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汗的治疗 正值战汗期间,不主张急与药,因正邪交争之时,阴阳错杂,病理变化尚不一定,如用温补过早,往往壅遏邪气,使汗出不彻;如用寒凉清下过早,则影响阳气的振奋,造成邪气不得外出。此时惟宜频与热米饮,以壮谷气,以资津液,使正气充足,达到战汗作解目的。 若其人六脉俱浮,纵使有昏冒现象,亦为欲作战汗而解之兆,当与热姜汤助其作汗,慎勿妄投其他药物。 如患者始终战慄而汗竟不出者,则必凭脉辨证,找出不汗的病理原因及时治疗,以免发生他变。例如陈尧道云:“温病发战,凉膈、承气加生姜下之,必汗出而解;热病发战宜白虎合解毒汤;有里证者,凉膈、双解散下之。”因热邪郁伏于内,不用清凉之剂,则不能迅速出表而为汗,盖内清则外透,去邪即是助正,然必确为阳证者方宜。若其人阳气素虚不能蒸汗外出,可用温补之剂,助阳以透汗,如大建中汤、人参养荣汤皆可选用。亦有精血亏损,缺乏作汗之资,则以滋阴生液之剂,以资其汗,如六味地黄汤合生脉饮,大剂多服,每获良效。总之,表气闭郁者,则助以微汗;里热凝滞者,济以微下;阳虚者宜温,阴虚者宜滋。务使表里通畅,荣卫调达,邪气出表,正气恢复,此为治疗战汗的一般治则。为了说明阳虚不能蒸汗,和精血虚不能化汗的症状与治疗,选择先贤治案两例,以为临证参考之助。 1.阳虚不能蒸汗外出的治例:“张景岳先生治一年老衰翁患伤寒,初起即用温补之药调理,至十数日,正气将复之时,突然寒战,持续两个时辰左右,终不得汗,寒慄不止,其势颇急。景岳用六味回阳饮加人参一两,姜、附各三钱,使之煎服,下咽后,时间不久,即大汗如浴....。” 2.精血虚不能作汗的治例:《王止仲文集》载:“一人病伤寒期月,体兢兢而振,齿相击不能成语。仲宾以羊肉斤许熟之,取中大脔,别用水煮,良久,取汁一升,与病人服,须臾战止,汗出而愈。” 以上或扶阳而“温之以气”,或滋阴而“补之以味”,然皆为扶正而设,故能引邪外出,快汗而愈。若彷徨观望,坐失机宜,其病将何堪设想邪? 战汗的护理 战汗发作期间,嘱其家人保持安静,安慰病人,精神勿令紧张,禁止家属恐慌喊叫,因战汗为正邪交战的过程,端赖心君坐镇进行抵抗,若精神遭受刺激,则心君被扰,势必降低正气的斗争力量,反使病邪得逞,而趋于恶化,不可不慎。 战汗时除饮以米饮或姜汤以助其正气,并根据季节调整室温,夏勿太热,冬勿太寒。在汗出期间更应避风寒侵袭,使其腠理不致闭拒,以免汗出不畅;汗后扑以温粉,固密玄府,以防汗出受感。又以体弱或年老患者,在战汗时,应观察色脉,预防虚脱,以备不测。 战汗后,大邪解散,正气亦虚,应避风寒、慎起居、节饮食,渐渐恢复体力;若劳动过早,或饮食不加节制,每有劳复、食复等情况产生,临证时切须注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