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战争49年国军在长江防线布下70万重兵,为何却被轻易击破?

 Weber0426 2019-03-24

      1949年4月, 国军在南方可以依赖的两股势力,一个是中央军的汤恩伯集团,另一个则是桂系的白崇禧集团(其实不到万不得已桂军不会发力)。由于48和49年,国军在北方已经完全败北,接下来的和谈又宣告失败,想把解放军阻止在长江以北只能靠这两大集团的奋力一搏。虽然此时的兵力对比已经发生了大逆转,我军的兵员总数几乎是剩余全部国军的3倍,但是借助长江阻隔,国军沿江布下的70余万重兵对我们而言还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尤其是我军当时缺少有战力的舰船,在敌人炮台及重兵的阻击下,渡江难度较大。然而战役的实际进程却多少令人们感到意外:敌人用70万兵力构筑的防线,在我军的攻势前迅速崩溃,三大野战军渡江之后更是在南方大地进展神速,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敌人防线自身的漏洞。 汤恩伯集团有40余万部队,主要部署在江东。由于淮海战役之后,宁沪杭等富庶区域就已经告急,借助谈判的时机,国军抓紧调动剩余的中央军部队(其实精锐已经在江北全部消耗掉了),重点防护南京一带,争取保住当时的民国首都;而白崇禧发家于广西,渡江战役开始时驻守在武汉,桂系的防御范围和战略都是围绕湖北、湖南、广西一线,以保住其南下的退路。49年白崇禧大约有30万兵力(含一部分中央军,15万人左右)。然而长江绵延数千公里,我军二野、 三野 、四野从长江的中段和东段分别进攻,敌人却无法预估我军的具体渡江地点。所以70万人看似不少,但是在整个长江沿线分散部署,却无法真正保全所有要害,这一点其实不难想象。



       其次,兵力对比的因素。1949年已经不比1946年,我军渡江的部队有100万之众,如果需要,大部队甚至可以随时南下,后方还有300多万兵员。我军渡江之时甚至没有使用第一野战军,而是让其准备西北决战事宜(剿灭二马和胡宗南剩余部队),除第一野战军原本的部队没有渡江外,军委更是将原先的华北解放军三分之二的兵力划拨给了一野,加强其实力。而华北解放军剩下的10万人也派到了河北和山东沿海一带驻守,同样没有渡江。由此看出我军在渡江之前兵力已非常雄厚,而国军方面则相形见绌了。70万人中不但包括了原先最不受其待见的桂系部队,就连剩下的中央军也非主力,其中包含近20万刚刚入伍不到2个月的新兵,这样的部队基本就是充人数的,而这些人很多还都是不情愿参战的江南普通老百姓,被国军强逼着入伍。这个时候参战,无异于替国军当了炮灰,非常不幸。在这样的兵力对比下,无论兵员的战斗力、武器、人数,国军没有一样拿得出手,焉有不败之理?



       最后,就是人心士气的因素。在49年4月,其实不管国军还能在南方动员多少兵力,都已经不能挽回败局了。人心和士气,对于一场大战的影响至关重要。有两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第一个就是国军部队起义成风。白崇禧这边,张轸先在武汉起义,陈明仁后在长沙举旗,令白崇禧不得不改变之前的防御计划,一退再退,根本就没有在长江中段防线发生大的战斗;而汤恩伯这边,江阴炮台在三野渡江当晚就起义了,炮兵对着自己的步兵阵地狂轰,帮着我军渡江。我军当时虽然缺乏舰船,但是老百姓都支持我军,自愿拿出自家的渔船,并且出船又出力,亲自驾船载着解放军战士过江作战。在这样的人心向背之下,江南国军的迅速败退便不足为奇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