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技术哲学(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

 专升本2高晓倩 2019-03-25
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虽然技术乐观主义源远流长,远在上古时代亚里士多德就曾确信技术会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优美,并把人类的制造活动分为“教化技艺”(如医疗和教学等)与“构造技艺”(如钱币、轮船、房屋和雕像等)两种,称为亚里士多德主义。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技术乐观主义却直至19世纪才最终形成。
技术悲观主义是近来学术界涉及较多,但深入研究较少的一种理论思潮。认为技术悲观主义虽然沾染一个“悲”字,暴露出其整体上的消极情怀和非理性主义,但在其背后却蕴藏着反思和批判的意志和超越现实的呐喊。探讨了技术悲观主义的三大价值功能,即理论透视功能、批判建构功能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制衡,并试图通过这一探讨来反思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把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实践推向深入。
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
2.行为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桑代克(Thormdike,E.L.)的试误说

1.桑代克把学习归结为刺激(S)—反应(R)的联结形式

在桑代克看来,“学习即联结,心即人的联结系统”,“学习是结合,人之所以长于学习,即因他形成这许多结合”。在猫学习打开疑难笼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尝试与失败,在复杂的刺激情境中发现门闩(S)作为打开笼门的刺激(S)与开门反应(R)形成了巩固的联系,这时学习便产生了。所以在实验中可以把学习看作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之间的联结。因此,人们又称各种联想主义的理论为S—R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是渐进的,通过“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故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尝试与错误说(简称试误说)。

2.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试误而建立的。

3.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有三个: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认为学习是大脑皮层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与恢复的过程。巴甫洛夫认为“所有的学习都是联系的形成,而联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维、知识”。他所说的联系就是指暂时神经联系。他说:“显然,我们的一切培育、学习和训练,一切可能的习惯都是很长系列的条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人和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作了许多推测,发现了人和动物学习的最基本的机制

(三)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

斯金纳宣称自己的学习理论是一种描述性的行为主义,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一是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的刺激所引起的反应;一是操作性行为,是没有可观察的材料,而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自发的反应。上述实验中的白鼠按压杠杆,这种反应就是由有机体自发发出的。前者是刺激型条件反射;后者是反应型条件反射。他通过实验,研究了动物和人的行为,总结出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规律。他把学习的公式概括为:如果一个操作发生后,紧接着给一个强化刺激,那么其强度就增加。斯金纳认为,教育就是塑造人的行为。有效的教学和训练的关键就是分析强化的效果以及设计精密的操纵过程,也就是建立特定的强化机制。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和程序教学中去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他把意识的作用排除在科学之外是不可取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斯金纳的强化论及程序教学理论对教育技术理论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影响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在教育技术史上,长期以来把重点放在使用媒体呈现刺激方面,而没有把心理学学习理论作为教育技术的基础。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对该领域的研究从仅仅重视媒体的使用,扩展到同时重视对学生行为的研究,从注重“教学刺激物”的设计发展,到对“学”的强调。

2.媒体作用的改变

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的联系包括:接受学生作出反应。控制学生的学习顺序、经常和即时性的强化、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媒体设备和教材只要发挥上述作用,就能强化学习,从而保证学习的成功。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传统视听传播领域日益重视对“学”的研究,以及使用教学媒体促进对“学”的研究。

3.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评价

程序教学理论要求首先要阐明学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即明确行为目标,从教育技术理论发展的角度看,行为目标的意义是强调学生的行为以及产生行为的条件,即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具体化。明确化。根据行为目标进行测量,以了解学生能力所达到的程度。这种对学生能力的测量并不是以参照其他学生的能力差异为依据,而是以预先确定的目标为依据。标准参照评价适于个别化学习的评价,可提供个人学习进步的情况,可使教师了解所设计教材的优缺点,并进行及时调整。

4.开展全面教学改革

在以班级授课为教学单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开展自定学习步调的个别化教学显然是难以进行的。因此,要真正实现程序教学的目的,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学进行全面改革。

5.程序教材的系统开发过程

程序教学的独特之处是强调编制程序教材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产品”的观点。它提出的“过程论”使人们开始重视课件的开发过程:从教学目标(学习结果)的阐明开始,分析教学对象。设计教学内容顺序,进行实验性测试。编制课件,直至推广使用。

3认知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我们认为学习心理是由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结构,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对学习起直接作用;非智力因素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对学习起间接作用。只有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紧密结合,才能使学习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认知学习理论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是不够重视。
4.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教学理论的影响下,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其中,较为成熟的有抛锚式教学模式、认知学徙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和随机访取模式。

(一) 抛锚式教学模式 

    抛锚式教学是通过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生成学习,达到学习目标。可见,抛锚式教学是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作为“锚”)的,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这样几个环节组成:

⑴ 创设真实的情境,即抛锚。

⑵ 围绕“锚”组织教学。

⑶ 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⑷ 知识的迁移。在这个环节中,先前设置的“锚”将被消解,学生要突破原有情景,进行知识迁移,即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的研究发现,抛锚式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且有趣的是普通学校的教师还可以利用抛锚式教学去帮助学生在标准化测验以及其他各种测验中获得高分。

