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学习,不解决这问题孩子终将磨死你!

 长沙7喜 2019-03-27
关于学习,不解决这问题孩子终将磨死你!

文 | 布谷听听 编辑 | 金雀儿

来源 | 布谷听听

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你牺牲了所有的休闲娱乐时间来为孩子的学习保驾护航,可孩子呢?

  • 要么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无赖相;
  • 要么一被批评就哭得梨花带雨;
  • 要么反过来教育家长“你这样训我太没有文化了!有种你背古诗来训我呀!”

学习到底是为了谁?为了谁?(我不生气,不生气……亲生的)

和我一起来研究下,孩子学习到底为了谁?我们该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呢?

近日,超长版家庭伦理剧《爸妈辅导功课的日常》又一次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演。都说“不辅导功课母慈子孝,一辅导功课鸡飞狗跳”,换作爸爸们上场,一样被气到崩溃。

身边很多孩子处在小学中低年级的家长都诉苦说,一想到这样的日子还要过十来年,真的一脸生无可恋。

其实咱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时代,那时既没有保姆也没有外卖,父母忙完工作忙家务,甚至自己还在为补考文凭奋斗,哪有时间管孩子?

为何自己一样能够在学习上名列前茅,顺利考上985、211高校?

为何如今孩子就不明白学习不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付家长,而是为自己的未来夯实基础?

一、我们的哪些错误做法

打灭了孩子的学习动力

关于学习,不解决这问题孩子终将磨死你!

1 严防死守式教育,反而挤掉了孩子自主学习的空间

不管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不管是寒风凛冽还是酷暑当头,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在车载手推,运送睡眼惺忪的孩子四处上辅导班;

每个双休日,孩子能上四五个辅导班,既要应对辅导班的功课,又要应对学校的功课,弄得疲惫不堪,而大家犹不罢休,路上都在严厉拷问孩子的功课;

回家后更像个牢头一样,严防死守、贴身紧逼,呼喝孩子拿出全部的精神头来,好好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语数外的学习上……

这些现象是不是好眼熟?

你可能没有想到,你越是严防死守,孩子就越是钻营不休,他的全副心思,都放在如何躲避监管,见缝插针玩耍上。

  • 一说学习就要上厕所,一上厕所就在里面玩手机一小时;
  • 一说做题就玩橡皮、玩刨笔刀,一个月能玩坏十块橡皮……

当爹娘的不免崩溃不已:小祖宗,你为何要与我对着干?

问题出在哪儿:

孩子的学习动力其实有两种:

  • 一种是内生动力;
  • 一种是外在动力。

前者就是孩子自己要学习,后者就是周围的师长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儿童行为与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两种动力就像紧挨在一起生长的两棵大树,一棵生长得过于旺盛,另一棵就会因为被对方遮挡,因为缺少足够的阳光雨露而变得瘦弱不堪。

也就是说,它们经常是此消彼长的。如果孩子学习的外在动力蹿生成为一个巨人,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就非常有可能萎缩成一个侏儒。

如今,孩子学习的外在动力,不可不谓强盛。孩子每天都生活在严厉的管束、无边的压抑中,这往往使其生出逆反心理,孩子这样想:妈妈像个牢头管牢犯一样管着我,她要我学习好,还不是为了她自己有本钱到朋友圈里去吹嘘,她体会到我每天觉都不够睡,头昏脑涨的痛苦吗?

奥数竞赛得了二等奖她就甩脸子给我看,就因为我没有得一等奖好让她在牛娃群里长脸,她多么自私!我干嘛要让她舒心?!

2 情绪完全被孩子的成绩带跑

不知道你家是否是这种状况:

家长的喜怒哀乐全被孩子的成绩左右,孩子考好了,家长比自己升职加薪还要喜出望外,不仅发朋友圈极尽炫耀之能事,还动不动请客吃饭;

孩子没考好,家长那个垂头丧气、如丧考妣,比股市暴跌自己被套牢还要满脸绝望……

甚至还有妈妈拿着孩子的试卷号啕大哭。

这样的表现成为常态后,孩子就觉得学习是为妈妈学的,不然,为何妈妈要为我的89分捶胸顿足、伤心不已?

