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精神财富,它是一种欣赏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音乐,通过心理和生理的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它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着双向性的调节作用。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流通精神、风和正心也”。指出音乐可以促进体内气血流通,改变精神状态。现代医学家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矣”。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 ,音乐治疗学成为了一门集音乐、医学和心理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音乐跨越了传统的艺术审美领域 ,与生命科学相融合的新发展。临床实践证明,音乐可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消除产妇的紧张不安,有利分娩;可减低或消除患者对疼痛的感受性。有一些类型的音乐还能刺激身体释放一种内啡呔天然鸦片制剂,可达到松弛身心和舒缓疼痛的效果。
一、什么是音乐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直接模拟和升华。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和感受,产生认识和道德的力量。
音乐,它是一种以满足听觉享受的艺术形式,是以有组织的乐音为主,有机地伴以有组织的声音,通过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音质、旋律、和声、调性、调式等要素的不断变换,对比和不同组合,用以描写客观事物,使演奏者、欣赏者产生联想或想象,进而引起内心体验,从这种体验中产生各种情绪变化的艺术形式。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在人类还没有产生语言时,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随着人类劳动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来相互间传递信息,这便是最原始的音乐雏形。
古人把音乐按声的高低分为五等,即“角、徴、宫、商、羽”,声音按照高低排列,由低到高,形成五声音阶,即相当于音调唱名:1、2、3、4、5、6、7。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基本成分。
不过,早期的五音并不具备阶名意义。因为先人的所谓音乐,一开始只是对自然界音响进行模拟,然后才产生歌调的,随着歌调的发展,音阶、调式、律别才孕育其中,五声的本意是什么?至今仍然是个千古之迷。
二、音乐对人体的生理心理作用
音乐的生理心理作用是:音乐通过听觉系统作用于大脑皮质下的非特殊反射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进而协调大脑皮质各部分功能间的关系,促进身心健康。轻松欢快的音乐可通过神经中枢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等活性物质,调节血流量,兴奋神经细胞,改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等系统功能,维护正常生理和心理平衡。另外,音乐作为一种声波,当其频率、节奏、强度等与人体内部的振动频率、心理节奏相一致时,便会发生同步的和谐共振,产生一种类似细胞按摩的作用,从而起到镇静、镇痛、降压等综合的医疗效果。
音乐,是人类心声的表露、情感的外泄。所以,古人说:“乐者,意也”。表达情感的音乐又可以延伸扩散,影响他人和人群的情感和心理。《乐记》认为仅仅“知音”者,是动物;“知音”者,只是普通人(“众庶”);而“知乐”者,才是“君子”。可见“乐”是具有情感和文化内涵的。
《乐记》精辟地论述了音乐作用于人精神、心理的机制:“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其中“情深”、“文明”、“气盛”、“化神”的递进关系,就是音乐作用于情志,情志影响到脏腑,脏腑功能振奋,产生可视的人体改变的过程。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阐明了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的相辅相成与协同作用的思想,在治疗和预防上主张“治神为本”、“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等观点。在《乐记》中,分析音乐与人的心理活动的关系,认识到音乐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还论述了音乐与情感的关系,同时也认识到音乐能够影响人的情感。
音乐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音乐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 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理想。音乐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又给予社会以深刻的影响。通过音乐人们可以互相交流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在歌曲中这种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三、音乐疗法的灵魂
自从有了音乐,人类灵魂就有了依靠。根据中医养生学说,音乐五音“角、徴、宫、商、羽”的特性,正好与行(金、木、水、火、土)有不谋而合之处。如宫音雄伟、宽宏,具“土”之特性,可对应五脏中的“脾”;商音清净、肃穆,具“金”之特性,可对应“肺”;角音属“木”,可对应“肝”;徵音属“火”,可对应“心”;羽音属水可对应肾。
五音疗法,亦称五音导引或五音气功。阮籍在其《乐论》中说:“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故谓之乐也”。元代朱霞亨指出:“乐者,亦为药也”。 所以,音乐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历史悠久,古人奉音乐为灵魂之神,将音乐作为每天必服的药方。
