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瑜伽 · 心念 | 活在当下, 自我救赎...瑜伽专治一种'病'.

 玉蝴蝶YOGA 2019-03-21

A Thousand Years 来自反鸡汤战线 03:42

人生所谓欢喜,长远看,依旧过眼烟云。惟经历着时,全部的当下。同样,所谓悲苦,亦不过梦魇一场,惟在在长夜,不以为梦。

活在当下,活在每一刻中,这就是临在。临在”指的是有觉察力地安住于当下。所谓觉察力,就是观察自己脑袋里思维的能力,作为自己喋喋不休的思想之流的观察者。临在的力量以来,你的喋喋不休就会停止。

当下所产生的痛苦都是对现状的抗拒,也就是无意识地去抗拒本然的某种形式。你越是认同自己的思维,你就越感到痛苦。或者可以这样说: 你越是接受当下,你受的苦就越少,也越能从小我思维中解脱出来。

当下时刻是你所拥有的一切,把你的生活重心完全放到当下这一刻,把你先前在时间内流连并短暂地访问当下时刻的做法改为关注当下时刻只在必要时简单地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永远对当下说‘是’。

有什么比对已然存在的东西进行内在的抗拒更徒劳、更疯狂的吗?向‘是’臣服,对生活说‘是的’,看看生活是如何为你服务,而不是与你为敌的。

接纳,然后采取行动。不管当下的情况怎样,心甘情愿地接受它,就像它是你选择的一样。总是与它共事,而不是抗拒它,使它成为你的朋友, 而不是敌人。这将不可思议地改变你的整个生活。

当下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因为它是唯一真正存在的东西,你的整个生命就是在这个永恒当下的空间中展开的而这个永恒当下是唯一不变的常数生命就是此刻,你的生命从来不会不在此刻未来也不会。

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一个记忆的痕迹,它储存在大脑中,是过去的当下当你记起过去发生的事情时,你就重新激活了那个记忆 - 而你是当下做这件事情的。未来是一个幻象的当下,是思维对未来的投身;当未来来临时,它是以当下的方式到来当你思考未来时,你也是在当下做这件事情;过去和未来的现实性都是从当下借过来的。

当下时刻是你所能拥有的一切,从来没有一刻你的生命是不在当下的。能够真正发生变化以及瓦解过去的唯一地方,就是当下

所有的消极心态都是由积累了心理时间以及对当下时刻的拒绝所引起的。焦虑、紧张、不安、压力、烦恼 - 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于关注而当下关注不够所引起的愧疚、后悔、悲伤、怨恨、痛苦以及所有形式的不宽恕都是由于过于关注过去而很少关注当下时刻引起的。

在时间中没有救赎,你无法在未来被释放,当下时刻才是你获取自由的关键。所以你只有在当下才能解脱。关注每个东西宁静的临在,关注那个容许所有事物存在的空间倾听声音,但不要去判断它。

一个情境出现时,我们要么是去应付它,要么就是去接受它,对它说“好的”。为什么要把它转变成问题呢?为什么要将任何问题都转变成问题呢?难道生活中的挑战还不够多吗?你需要问题来做什么呢?

思维会无意识地喜欢上问题,因为它们给你某种身份的认同。这是正常的,同时也是病态的。

问题”的意思是,你的心理上不断地琢磨某种情况,而没有真正地在当下采取行动过,并且你还无意识地将它变成你一部分的自我感。

你被生活情境所累倒,你丧失了对生命的感觉,存在的感觉,或者,你在大脑中带着一百件你在未来将会或必须做的事情的负担,却没有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你现在就能做的事情上。

就像瑜伽练习如果一位瑜伽老师天天带着练习,从某一个体式开始,一直练习下去,不停地解锁一个又一个体式,或是一个老师天天讲着肌肉的名称,天天分享着肌肉骨骼剖图,治什么什么病...那么, 理论上能达到任何学生想做的(高难度)体式, 这样的老师往往被学生当成好老师。

如果一个老师试图用启发引导性的话去带着学生思考和体验,摸索,这样的老师可能会被打上“差评”的标签。这就像我们上小学,如果一个老师在大家做完一道题后,直接给出题的答案,另一位老师是大家做完了以后一直卖关子,去引导学生思考,哪种老师受欢迎应该不言而喻了。

和我们去餐厅吃饭一样我们并不关心老板用的是什么调料,加多少份量的油添了多少醋,我们关心的是饭好不好吃,味道好不好。瑜伽的学习也有点类似,老师你不用告诉我应该我应该练习哪些肌肉,需要打开哪些关节,请告诉我让我立马就能手倒立或是劈个叉,或是告诉我怎么治腰疼,治颈椎的体式...并把老师能否给出来当作判定这个老师是否是大师的标准!

