cm

这幅画作是大卫在巅峰时期为安东万·洛朗·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夫妇创作的肖像画。德拉瓦锡是法国贵族,18世纪著名的化学家,在化学史和生物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如今被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给出了氧与氢的命名,并且预测了硅的存在,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画面是这对夫妇在图书馆中,丈夫坐着,妻子在旁边,目光自信地与观众对视。后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因为拉瓦锡曾任过税务官,28名包税组织的成员全部被判处死刑,179458日的早晨,拉瓦锡是第四个登上断头台的,他泰然受刑而死。著名的法籍意大利数学家拉格朗日痛心地说:“他们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头砍下来,但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再长不出一个来了。”但拉瓦锡妻子被赦免,大卫是极为迷恋拉瓦锡夫人的。那时大卫把拿破仑奉为神明,担任过他的革命委员会委员,负责颁发绞刑令,但在签署拉瓦锡死刑的命令里并没有大卫的签字,这是很微妙的感情故事,引发现代人的很多想象。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830-1825129) 又译达维德,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领导者,在法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严谨质朴,气势宏伟。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这时期创作了歌颂拿破仑的《加冕式》、《授旗式》等作品。1816年拿破仑被推翻,波旁王朝复辟,将曾对处死路易十六投赞成票的达维德驱逐,他被迫迁居比利时布鲁塞尔,最终客死异国。

 

039《苏格拉底之死》 大卫 法国 1787 布面油画 129.5×196.2cm

雅典政府指控苏格拉底不信神并且用他的教导腐蚀青年,因此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宣布放弃自己的信仰,要么服毒堇汁而死。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新古典主义的手法,使画面获得了凝重、刚毅、冷峻的艺术效果。

 

040《对无辜平民的屠杀》 南弗兹 比利时 年代不详 布面油画 110x800cm

这幅《对无辜平民的屠杀》,让人想起鲁本斯的名画《对无辜者的大屠杀》。画中近景一个年轻女孩奄奄一息,她的亲友们欲哭无泪。画的远景人类粗鄙暴力行为追杀残杀仍在继续中。画家南弗兹虽是比利时人,但工作生活在法国,他所的年代是法国大革命的剧烈动荡时期,从1789714日攻占巴士底狱到18307月革命,法国大革命历时41年才彻底结束,漫长而曲折,而这其中充斥着很多惨烈的现象,有党派斗争和分裂,有国内的反革命叛乱,有国外的反革命干涉,有“九月屠杀”那样的暴民私刑,把监狱普通的刑事犯人拉出来杀了,还有以罗伯斯比尔为首的革命政府的恐怖统治,也滥杀无辜,法国大革命时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血雨腥风,个人自由受到了践踏,人民承受着惨痛的生命牺牲的代价,这些都是法国大革命特有的现象。

弗兰约瑟夫·南弗兹(Fran ois Joseph Navez 1787-1869)比利时画家,大卫的学生。南弗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成为一名成功的肖像画家。他所绘制的大卫的肖像画等均被博物馆收藏。

 

041《两位塔希提妇女》 高更 法国 1899 布面油画 94x72.4cm

这幅画是赞美感官之美的简短赞美诗。在从黄色到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的色彩结构中,现出两位妇女的轮廓,像低浮雕一样出现在背景上。虽说是线造型,但人物头部和手臂却是以微妙的明暗变化来表现的。在这幅作品中,煞费苦心杜撰的神话已踪影全无,艺术家的造型结构理论,服从于表现主题的极端快乐,虽然色彩的和谐和从前的作品一样可爱,绘画的空间和从前一样封闭而有限制,然而这个有立体感的人物浮雕般的投影,与古典浮雕的新古典神态,拉上了关系。

保尔·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高更诞生在巴黎,他的父亲是个新闻记者,母亲是个秘鲁作家的女儿。高更的绘画以其原始性与象征性的倾向,以及所谓“综合主义”的画风,在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高更早年当过水手,做过商人。1871年,他来到巴黎,成为一名证卷经纪人。这时,他在好友施弗纳克影响下,对绘画产生兴趣。1883年,一直是业余作画的高更,突然抛弃了他那前途远大而令人羡慕的银行职务,而决定去做一名职业画家,此时,他已35岁。他起初迷恋印象主义画风,参加过几次印象派的画展,后来由于受象征主义美学观念的驱使,而离开印象主义,反对印象主义那种客观再现自然的艺术追求,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042《午后小憩》 高更 法国 1892-1894 布面油画 89x116cm

