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麦门冬汤之“妙”在于何?

 山东中医竹林 2019-03-25



肺痿是津伤肺燥的慢性衰弱疾患,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吐出浊唾涎沫,或伴有轻微的寒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心悸气喘,口干咽燥,脉象虚数。



01



肺痿之成因:


《金匮要略》云:“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


可见肺痿之成因,主要由上焦肺热咳嗽,经治不当,耗伤肺脏之津液而致;亦有继发于其他疾病,因津液一再受损而致肺痿。


总之,因肺为娇脏,阴虚燥热,津液耗损,肺失濡润,渐致枯萎不荣。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肺痿一症,概属津枯液燥,多由汗下伤正所致。夫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荣,为津亡而气竭也。”


肺痿之症状:


《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脉数虚者为肺痿”,可见咳嗽、吐出浊唾涎沫、脉数虚为肺痿之主症主脉。


肺痿之治疗:


古今医家多以《金匮》麦门冬汤作为肺痿正治之方。


近人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引《肘后方》云:“麦门冬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


仲景云:“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本方以麦门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方剂,功能培土生金,养胃阴、保津液、降逆气,即所以润肺燥、救肺痿。


《医宗金鉴》引周扬俊曰:“喻昌云:此胃中津液枯燥,虚火上炎之证,麦冬汤乃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药而火反升,用寒凉之药而热转炽者,不惟无益,而反害之。


凡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者,肺之母气......孰知仲景有此妙法,于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补中气、大生津液队中,增入半夏之辛温一味,其利咽下气,非半夏之功,实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也。”



02



笔者认为麦门冬汤配伍之妙,关键在于以大量麦冬配少量半夏,盖麦冬得半夏则不腻,半夏得麦冬则不燥,其功相得益彰。


临床多见肺痿之证,经投滋阴养液之剂虽有小效,但无大效,因单纯养阴生津,其咳吐浊唾涎沫必不能速除,欲除其浊唾涎沫者,非加用味辛性温之半夏不可。


肺痿证口中常吐出大量浊唾涎沫,其因为何?


此因肺热叶焦,则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脾气虽散精上归于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内洒陈于藏府,外输精于皮毛,其津液留贮胸中,得热煎熬,变为涎沫,侵肺作咳,唾之不已。


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


半夏功能下逆气、止浊唾,但毕竟为治标之品,非治本也。其本由于肺热叶焦,故必得大队麦冬、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益养肺胃气阴,方是治本之法。


昔年余治肺痿,常用叶天士养胃方。


叶氏养胃方从《金匮》麦门冬汤化出,以沙参、麦冬、玉竹、扁豆、桑叶、甘草组成方剂。


叶氏常用此方治肺病、养胃阴、理虚劳,但此方养阴生津虽有功,降逆化痰却不足。余屡用之以治肺痿,疗效不显,咳嗽浊唾涎沫不少减也。


余阅历浅薄,对虚热肺痿不敢投以味辛性温之半夏,实未得仲景组方之精义,屡次经验教训使我明了叶氏养胃方虽从麦门冬汤化出,但并不能取代麦门冬汤。遂以麦门冬汤治肺痿,果获良效。


余常以仲景原方投之,若咳吐浊唾涎沫多者,加茯苓;气阴大虚者,加山药、黄芪。


虽方简药少,只要对证下药,一般服药数剂即咳嗽浊唾涎沫大减,效如桴鼓,足证《金匮》麦门冬杨有生胃津、润肺燥、下逆气、开积痰、止浊唾之效,真有制之师也。


治肺痿,非生胃津不足以润肺燥;非下逆气、开积痰不足以止浊唾,此甘药理胃、虚则补母之法也。


临床可见:外感风热邪在肺脏,如由治疗不当,伤其津液;或其人高年素体气阴两虚,复感风热之邪消烁肺津,治疗稍有迁延或不当,每易由实证转化为虚证,导致肺痿。


正如《景岳全书·杂证谟》所说:“盖肺主皮毛,肺气虚则腠理不密,风邪易入。治法当解表兼实肺气,肺有火则腠理不闭,风邪外乘,治宜解表兼清肺火,即退即止。若数行解散,则重亡津液,而成肺痿。”


