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石双樑,字怀玉、文澍,万石公,别署抱石斋。1970年生于天津,祖籍山东莱州。现为西泠印社社员,河北美院特聘教授,中国书协会员。师从童衍方先生,书法篆刻得到哈佩、孙伯翔诸位先生指教。中国国家画院高卉民工作室专业画家。出版有《游刃——石双樑篆刻作品集》《花开壶上》《天印藏陶》《游刃塞上陶》《游刃古砖印》等作品。曾举办“花·非·花” “花开壶上” “墨点京华” “净土花开”等艺术联展…… ![]() 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亦有古语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津门书画篆刻艺术家石双樑从艺有成的经历,当是上述成材要诀的生动验证。 天赐秉赋 ![]() 石双樑,字怀玉、文澍,别署抱石斋;又因其在金石刻印艺术上勤奋耕耘,尤有成就,故有津门“石一刀”的雅称。双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开年之际,用时下流行用语形容,他成长于一个“红色基因”浓厚绵长且又未见特殊的普通工人家庭。爷爷为一名抗战老兵,曾是一名当年的武工队员,在河北青县一带留下过战斗的足迹。双樑之父亦曾于上世纪60年代初入伍从军报国,直至转业天津成为一名在国企工作的产业工人。双樑兄弟三人妹一人,双樑排行居首。双樑生时,家中首添麟儿自是欣喜异常,然双樑幼年并未娇惯,四岁时甚至被送至天津杂技团成为一名小学员,练习杂技殊为不易,“拿大顶”,练空翻,一练一身汗,汗透练功服。以至双樑日后每每自嘲:“篆刻需要腕力、手力,余幼时练杂技已有针对性进行此等练习,实乃父母有先见之明,金石雅缘久有孕育……”友朋闻之,无不哑然失笑。 书画篆刻艺术家石双樑工作照 ![]() 然数年之后,双樑还是回归小学普通教育之路,双樑忆及称此实乃一段快乐时光。其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开,科学之春已至中华大地,学校师长无带各种政治帽子之惧,校园管理日渐正规,学生课余尚无繁多补课之虞。双樑曾说:“记得儿时,往往雨霁,约上仨俩小伙伴,戏于田园,房前屋后树下戏玩泥巴,拍、揉、捏、堆、搓、扔,将一团团泥巴,或捏房屋、或捏器皿,以及拖拉机、汽车等——男孩子吗,还少不了坦克飞机和大炮。真是,其乐融融,乐此不疲。这些‘作品’一旦完成还需标明谁谁所创,于是,就用树枝、锯条小刀刻上‘作者’名字或记号,往往受伙伴所托由我捉刀,乃至以后帮同学在钢笔笔杆儿上镌刻名字,渐已成为我的‘专利’……”童稚求学双樑还有一长,其书法之长已小荷之角渐露。四年级之后作文课登堂入室,双樑喜之且善,少年习作常被老师选为范文,于是老师便发他毛边纸、毛笔及墨汁若干,令其工整抄录于纸继张贴于教室之墙,供同学观摩、借鉴和学习,双樑书法之长亦因此更得历练提高。 ![]() 以上双樑所忆,当为其入书画篆刻艺术之门溯源,然天赐秉赋仅为习艺有成有利条件之一。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对于一位有所成就的艺术家来说“天道酬勤”更为重要。 ![]() 天道酬勤 如果你有机会造访天津东丽区外环东路东丽创意产业园内“天印画馆”——双樑的工作室,你一定会为双樑创作的众多书画篆刻艺术品而叹为观止。琳琅满目艺术精品为观者惊叹的同时,人们更可感受到艺术家的勤奋,须知那些作品尤其是镌刻在古城砖和当代紫砂美陶(烧制前刻)上的精美艺术图文,全都是双樑一刀一划刻绘上去的,这里面融入了多少双樑的汗水,也烙印下了他由一个书、印爱好者到自成一家,不断追求艺术臻境的足迹。诚如,多年后他总结精艺之途时所说:“没有人能依靠所谓天赋成功,天赋无非是在某项技艺上悟性强一点而已,只有勤奋才能将天赋转化为成功。成功而至卓越是与辛勤的劳动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 ![]() 石双樑国画作品 双樑最初由喜爱书画刻印,到为之奔走访师求学,点点滴滴、筚路蓝缕,幸得哈佩、孙伯翔等先生指教,遂上路精进,从其历年作品参展情况,当可窥其习艺进步印迹。2003年,作品入选西泠印社第五届艺术评展。2006年,参加西泠印社第六届艺术评展,荣获优秀奖,同年夺得天津市书法篆刻大赛金奖,并获天津职工艺术家称号。2007年,作品进入“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型篆刻海选杭州总决赛”,并获天津书法十佳称号。2008年,《石双樑书法篆刻作品集》出版。2012年,西泠印社书、画、印三项全能展评入选,作品集《游刃》出版。2014年,双樑在西泠印社书画篆刻院进修一年之后,终于正式拜于篆刻大家童衍方门下,其作品集《花开壶上》亦获出版。