高更在塔希提岛所作的画里的色调和故事,一切都不像是真的。所以,瑞典人斯特林堡对他大加谴责,“一派从火山口倾泻直下的海洋,一片连上帝也无法居住的天空——我在梦中说道,先生,你创造了一片新天地,可是在你创造的这片新天地中,我一点也不快活……住在你天堂中的那个夏娃也不是我理想中的。”“在这些画中我看见了许多连植物学家也不曾见过的树,连居维埃也无法想像的野兽以及只有你才能创造得出的人物。”

 

043《沐浴的塔希提女子》 高更 法国 1892 布面油画 111.1x89.2cm

这是一幅从一张写生作品变成展出的画作,这幅作品不同寻常的经历或可解释构图中的不和谐。的确,画作中单调的色彩平涂技法可以解释为高更独特风格的体现。但整幅作品仿佛是几个部分的拼凑,有种不太和谐的感觉。整个画面被几个大得略显比例失调的人物形象占据,这几个形象仿佛彼此分离,还显得有些脱离周边的自然环境。尽管存在这些可见的缺陷,这幅作品仍吸引着我们以结构性视角去研究这位画家的工作方法和创作之谜。高更为何直接在写生素材上着色?他有没有思考过要将其拼贴在一幅画布上,还是即兴之举?

塔希提岛,又译大溪地岛,是南太平洋上的波里尼西亚群岛118个岛中的最大之岛,是法属波里尼西亚首府所在地,这里四季温暖如春、物产丰富。为“倾听美丽的热带夜晚的寂静之声”,18916月,43岁的高更怀着对艺术的热切抱负和对人间天堂生活的憧憬奔赴塔希提岛。就是在这段时期高更开始进行巨幅人像绘画创作,《沐浴的塔希提女子》(Tahitian Women Bathing)标志着这类创作的开始。高更通常以写生作品为素材,在此基础上酝酿意象,并将其发展为精美复杂的成品,然后再在画布上进行创作。但这幅作品最初是画在廉价纸张上,作者后来直接在纸张上着色,这有些偏离其一贯做法。画面中的高大形象可能是真人大小,画布后来经过装裱,并重新润饰和上漆,可能是准备出售。

 

044《万福玛丽亚》 高更 法国 1891 布面油画 88x114cm

高更从波利尼西亚人的宗教信仰中受到启发,画了一系列作品。但在那以前,他将第一幅有关大溪地人的主要作品献给了一个基督教题材。他在18923月的一封信中如此描绘这件作品:“一个长着黄色翅膀的天使将玛丽亚和耶稣(两人都是波利尼西亚人)启示给两位波利尼西亚妇女看,这两位妇女赤裸上身,穿着彩色长裙,这是一种上面印有花朵的棉布,可以从腰间垂下来。背景阴沉多山,另有开花的树。”这件作品的标题引用了天使加百列在“天使报喜”时对童女玛丽亚说的第一句话;“Ia orana(万福)”是大溪地的标准问候语。

 