问题出在哪儿:

当我们的情绪被孩子的成绩带跑,有一种“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心态”,说明我们在潜意识中,没有把学习当作是孩子自己的事,而是当作了自己的脸面;没有把驮着孩子四处上课的辛苦,当作亲子间的密切交流与共同成长,而是当作了自己单方面的牺牲……

当我们如此狭隘地看待孩子的学习与成绩,经常被情绪的风暴所挟持,说明咱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不够成熟,所以,我们会接受不了竭尽全力之后,依旧会失败。

想一想,学习是孩子的事,又不是家长的事,所以,我们的情绪管控能力,直接决定了孩子是否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孩子没考好,伤心的却是你,那不是在某种层面上,让孩子成为了学习的“局外人”?

3 把学习成绩与偏颇的奖励机制挂钩

语数外成绩班级排名到前十,奖励100元,外加进口文具一套,名牌运动鞋一双;班级排名到前三,奖励艺术照一套,并去上海迪士尼游玩一趟……

一开始,物质刺激的效果的确不错,孩子为了心爱的玩具与物品,为了奖金,确实是好好努力了一阵,可是好景不长,最多过了6个月,当玩具到手,游玩兑现,同等力度的奖惩已经触动不了孩子的心,他部分恢复了“老油条”的脾性。

还有的家长怕孩子被物质奖励惯坏,所以一开始就强硬规定“咱家不搞物质奖励,只有精神鼓励”。孩子学习有进步,爸妈只奖励一张鼓励的卡片,或者“好行为账本”上的一颗五角星,奖励一个大力拥抱,最多做一段鼓励视频,放在家族群中,让大家都来点赞。

可没有想到的是,光用精神奖励,孩子也有倦怠疲沓,动力不足的一天。

问题出在哪儿:

没错,如果只有物质奖励,那么,家长督促孩子学业进步的方式,与雇佣工人的方式有何不同?

家长就像老板,专门在孩子的鼻子前吊着一根胡萝卜,连哄带骗驱赶他往前走,哪个孩子会持久地生发出“我是学习的主人,我要为自己负责”的责任心呢?

物质奖励太频繁,孩子的大脑皮层中就会形成“潜伏抑制”,这就像人们力图让小动物形成“敲铃喂食”的条件反射,但如果在此之前,小动物听到过太多的铃声,那么,你再怎么样敲铃,它也会无动于衷。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发现了奖励的奥妙:

  • 零奖励,孩子的能力发挥只有10%到30%;
  • 只靠物质奖励,孩子的能力发挥会达到40%-80%;
  • 只靠精神奖励,孩子的能力发挥会达到50%-60%;
  • 而唯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使用,孩子的能力发挥才会达到80%—100%。

我们对于儿童的行为纠正和强化教育,如果只使用物质奖励,或只使用精神奖励,效果都是有限的,只有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灵活地结合使用,才有望让孩子的学习动力最大化。

关于学习,不解决这问题孩子终将磨死你!

4 总是只盯眼前,打压孩子的长远梦想

咱们做家长的抓紧时间,在晚饭桌上、上学途中与孩子交流,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

有的爸妈已经急不可待地将这种亲子交流发展成一种实用主义对谈,要是孩子天真烂漫,不切实际地对家长畅谈,他长大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要去大名鼎鼎的美国宇航局NASA工作,他要去发现外星人并与之友好对谈;他要创造一种让名画活起来的VR,可以读懂达·芬奇留给我们的各种谜语;他要创造一种随时可以伸展翅膀的飞车,可以上天入海……

而我们当家长的是怎样应对孩子这些天马行空的幻想的——大部分家长大吼一声:胡说八道些什么,你赶紧给我规规矩矩学习,以后考重点中学,考个好大学,考个公务员,捧个铁饭碗,也好让我们放心。

问题出在哪儿:

很多家长认定孩子的理想是渺无边际的幻想、不合时宜的美梦,认为他应该紧盯眼下的一亩三分地,就在这点儿地方不知疲倦地耕耘,这其实很不符合6到12岁的少年儿童热爱变化、热爱憧憬的心性。

