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中甲 整理/孔烈 李剑光 整理者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补课来了。 本书读书笔记打卡学习第十一期 “打卡学习”系列:定期同步推送《邓中甲方剂学讲稿》一书的读书笔记,请坚持读书,多多互动。也欢迎大家将本书的学习笔记、摘要、书评、心得投稿到renweizhongyi@sina.cn,与其他朋友分享。坚持回复信息打卡者、好文作者均有机会获得赠书一本。 没有看到前几期的朋友,请回复目录查看,快跟上我们的进度吧~~ ———————————————————— 和法:密切联系的对立双方同病(如病位:表里;病性:寒热;脏腑关系:胆胃) ——难以找出主要矛盾 一、和解少阳 【少阳】六经名词,用以定位,半表半里,涉及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 【三焦】 关于三焦的特征描述:原气之别使;水道出焉;通行阳气;半表半里(背为阳,腹为阴,故胁下为半表半里) 《黄帝内经》:有部位有结构 《难经》:有名无形,表部位:上焦中焦下焦 李东垣:有名无状,将形分解为形质和形状。认为三焦有物质(形质),但无固定的形状。 张景岳: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包罗诸脏的皮口袋) 唐荣川:油膜。膜原,类似肠系膜 概括言之,认为三焦是膜系统,符合其特征。 【胆】 内热中,胆热最早:口苦咽干目眩 气机郁滞 水湿运化功能异常 【少阳病特点】 病位:半表半里 病势:一般是太阳传少阳——程度轻浅的正气受损,而无整体的气血受损 病变:邪正交争阶段 1.小柴胡汤(《伤寒论》)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主治】一是伤寒少阳证,二是热入血室证,三是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 【病机】一是邪犯少阳,二是胆胃不和。 往来寒热——“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邪正相争于胁下,正气有损伤,不能像体表一样持续抗邪 胸胁苦满——病位为半表半里的胁下 默默不欲饮食——胆热循经上炎,口苦咽干目眩;肝胆疏泄不利,故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内热而心烦,胆胃之气上逆而喜呕 【关于热入血室】一般认为血室为胞宫,故产后、月经来潮时易热入血室。 【方义】 君:柴胡——以散半表之邪为主,故量大,重用半斤;又能梳理少阳气机 臣:黄芩——清半里之热(内热的浅层,上焦之热);又能清泄胆火 佐:生姜、半夏——小半夏汤之意,和胃降逆,散水化痰,疏通水道 大枣、人参——扶正 使:甘草 服小柴胡汤后,上焦得通,津液得下,水道通畅 【配伍特点】 寒热并用,补泻并用,胆胃同治。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但见一证便是” 【加减】 心烦口渴重:去半夏之温燥 肝脾不和之腹痛:加芍药 胁下痞硬:去甘草,加牡蛎软坚散结 水气凌心:加茯苓 表邪仍在:加桂枝 咳嗽兼痰:去甘温补益之人参、大枣,加干姜、五味子 2.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 大枣十二枚 大黄二两 【功用】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阳明腑实(小承气) 邪聚少阳(小柴胡)证。 【病机】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证 呕不止——热实互结在胃肠,胃气上逆比小柴胡重 郁郁微烦——心烦比小柴胡重 心下痞硬或满痛——热实互结在内,大便不通,甚或热结旁流 【方义】 君: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基本结构 臣:大黄、枳实——内泻热结基本结构 佐: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基本结构 大枣——姜枣调和脾胃、调和气血 芍药——益阴缓急 【辨证要点】少阳阳明各有其代表性症状。用于胆道疾患、急腹症较多 【关于胆道疾患】 多热证——清:黄芩 肝胆气机阻滞——疏:柴胡 湿热熏蒸,热实互结——清、通:大黄 腹痛——芍药可以用到60g,再加麦芽疏肝和胃,或加郁金10g,可缓解疼痛 【病案】 缓解胆囊炎疼痛 排出胃肠道慢性疾病的病理产物(黏液、脓血等) 解除呃逆之痉挛 3.蒿芩清胆汤(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脑钱半至二钱 淡竹茹三钱 半夏钱半 赤茯苓三钱 黄芩钱半至三钱 枳壳钱半 陈皮钱半 碧玉散三钱 【主治】针对南方一带湿热痰浊:少阳湿热证。 【病机】两个特点: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而偏里热;兼有湿热痰热 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往来寒热,但里热偏重 胸胁胀痛、膈闷——兼有湿浊、痰浊,阻滞气机更重 口苦吐酸苦水,呕吐黄黏涎——有湿邪,胃气上逆更重 【方义】 君:青蒿、黄芩——仿柴胡黄芩组合,青蒿透散不如柴胡,但清热力量更强,且芳香化浊 臣: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竹茹、枳壳——温胆汤清化痰热。枳实改为枳壳,行气降气更佳 佐:滑石、甘草、青黛——碧玉散为清利湿热常用方 【病案】 肠伤寒,高热难退,汗出如油——蒿芩清胆汤合甘露消毒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