这种心态在初学瑜伽的时候都会遇到,其实很自然,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要结果,不要过程;

要功劳,不要苦劳。

如果一个瑜伽老师想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应该会有丰厚的回报),那就在第一个方向上多多努力,多去想想你的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想要的是什么!这条思路上会有极为庞大的需求,比如减肥、马甲线,比如排毒,比如手倒立,比如劈叉,比如瘦腿...因为上面的项目无一不满足着人最本性的需要,因此肯定会有很多的学员需要。

如果想追求一些瑜伽的本心,那就去坚持自己的瑜伽练习路径中,这样的路有些难走,但你的内心却是踏实和幸福。这种老师可能有些“不可爱”,或是有点“讨厌”但是这些老师是真正的yogi,孰是孰非,留给他人评说。

大家最喜欢问: 瑜伽治这病那病...瑜伽到底治病吗?这个问题我找到答案了 - 瑜伽治病,专治各种“急”!

对于急性病症并不是特别有效,因为它是通过改善我们的体质和免疫来预防和祛除病症的!

对于慢性病,比如颈椎、腰椎、膝盖上或者高低血压,这些是因为不良的习惯积累造成的,瑜伽就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但是治疗时间会很漫长,毕竟,这些病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积累出来的!

瑜伽不能代替医学上的诊断和治疗。也就是说无论你的身体有什么样的不适,无论是支气管炎还是哮喘,无论是腰间盘突出还是颈椎病,还是各种各样的炎症,各种各样的亚健康状态。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是到医院,做一个完整的检查, 让医生来告诉我们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现有的常规疗法是怎样的,可以治疗到什么样的状态。

其次,把治疗希望都寄托在瑜伽的身上,若把减肥的希望都寄托在瑜伽的身上一样,它承受不了的。我们每个人都想把瑜伽奉如神明,就像它是包治百病的仙丹,而现实往往很残酷。

在对于瑜伽上述定位基础之上,我们可以把瑜伽当作一种长期的治疗手段来强化我们的身心。

最后, 如果你有某种慢性病症,要对自己的身体有耐心,理论上,你的身体如果通过治疗和练习一天比一天更好,这就相当于病症所生存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你的身体就越来越健康。

瑜伽的精髓,只要在练习着它,这里面,就已有了一切;不练习时,什么也没有。体位法是帮助我们健康身体进而观照心灵的工具,不要把它变成欲望。我们做体位也不是要损害身体健康的,这个基本原则如果打破了,瑜伽甚至都不再是瑜伽。

生活里我们都会遇到的诱惑更多,会贪恋舒适,逃避痛苦,尝尽世间的美食,享尽声色的欢乐,当然,一定会有失意的时候,你也会遇到挫折,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觉得人世间的不幸都发生在自己身上了。身边的人每个人变得比自己有钱,比自己有名气,简直自己就是Loser,但是你还是要面对自己,面对生活,因为,所有的心魔,都在自己的心里,克服了它,也就克服了自己。

瑜伽中我们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你会想要各种高难体式,你会想通过瑜伽达到瘦身,痊愈...你想要把自己的最好一面展现到朋友圈里,你想表达自己是一个很努力,很积极的一个人,你想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别成几年才能做到的Pose. 然后,你朝着诱惑的方向,越走越远,最终迷失自己等到遇到某一个拐点,才翻然醒悟。你练习体式的时候,可能一年半载都没有进步,一直停留在某个位置上无法前进,凭什么别人可能拿到更多的体式?凭什么别人可以在同一个体式上Hold住更长的时间?尽管这样,决定你的前进进度还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你必须不停找到自己理智的那个自己。

So, 瑜伽源于生活,最终,我们分享的内容,还是要从生活中来,而这样的分享,才会是你无穷无尽的教学/学习来源你的辛酸,你的不顺,你的成功,你的高难体式,才会变得有力、生动,成为别人成长的甘霖。

为学者日益,

为道者日损.