孩子还小,很难意识到他今天吃的这些苦有何意义,意识到他为什么要学习数学、英语、钢琴、电脑。唯有家长适时引导,让他意识到,未来的梦想与今日的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识到今日不辞辛劳是为了未来有更丰富的选择,他学习上的内生动力才能发芽生根,茁壮成长。

著名作家龙应台,她的儿子安德烈小时候并不爱学习,最大的梦想是去做动物园的管理员,可以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龙应台没有否认他的理想很有趣。

作为母亲,她需要第一时间与儿子产生“共情”,她是这样说的:“假如你是一个喜欢研究动物的人,我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就‘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在你心目中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龙应台认为,梦想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合适不合适孩子之分。因此,应当与孩子一起观赏其梦想的种子,一同种下它、浇灌它,想方设法培育它。因为自觉自愿,永远属于一个有目标的人。

当然,与此同时,龙应台也这样启发安德烈:不能说,将来准备去给河马刷牙,今天就不好好用功了,因为,也只有三分之一优秀的动物管理员,能了解动物的习性,能给河马好好刷牙;另外,你有没有发现,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你的梦想经常在变化,你去年说自己想做厨师,今年说想做动物管理员,明年,你说不定又对做宇航员感兴趣了,那个时候,我希望你的知识储备是够的,你可以自由选择你感兴趣的领域。

龙应台在给儿子安德烈的信中这样总结学习的意义: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5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过程,事无巨细都要操心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实施24小时监管。不管是预习的监督,还是作业的检查,不管是背诵的推进,还是复习的细节,都要围追堵截,一一追问落实,一点自主学习的空间、弹性思考的余地也不肯给孩子,家长还美其名曰:“就是要把他偷懒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这样做,仅仅是扼杀了孩子的偷懒可能吗?

不,也许它还扼杀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问题出在哪儿:

想一想,如果咱们在工作单位,遇到一个事无巨细都要思虑、监管、修正,事事都不放心下属的上司,最终,下属都会变成什么样?

下属会想:

  • 反正我想了也没有用,都不会合你的意;
  • 反正考虑进步呀、业绩呀,都是你的事,你爱管,不妨把所有动脑筋的事都让给你。

于是,下属就会变成算盘珠子,变成“无脑巨婴”,推一推,动一动;不推就不动。工作就是这样变成上司一个人的事的,同理,学习就是这样变成家长的事的。

孩子还小,对自己与家长各自的职能界线,本来就区分得不明确,而家长的大包大揽,又加剧了这一迹象。

若要培养在责任方面界线分明的孩子,我们做家长的是否应该后退一步,让出激发孩子主动性的空间来呢?

二、还有哪些有效方案

激发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

关于学习,不解决这问题孩子终将磨死你!

1 经常与孩子谈论各自小时候的梦想

没有长远目标的人,是很难有长久的学习积极性的,也很难在学习的瓶颈面前,保持信心与从容。所以,咱们家长不妨在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分出一点时间与他一起“眺望远方”。

孩子对未来的设想,很大程度上融合了他的志趣、他的思维偏好,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如果把这些都抽掉,对孩子的精神世界不啻釜底抽薪。

因此,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更不要嘲笑他梦想的多变与“幼稚”,要想方设法从孩子的梦想中,找出他的兴趣之所在,尽可能地培育这种内生动力的芽苗,这,就是他积极主动去学习的内在因素。

相应地,家长也不妨对孩子坦白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是怎样的。如果家长在40岁的时候,基本实现了自己童年的梦想,那你为接近梦想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就是激励孩子的最好的现身说法;如果家长的职业选择远离小时候的梦想,也不用妄自菲薄,可以跟孩子谈谈当年的憧憬为自己留下了一方怎样的精神天地。

比如,有的家长并没有当成芭蕾舞演员,可是每天练功养成的自律、内省、沉稳的品性,却给她的事业铺上了坚实的基石;有的家长并没有当成地质学家,但他阴差阳错成为室内设计师时,他对石材的兴趣,让他变成了业内翘楚……

这些犹如成年人与朋友之间的对谈,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与期待,更让他对未来的人生有了超越年龄的思考,而这种思考,就是心智成熟的一部分——有哪个牛娃不是在心智成熟上超越同龄人的?