入西泠之始,双樑颇有感慨,述曰:“能入西泠,是我发奋十年取得的资格,成为西泠印社一员,感觉非常幸运。我更要有一种使命感,是篆刻选择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篆刻……今后,要在熟视有睹中去掌握细节,去挖掘、吸收、探索与发现,进而体现在自已的作品中。”在谈及入社后的创作打算时,双樑说:“要多出作品、精品,书法、绘画要向古人靠近,在篆刻上追求古意,提高自已的书法和篆刻水平,传承、弘扬金石印学传统文化之精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篆刻艺术精品。” ![]() 双樑所思如是,所做则据其所思。 业成不矜 汉字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也是作为中华民族主体汉民族、乃至各兄弟民族间的基本交流工具,正是在这一源流之下衍生出中国传统文化之书法、绘画、刻印等艺术表现形式,盖所谓书画印同源是焉。惟其如此,欲求金石刻印、篆刻技艺日益趋精,不先具备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是难以做到的。 ![]() 若说书画才艺双樑亦属不俗,故“朋友圈儿”内有人戏称他为“书画印”三栖明星,双樑当然敬谢不敏。但双樑早在24岁时即已先后求教于哈佩、孙伯翔等津门著名书画家悉心研习书画之艺,至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双樑书艺已津门鹊起。2003年荣获天津第二届书法新人奖,所绘国画也多次受邀往山东、四川、湖南等地展出。因双樑性喜古朴,金石刻印、篆刻创作在其艺术追求之途日渐凸显,故于不惑之年前后专攻写意以适刻印之需,而其刻印或于美石美料、陶壶美器,抑或于秦砖汉瓦之上,无不呈现一种悠久文化的厚重,以及国画写意的清灵。堪称是历史与现代因篆刻交汇,古朴与华丽凝一体而并美。说及双樑篆刻所具那种内在古朴之美,不能不提到他的一段金石雅缘。双樑曾这样追忆:“不知何时,我迷上古陶范、古砖瓦陶片,收藏数以千计,把玩鉴赏,沉浸入久远的中华历史,那种洗尽铅华后的文明厚重,让我沉迷。数千年的风雨退去火气,呈现在今人面前的是平淡中的厚重、质朴中的华丽。好似在诉说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无尽沧桑,那印抑或刻于其上的文字与符号,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发韧与传承光大的辉煌印迹,乃是百工绝技,载于大道,传于历史。作为一名喜金石者,对此仰之弥高,研之弥深,当为不断攀登篆刻艺术臻境,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明宝藏……” ![]() 由是,双樑孜孜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淳淳求教于名师友朋指点,旦旦于一刀一划的艺术耕耘,终至在篆刻艺术领域初获成果,自成特色,并于2015年正式加入以弘扬金石印学文化为宗旨,在国内外素有盛名且仅拥有503名书画篆刻艺术家成员的西泠印社。又因双樑创作所具有的森森古意,及其刀法、笔法的洗练峭拔,遂被业界赋予津门“石一刀”的雅称。近两年,双樑主要是创作大印,甚或在陶和古砖之上施刻的巨印,与此相对也创作了若干牙签小印。还将2018年定为自己的“临古年”,专事临摹古印、研究金石传拓,并创作书写了老子《道德经》将近400米的长卷。双樑勠力于传承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挤出时间去学校讲课,培养青少年课余学习篆刻、传拓技艺的兴趣…… ![]() 业成而骄、渐至自封乃是一些业者难避之短,双樑以此为鉴戒,业成而未有丝毫骄矜,仍一如昔日——虚心求教于业内方家同行,辛苦耕耘于篆刻艺术园地。用他自已的话说,除非特殊原因,包括节假日在内,每日必得在工作室内盘桓有时,每日刻印不辍,间或作书绘画……他曾自谑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否则“一日不练手生,一天不唱口生”,“三天不练,必成门外汉”。双樑常以俚语警句自戒自勉,未肯在追求篆刻艺术臻境之路丝毫放慢登攀。假以时日,我们当可期望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篆刻艺术精品来光大优秀文化、美化人民生活、奉献当今时代。 ![]() |
|
来自: 昵称41590552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