(二) 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

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式。它从四个方面建构了一个有效的教学环境。

⑴ 在内容方面,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规定了4种应该呈现的内容:①学科基本知识呈现。②有效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的呈现。③策略地选择知识。④学习内容的方式的选择。

⑵在策略方面,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规定了6种教学策略:①模仿,即教师呈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起到范例的作用。②辅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③问题情景的拆与毁,使问题随着学生能力与认知的发展不断地发生变化,以适应学生新的发展要求。④给学生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⑤反思,通过与教师的问题解决思路比较,找出不同与差距。⑥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⑶ 在教学次序方面,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提供了3种教学内容的排序方式:①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顺序安排内容。这种安排内容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②横向增加内容,即增加内容的多样性。这种内容序列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③按照由整体到具体、由系统到分支的顺序安排内容。这种序列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整体概念。

⑷ 在社会化问题上,为了使学生能够与社会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尽快地社会化,认知学徒式教学模式提供了5种教学策略:①情景学习。②模拟,即进一步模拟真实世界中的活动。③学生与专家的互动。④刺激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在非控制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合作学习。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选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这种思想来源于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距离,这个距离间空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多。教学的作用就在于消除这二者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向高一层次的知识水平发展。

支架式教学一般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即概念框架中的某个支点。

(3)独立探索,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演示,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进而再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索,但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学生沿着概念框架攀升。

(4)协作学习,即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个人的知识构建;

(5)效果评价,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种,评价的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学习的贡献以及是否形成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三方面。

(四)随机访取教学模式

斯皮罗等人将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学习基本的概念和事实;后者要求学生掌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随机访取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要对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呈现,即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随机访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⑴ 确定学习主题。⑵ 创设情景。⑶ 独立探索。⑷ 协作学习。⑸ 效果评价。

建构主义教学的四大要素,即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只有具备这四个要素的教学才能称为建构主义的教学。
5.现代教学理论有哪些?
现代教学理论--现代教学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化是现代教学观。现代教学观要求使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即着眼于培养学生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
  一、教学以及教学观的含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实践活动。
  教学观就是教师对教学的认识或对教学的主张,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等基本问题的认识。教师从这一认识出发,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程,并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对象所采取的态度。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不同的教学行为必然导致不同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教学观基本主张
  1、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的基本价值、基本作用、基本任务都决定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育人。
  在教学过程中以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渗透“教育性”,着眼“创造性”,贯穿“实践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发展能力等教学的根本目的。

  2、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1)在教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应正确认识:1.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2.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3.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充满活力的人。
  (2)创建全新的教学方法。
  从四方面转变:1.从注重学生的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的内外变化。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3.从单纯的教师教转向师生共同活动。4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
  3、从“教学生学”转向“教学生自己学”。
  现代教师观
  教师观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教师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
  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一、关于教师
  教师定义广义:凡是增进他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他人思想品德形成的人,都可以称作老师。
  狭义:指学校教育活到中的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传递和传播人类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着桥梁作用。2.培养人良好的思想、塑造人高尚的品德。
  (2)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第一,教师是代表社会要求的施教者。第二,教师是专门的教育工作者。第三,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相辅相成。教育的过程的客观规律是:教师主导作用的正确的、完全的实现。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
  2、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
  教师既然在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他们的社会地位自然应该是崇高的。在我国,一直存在着尊师的优良传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教师必将成为让人羡慕和受人尊敬的职业。
  二、现代教师观念的基本内容
  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学行为。
  1、现代教师的使命
  (1)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担起“重塑中国人”的重担,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提高民族素质。
  (3)勇于创新,并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
  2、现代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长期性、前瞻性
  3、现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正确的教育观念
  (2)良好的职业形象
  (3)多元的知识结构
  (4)多向的教育交往
  (5)完善的能力结构  (6)健康的心理素质
  4、现代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精神  (1)敬业乐业精神
  (2)勤学进取精神
  (3)开拓创新精神
  (4)无私奉献精神
  (5)负责、参考精神
  现在学生观  学生观即人们对学生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是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目的、方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
  2、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6.在未来教学生涯中,你将如何利用传播理论和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1. 最底层的经验即做的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往上升,越抽象。这并非意味所有的经验需要一个由底层到顶层的阶段,而是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与抽象程度。

  2.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经验。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试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体经验。

  3.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4.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工具,可以使教学更为具体、直观,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经验。

  5. 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言语、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6. 如果把具体经验看得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则是很危险的。

  7. 对于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从中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如:

  8. 把学习经验分为具体和抽象,强调从具体经验入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的教学都来自直观教学。

  9. 我们知道经验的形成需要一个有大量直观体验发酵成抽象经验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必要急着将所有的直观体验都上升为抽象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视听媒体运用到其中,从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最大积极性。

  10. 经验固然重要,但不能时时刻刻都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不能固守课本,进行教条主义式教学,害人害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