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病人总爱考试中医,去找中医看病,总爱手一放,让你给他诊脉,这就说明诊脉在中医里的作用不言而喻。 “脉诊”,是中医“四诊”当中的一种,我是中医世家,医学院校毕业的我,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的诊断方式,我的父亲甚至在我刚开始学习中医的时候,说什么都不用学,先将脉给弄懂,说“脉诊是一个中医的出马枪。”现在回想起来我深信之,但古往今来对于脉诊有着极大的分歧,哪怕在各种名著里边对此的评价也褒贬不一。 脉诊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诊察脉象之所得,总结梳理出疾病发生的病因、病机,也就是说脉诊是服务于疾病的判断分析和治疗过程的。脉诊的对象是脉象,脉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体征,能够为人们所感知。而脉象特征与疾病的病因、病位、证候、病机之间具有明确的指示关系,正是因为这种指示关系,使得脉象能够成为辨证的指示灯,我们称为“平脉辨证”规律,这种病、证、脉、方相结合的医疗模式始自《伤寒论》。 方剂怎中医学中防治疾病的基本措施之一,中医方剂的组成是以中医理论、疾病病机特点为依据,按照严格的组方配伍律配伍而成。方剂主要功效确立的标准,主要是来自于临证对疾病病因、病机判断所得出的结论。正是于“证从脉出“有从证出”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因此“脉方相应”的客观规律是存在的。 脉象作为诊断疾病的客观依据,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性质,其整体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由疾病的整体和层次所决定,由此使得脉象具有能够全面反映出疾病“证”的特点。 根据脉象所体现出的整体脉象特征选定方剂的类别,如脉象整体的热、数、疾、强表示邪热内蕴的病机,就可以选定所处的方剂是清热类。根据脉象体现的病机层次进行方剂的进一步细化,如在以上脉象特征基础上,脉下、热、滑,右手明显,表示这是邪热侵及下焦的大肠,致大肠湿热,这样就在清热类的方剂中选定清理大肠活热的方剂,如葛根芩连汤;如果在以上整体脉象基础上,出现的是脉上、热、滑、寸部的麻点样的凸象,表示是邪热蕴积上焦这样就在清热类方剂中细化选定出清理上焦肺热的方剂,如泻白散;如果是在整体脉象基础上出现脉枯、涩、细,则表明火热伤阴,宜在清热剂中细化选用清热养阴之剂。根据脉象所体现出的病机层次的关系进行药物配伍的调整,如脉象特征热、数、疾、强明显,而枯、涩、细较轻,表示邪热重而伤阴轻,这时处方中清热药味剂量要大于养阴药味;反之则养阴药味剂量大于清热药味。根据脉象要素进行个别药物的加减,如脉象整体热、数、疾、强,层次脉象上、热、滑,且寸部的麻点样凸象特别明显,则表示咽喉部感染较重和颌下淋巴结肿大,这时应该在所选定方剂基础上酌情加入牛蒡子、板蓝根等清热利咽之药。根据以上法则,灵活选用方剂和调整方剂的内部结构,与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形成丝丝入扣的严密对应关系,从而提高中医中药的疗效。中成药的作用是一样的,也要脉方相应。从而达到诊疗疾病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