045《红色画室》 马蒂斯 法国 1911 布面油画 90x70cm

在这幅色彩绚丽的作品当中,马蒂斯把画室浸泡在红颜色里。艺术作品和装饰物品被勾画得很实在,而家具和建筑物却被处理成由线条构成的略图,由红色表面上的“空隙”勾勒出轮廓线。在那些空隙之间,显现出之前画上去的隐没在红色下面的一层层黄色和蓝色;马蒂斯不停地更换着颜色,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马蒂斯仔细安排了自己用来展示的作品,相交的斜线暗示着深度,窗户的蓝绿光线烘托出内部空间的感觉,而红色的延伸则使画面平展开来。《红色画室》是马蒂斯晚年创作的一幅油画,表达了马蒂斯在作品中所追求的平面性、装饰性在色彩中彻底解放自己的独特主张。《红色画室》标志着马蒂斯的立体主义形式的开始。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生于法国南部勒卡多小镇。父亲是个商人,母亲曾做过陶瓷厂的画工。少年时代的他在维尔曼杜瓦度过,中学毕业后他遵照父亲旨意赴巴黎攻读法律,完成学业后,他回到家乡附近的圣-康丹,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上了办事员。21岁那年,他患盲肠炎住进医院,为打发无聊时间,母亲送给他一盒颜料、一套画笔和一本绘画自学手册作为礼物。在画画当中,马蒂斯平生第一次感觉到“自由、安宁和闲静”。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成为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046《金莲花与作品“舞蹈”》 马蒂斯 法国 1912 布面油画 90x60cm

在这幅画里,马蒂斯将他那幅名曰《舞蹈》的大画的左半部作为背景处理来描绘他的画室空间。放置金莲花的三脚架和带紫色条纹坐垫的椅子被精心安置在紧贴画作空间的显著位置。《舞蹈》是马蒂斯的代表作之一,在极为简单的画面中,表现了充满跳跃感的生之欢愉。这部作品是根据俄罗斯收藏家史舒金的订购而创作的。

 

047《三点钟的坐等》 马蒂斯 法国 1924 布面油画 92.1x73cm

马蒂斯的画,利用红、蓝、黄、绿等单纯而强烈的色彩,表达简约物象的自然本质,描绘内在真挚的感情与装饰效果,追求一种天真原始的稚气。画面富于装饰感,追求一种平衡、纯洁和宁静感。 这幅画《The Three O'Clock Sitting》所谓的三点钟的坐等,等什么等谁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精致典雅所带来的精神气息,使人进入一种平和愉悦的状态和诗意情调的理想境界。

 

048《穿灰色裤子的宫女》 马蒂斯 法国 1927 布面油画 65.1x81.3cm

马蒂斯的那些以“东方宫女”为主题的绘画,仿佛就是诗中描绘的华丽场景的情景再现,装饰趣味与阿拉伯艺术风格结合在一起,使整幅画面充满了神秘的异国情调。马蒂斯在《画家笔记》中写道:“我期望的是一种平衡、纯粹与宁静的艺术,它不含有令人不安或苦恼的题材。对于一个脑力劳动者,不论是公务员还是作家,它都像是一种抚慰、一种镇静剂,或者一把舒适的安乐椅,可以消除疲劳,使人得到休息。”马蒂斯以均衡、纯粹与秩序,为现代主义艺术奉献了一把“舒适的安乐椅”,使人们得以知晓,在狂怪之外,现代主义的空间中仍有愉悦、宁静的休憩之地。

 

049《金鱼缸》 马蒂斯 法国 1921-1922 布面油画 54.3x65.4cm

画面以平视角度布满构图,物象的配置、安排,线条的变化,色块的分布既强烈对比又和谐统一。画家不是在抄袭自然而是在表现自己对自然的感受,仍然可见他对自然的细节观察和表现入微。他画出了鱼缸中红黄、红黑色金鱼漂游的感觉,透明的玻璃鱼缸由于光线的折射,从水面观察时与透过玻璃缸所见到的鱼画法是迥然不同的。马蒂斯认为艺术有两种表现方法,一种是照原样摹写,一种是艺术地表现。很明显,他绝对属于后者。

 

050《戴帽子的玛格丽特》  马蒂斯 法国 1918 布面油画 80x64.1cm

这幅名为《戴帽子的玛格丽特》的画,描绘了一个身着黑衣、戴着浅蓝帽子的女性形象。这幅画与他前期画的《戴帽子的女人》完全不同,“戴帽子的女人”是用各种五颜六色的油彩涂在女人的脸上,而这幅画基本上是用单色调完成的。马蒂斯后来受到后印象派和日本版画的影响,画风有了些许变化,因此,他的绘画大致可分两类不同的风格,一种笔触明显,用色自由大胆,以主观抽象的色块、形状及自由的线条来构成夸张的形象,而另一种则完全追求色彩的单纯化、平面装饰趣味和线条的节奏感。这幅画属于后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