 老 子 说: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意思:

为学者日益增加了烦愁、自我、欲望和骄矜等等许多负面效应。“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不正是在描写“为学者”吗?在“知识”探索的路上愈行愈远,其智慧却愈来愈少!既然为道者要“损之又损”,那是否直接把“学”减损掉?“为学”和“为道”,是否是此消彼长、去彼取此的关系呢?一直以来,我是这样认为的,放下“为学”,才能“为道”,但隐隐总觉得不妥,又弄不明白其中的关系,直到我去学习、去练习、去读书、去悟之后,才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为学和为道,并非去此取彼的关系。为学关乎头脑,为道关乎心灵。为学是知识层面的,与知识、技能有关,为道是信仰层面的,与真理、天道有关。

为学者通过不断的理性思辨,纠错前行、去伪存真、接近真理;为道者通过谦卑真诚的心灵,致虚极、守静笃、以虚空顺应天道、以谦卑领受真理的启示。

为学者同时也应该是为道者,反之亦然。为学者/为道者不仅要为自己的“私欲”和“贪求”瘦身,还要去“自我”、去“骄奢”,悬置阻碍信仰道路上的知识,去除妄见、去除知识的自负、理性的自负,以空杯的、温柔的、真诚的、谦卑的心灵,顺应天道、领受真理的光照,栽种永恒的道,救赎灵魂的道。

<薄伽梵歌>2:61-66:

当我们沉迷于感官享乐,就想要更多喜爱变成执着,占有的欲望导向激情并由此怒火中烧。激情和愤怒阻碍了判断从而导致迷惑,因此也无法从过去的错误中取经,并且无法从明智和不明智之间做出选择。这就是分别之道。但是当我们来到感觉的世界,保持它们的和谐,将执着从喜爱或者厌恶中解放,将智慧之心安住于天然本性之中,真正宁静的存在本身当中,所有的悲伤和痛苦都从此止息。

我们被幻影迷惑了。我们停在幻像之前忘了幻影之后才是真象我们有意无意似乎在拒绝认识真象,我们有意无意在延后真象的揭发。

如果‘迷'是过程,

我们似乎离‘悟’还远。

世人常常是迷的多,悟的少说到底,还是我们心中的执念与贪欲太多,因执着而产生无明如果我们真的能放下贪嗔痴,看破一切幻像,也就离悟不远了。

作为一个瑜伽练习者的我们瑜伽本不该是什么想像的事,回归到最初,用去观察、去体会每一次练习给身体所带来的细微变化,而不是用眼睛去看、去模仿。

“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表现所迷惑,但真正经得起考验最终能沉淀下来的,一定是厚积而薄发的。

知识和学问相对于智慧而言,是外在的。对外在的探求越多,对内在的了悟就会越少。知识懂得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某种执着的观念,成为束缚我们的枷锁。瑜伽是一门重视实修的法门,你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之间,心性就发生了改变。

若眼前都无法安妥, 

那将来, 永远在将来...

开心与大家共勉之!

NAMASTE !

'分享'才能幸福

'分享'是利他

同理感受,换位思考。

当我们得到爱,或美好的物质时,

即使想保有它,却偏偏留不住。

因为爱的能量是一种流动,

唯有把它分享给他人,

才会流回自己。

在“爱”、“关怀”与“分享”的意识中,

活出你的快乐,焕发你的喜悦。

担忧就会少一点,恐惧也会少一点!

我们能送给别人最珍贵的一种礼物,

就是'指引方向'。

所以从8月21日起,我们的平台的文案不再有『原创』两个字(除投稿作者要求),因为本身弄这个平台,就不是为了什么,也因为我们的知识也都是身边遇见的每一位 - 大家给予的(你们都是我们的老师)。

愿我们是别人这样的好朋友!

Namast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