音乐,是和人的心灵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性格、爱好有所不同,但是每个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在寻找自己心灵上与音乐本身的一个结合点。音乐,是人类语言的延伸,是一种形象的感人的沟通方式,在心灵深处,隐藏的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唯有音乐,才能打开时空的隧道,重新回归自我本性。通过音乐的诱导,平衡阴阳,疏通经络,协调脏腑,调节情志,使患者恢复健康,重新处于良好的心理与生理状态。
四、气功音乐疗法
气功音乐疗法,《黄帝内经·灵枢邪客》中指出“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说明人与天地是相应的,自然界的音律对人的内脏及心情有着密切的关联。张景岳《类经附翼·律原》指出“乐者,天地之和气也。律吕者乐之声音也”。 对于音乐的效用,他认为,可以通天地而合神明,一种单一的音调也会影响人的心情。张子和《儒门事亲》指出“好药者与之笙笛。忽笛鼓应之以治人之忧而心痛者”。
中国道家虚灵功带功调场音乐,就是将先贤历代验证的养生之道,把气功养生、音乐疗法以阴阳五行理论,调整五脏六腑,促进内分泌循环,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修炼功效。
当人处在优美悦耳的音乐环境之中,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促使人体分泌一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活性物质,可以调节体内血管的流量和神经传导。另一方面,音乐声波的频率和声压会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良性的音乐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可以改善人们的情绪,激发人们的感情,振奋人们的精神。同时有助于消除心理、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紧张、焦虑、忧郁、恐怖等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应急能力。中国道家虚灵功带功调场音乐,正是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途径来治疗疾病。
例如,带功音乐一号站桩、带功音乐一号静坐、带功音乐二号、带功音乐三号儿童明目开智功、带功光盘,它集聚了天地五行的慧光及灵性,运用婉如仙乐的音乐声波、频率,伴随着特定的良性意念诱导词,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和谐共振,影响人的脑电波、心率和呼吸,在喜气洋洋、无忧无虑中忘却烦恼,回归自然,开阔胸襟,回到婴儿状态,刺激人体分泌出快乐荷尔蒙,具有治病、防病、抗衰老、养颜、美容的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人们身心健康,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
晚上睡前催眠音乐,选用了道家太上清静经和无私、空谷幽涧等,整个音乐干净亲切且美感清澈,细心听来,心灵深处感受着平静和安慰,它能去除凡尘的纷扰杂念,放下欲望,与世无争,释放自己。心灵得以升华,身心得以濡养,功能得以巩固。经过一个晚上的优质睡眠,清晨醒来,倍感精神清爽,体力充沛,给你带来了一个崭新的一天。
寅时功,开篇选用了祝香咒、《道德经》第十二章为腹等,这些皆是去污净秽生发阳气的音乐。寅时,与师父宇宙信息沟通,产生共振,天地之灵气,伴随着宇宙本源之声,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唤醒。调整气息,收敛心神,磕齿咽津一百下,女丹功、铁裆功。此时应心无旁骛,使自身气血运行至每一个器官,畅通无阻。人与自然融合,返璞归真,它能使正能量在体内鼓荡,整个人清爽干净,中正安舒,道可道也。
五、虚灵功带功音乐与临床实践运用
笔者在备写音乐与气功修炼初探前,就已翻阅大量音乐方面的资料。同时,本人与气功也有20多年渊源,并一直坚持着参加集体炼功,在此期间,特别注重搜集了一部分虚灵功带功信息音乐对学友临床的治疗实践。总结后,基本上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起到调节情绪障碍方面的作用: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称为“七情”。七情中某种情志变化太过,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志摆在第一位。带功音乐可以促进感情、情绪的镇静。学友在静听带功音乐时的收缩压明显下降,焦虑和抑郁明显改善。抑郁、焦虑,经过适当的音乐护理后,这些负性情绪得到了明显改善,疼痛也趋于缓和。
2、改善睡眠中的作用: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及社会的老龄化,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心理,且有睡眠障碍的人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学友们在虚灵功带功音乐的调理后,失眠人数几乎治愈率100%。学友们个个会吃、会睡,身心明显趋于康复。
3、缓解疼痛中的作用:疼痛是种复杂的主观体验,不仅与生理损伤有关,而且与经验、情绪、认知、注意力、暗示、人格等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慢性疼痛使人焦虑、抑郁甚至轻生。虚灵功带功音乐具有强大的正能量,经过放松倾听,可以提升自身阳气,使混元气团趋向完整。刺激脑垂体释放内啡肽而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帮助患者分散对疼痛的关注。
4、对脑功能的改善:研究表明,对老年痴呆、帕金森病、脑外伤后意识障碍脑中风的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带功音乐治疗后,运动能力改善、社会交往增多、情绪的稳定性增加,改善脑瘫患者与肌肉萎缩患者运动的协调。发现带功音乐治疗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对于严重颅脑损伤,带功音乐可通过特殊信息进入大脑,提高皮质神经的兴奋性,以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能力。经观察显示,带功音乐治疗的患者比常规治疗患者提早清醒。