了解了肺痿之成因,就完全可以预防肺痿之发生。


预防肺痿之大法有二:一是迅速治疗外感病,以免迁延失治耗伤肺津而成肺痿;二是治疗虚人疾病,决不可孟浪用药伤津劫液,汗、吐、下法要审慎,温燥之品休乱投。


总之,只要不使肺津受到损伤,就不致于产生肺痿。


笔者临床体会,肺痿之病极易被误诊、误治。


因肺痿之为病,有咳嗽,或伴轻度发热,往往容易被误诊为外邪未解,而用宣肺解表药,然愈投宣肺解表则肺阴更受耗伤,虚其虚也。


又因肺痿之为病,有咳嗽,甚则气喘,吐白色浊唾涎沫,其量甚多,故常被误认为痰饮而用温阳化饮药。


因肺痿主证是咳嗽吐浊唾涎沫,最易与痰饮相混,病人不知医理,多自认为痰,医者若不深究,亦妄作痰治,殊不知燥上加燥,尤如火上加油,肺津涸竭,指日可待。


正如喻嘉言《医门法律》所说:“故行峻法,大驱涎沫,图速效,反速毙,医之罪也。”


更因肺痿之为病,咳嗽日久,口干咽燥,形体消瘦,脉来虚数,往往被误认为阴虚劳嗽而用滋腻养阴药。不知此证单纯养阴则少效,浊唾涎沫不见减,最终则医家束手,病家待毙,诚可叹也!



03



最后谈谈我对甘草干姜汤的看法。


历代不少《金匮》注家认为肺痿有虚热、虚寒两种,虚热者用麦门冬汤治疗,虚寒者用甘草干姜汤治疗。


《金匮》原文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考《医宗金鉴》吴谦等注此条云:“若似肺痿之吐涎沫而不咳者,此为肺中有冷饮,非为肺中成热痿也。”


又注甘草干姜汤方云:“不咳而吐涎沫者,非为肺痿,是为肺冷......为肺中冷,故以干姜佐甘草,是以温中为主也。”


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篇》开首即明确指出:“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又云:“重亡津液,故得之”,又云:“脉数虚为肺痿。”


可知,仲景所论述的肺痿完全是一个热在上焦、重亡津液,脉数虚的燥热症。


而甘草干姜汤证并非热在上焦,而是寒在上焦;亦并非重亡津液,而是津液不化;更不是脉数虚,而是脉虚弱或迟弱。


故笔者同意《医宗金鉴》的见解,甘草干姜汤证“是为肺冷,非为肺痿”,它在吐涎沫方面类似肺痿,但是不咳嗽,与肺痿这种燥热症应该严格区分。



04



医案一则:


李x,女,75岁,1981年1月22日初诊。


高年形瘦体弱,素来不禁风寒,不耐劳作,稍受外感则每易发热咳嗽,稍有劳累则必定气喘息促。


半月前因外感发热咳嗽,未得及时治疗,迁延时日,至今虽外邪自解,但口干咽燥,气喘息促,咳嗽频繁,吐出大量白色涎沫。


面色萎黄,纳食少进,口淡乏味,精神疲惫,卧床不起。脉虚缓,舌质淡红少苔。


此属肺痿之证,气阴两伤。治拟《金匮》麦门冬汤培土生金,以降冲逆。


处方:麦冬12克,党参12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茯苓10克,粳米1把(自加)


1月25日复诊:


服药3剂,纳食增加,口干、咳嗽大有转机,精神好转,已能起床活动,然仍面色萎黄,脉缓,右关虚大,苔薄而略干。


脾气大虚,胃阴亦伤,再用前方加山药12克,炙黄芪10克,服7剂后,诸证悉除,已能操持家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