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太极拳(内功)?能藉转动丹田内球体的拳术用於发劲者,才能称得上是上 乘的太极拳。其意即是,於招式中,最少能於腹腔内用单一平面圆圈行劲,以支 援招式拳架。进阶者,则可连接各平面圆圈而成为立体球,以球之各处发劲。再 进者,四肢百体均能走圈,以配合丹田劲力的进出。最後者,能藉自身的球体, 控制敌方体内之球体运动,把敌方抛掷出去。 堡太極拳練得準確以後,往往只需師父「一點」,即能進入內功境界,不需另外教授發勁方法。因為,拳套的動作就是發勁的動作,此謂之內外相合,形神一致;亦是筆者喜愛趙堡太極拳的原因。可惜的是,懂得圓圈力學奧妙的人極少,能堅持以太極雙魚圖運勁的亦難找。能夠保有此特色的趙堡太極拳流派,並不多見。筆者希望藉着此書解說發勁的圓形機械原理後,能為推動趙堡太極拳套路的內外合一作出一些貢獻。 2. 發勁所需的部件 對人體力學的信念 由於作者對生物學的認識有深厚的基礎,對人體的構造有相當的了解,故一直相信深厚的內功,離不開與骨架關節的結構、韌帶和肌肉這幾項元件(均為人體組織)有關,而內功肯定是科學範疇內的一種接觸力,即或是練功的丹田,亦一定是骨盆帶(亦稱腰帶)內肌肉的運動。與一般的初學者一樣,作者最初練拳時,身體及四肢均十分僵硬,下課時十分疲倦,但藉着苦練拳套,慢慢開始放鬆,感覺到骨盆帶(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及左右兩塊髖骨組成)內裏的各部件。 丹田所在的骨盆帶範圍內的肌肉組織大部份連接於脊柱、髖骨與大腿骨(即股骨);內有脊柱關節、髖關節(亦稱股關節,屬球窩關節類型)及髂薦關節(脊椎與骨盆之間),各關節的形狀限制關節移動的程度和方向。 練功時發現部件 記憶中,有一次帶病練習,因太疲累,無以為繼,終於要放鬆各部件了!才發現骨盆帶 內的骨骼和肌肉,從前好像一整塊的結構,其部件終於掉下來了!放鬆後,反而容易發統。這是由於人體是左右對稱的,所以兩邊的髖關節,就好像圓規的兩臂一樣,若不走圓,久而久之,直線的對拉運動必然向四方八面拉損筋腱肌肉;若以圓圈行勁,則是自然不過了。全身其他關節亦然,應以走圈為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