5、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拇指与中指轻轻接触,面朝北方,意念:十五的月亮,静静沉睡的夜晚,白光、甘露水把全身清洗,听着师父的带功音乐,喜气洋洋、身心欢愉的修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其收缩压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单纯静卧与服药。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心率变异性提高,自主神经功能改善。
6、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临床研究表明音乐治疗对心律失常尤其是非器质性心律失常有效,可减少室性期前收缩和室上性期前收缩的次数,显著减轻患者的心慌、胸闷等症状。有研究认为安静抒情轻快的乐曲,可使心梗心脏介入治疗患者及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患者心率降低,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减少,并有助于纠正和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
7、儿童孤独症的音乐治疗:音乐可以培养孤独症患儿与人交往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社会交往障碍。当孤独症患儿拒绝与人交往时,为他播放音乐并与其身体接触(手拉手跳舞、手拉手演奏乐器)等听觉刺激或触觉刺激可以使患儿产生对声音或其他人的意识。有学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的工具用于治疗中,可以鼓励和支持患儿自发地融入交流,加之音乐刺激对患儿是一种无威胁性的人际信息。同时,音乐治疗对孤独症患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及孤独症行为的干预有积极的作用。
8、在肿瘤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音乐可使癌症患者化疗后产生恶心的持续时间减少及呕吐严重程度降低,改善肿瘤患者心理和精神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稳定情绪、防止紧张、消除疼痛有良好效果,同时音乐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可以引导患者进入一个轻松愉快的境地,可以起到分散患者注意力、掩盖和缓解疼痛的作用。
六、音乐与道德修养
儒家认为,音乐“通乎政而改风平俗”,“正音”可使人之间和敬、相亲、和顺,而“淫音”则乱世、乱心。所谓“音正而行正”、“乐和民声”。荀子在《乐论》中讲音乐心理作用的特点是“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所以,用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的同时,也有利于身心健康,对不良音乐我们应以弃之。
音乐是一种影响人行为的特殊的东西,音乐既能激发人的原始本能,也能抑制这种本能。音乐有助于增强自我,帮助释放和控制不良情绪,使人获得真、善、美等情感体验,使认知和情绪得到升华和满足,表现人内心的丰富体验和人格魅力。由于音乐深刻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意识,从道德伦理的角度看,有两点十分明显,这就是爱与诚。爱是道德的基础,是音乐的底蕴。优秀音乐是道德的升华、道德的音化。
音乐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者的心理活动而得以发挥的。有人说,音乐蕴含了天地之灵气,闪射着人性之光辉。崇高净美的音乐语言,唤起并充实人的爱心,爱已、爱人、爱自然、爱社会、爱国家、爱正义…….这种爱,成为推动人们从事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的活动的内在动力。最典型的例证是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在激烈的竞争后站在领奖台上,随着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在这熟悉亲切的旋律之中,激情汹涌如波涛,泪水汩汩而出,不能自制。这是音乐中洋溢的爱国之情对人们发挥的震撼力量,让人体验到为国献身的光荣。国歌这个旋律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激励着无数人前赴后继、为了中华民族献出毕生的力量乃至生命。
音乐是心灵真诚的表达。“诚”是音乐的基本因素,古人说“唯乐不能以为伪”,音乐真实自然地将内心之真情乐化于外。
音乐是美的结晶,音乐之美滋润人的心灵。在人的心理结构的建造过程中,形成一种对美的热爱和追求的心理定势,在这种积极的心理定势作用下,人们以美的法则塑造自己,使心灵、情感、个性、举止、行为、外表仪容都统一在美的基调之上,精神得真、善、美的升华。
七、音乐与人生处世
人们在辛苦一天之余,品味音乐这流动活泼的艺术会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极大安慰。一日间生活的辛苦,都在音乐响起的过程中得到了解脱,所以那将会是精神空间中最大的安慰。
山林溪谷之音,鸟语虫鸣之声,把人带到美丽的大自然之中,森林的形象、小溪流水、春风拂面、群鸟的鸣音等等给人一种舒适、安闲的感受。人们的紧张得到解消、身心放松、情绪安定、自然而然地开畅胸怀、呼吸深长、起到气功的吐故纳新的功效。
优美动听的音乐,不尽能使人得到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还能增进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当悠扬悦耳的音乐声通过听觉器官传入大脑以后,可以转化成生物能,对神经系统是一种良好的刺激,不仅能使大脑指挥的功能增强,而且也能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在生理方面,音乐可以释放负性情绪,引导身心放松,改善注意力、记忆力和判断力,振奋精神,纠正不良行为,完善健康人格,从而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音乐就是通过人体的共振、共鸣、协调、感染、感化等现象,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人的健康。所以,音乐与人生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
最后,用弗德雷里克·柏辽兹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音乐是心灵的迸发,它不象化学那样能进行实验分析,对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