2 带孩子前往百年名校参观

遇上调皮磨叽、不爱学习的孩子应当怎么办?

河东狮吼除了破坏学习气氛、割裂亲子关系,并不解决问题。不妨趁着当下赏花季,带孩子到百年名校参观。武汉大学的樱花,北京大学的海棠花,清华大学的玉兰花和杏花,南京理工大学的二月兰,掩映在古朴轩昂的百年建筑中,洋溢着青春烂漫的气息。

我们不妨带着孩子,在爬满青藤的老图书馆与钟楼徜徉,去整修一新的操场踢球,去聆听学校对外开放的大师讲座,感受最好的学校里开放包容的气氛……

在赏花看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经意地跟孩子提起:“考上这样的学校,可不只是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获得让人羡慕的文凭,关键还在于让你与最优秀的人成为伙伴,他们可以给你质量更高的友谊,让你眼界更加开阔,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顺当。”

话说到这里就足够了。十岁左右的孩子,你跟他讲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未来的发展,这是很抽象的,你要想法让他提前看到“更上一层楼”之后,具体的风景是怎样的。

能踢球的大操场,能赏花的山地与湖畔,能一次借阅6本书的图书馆,如果还不能吸引孩子,哪怕孩子是一名吃货,为了名校食堂里层出不穷的美食,为“考到这里来”奋发图强,也是内生动力创造的奇迹啊。

3 带孩子体验职业滋味,为其窥看成年生活提供“猫眼”

有的父母可能非常为难:我家孩子特别贪玩、幼稚,要用怎样的方法,才能让他明白学习不是为爸妈,而是为了他自己将来能在这个世界安身立命?成人世界的压力,他不懂啊。

其实,这就需要家长狠下心来,带着孩子实地体验。

比如,父母在孩子放学后,带孩子上班或加班,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窥看成年生活的“猫眼”,让他目睹一下劳动的甘苦,是很有好处的。

他喜欢爸妈今天所做的这个职业吗?他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经常与孩子谈论这一问题,就是让他慢慢体会到,今日之学习成长,是为未来的事业选择做准备。

当妈妈设身处地教育她:我和你爹都只有初中文化,我们不怕苦不怕累,靠劳动养活全家很光荣,如果你将来对做卤菜感兴趣,没问题,欢迎你跟我们一起干。

但如果你读书好,将来你就可以做其他职业,比如医生、律师、老师,你就不一定做卤菜了,你想好,将来不要后悔,就可以了。

妈妈的言传身教,给了女儿切实、直观的改变命运的意愿,这才是用心学习的内生动力。

5 孩子学业有波折时,家长要学会荣辱不惊

孩子考好了,家长得意得忘乎所以;孩子成绩有所滑坡时,家长气急败坏、脸色铁青。如果经常这样,怎能不让孩子误认为,学习是为你而学?

孩子没考好,自己若是不难过,家长难过有什么用?如果孩子很长时间难过得茶饭不思,说明孩子的得失心已经很重,学业负担已经给他留下了一定的心理阴影,家长为何还要火上浇油,以各种申斥进一步伤他的心呢?

要知道,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在12岁之前是一株幼苗,冷言冷语、过早地给孩子贴标签说“你真笨、你不行”,就等于在这株幼苗上浇开水,烫死了它,孩子就视学习为畏途,到时,咱们当父母的情何以堪?

咱们当父母的一定要意识到,作为成年人,我们的情绪控制一定要优于孩子,才能给予他正确的引导。

心理学家教我们分三步控制自己的坏情绪:

  • 第一,加入自我关注: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情绪快要失控的时候,先离开这个让你失控的环境,做缓慢的深呼吸,让自己的心跳放缓。
  • 第二,重新评价扭曲的认知:我们不能把“孩子不会”归咎于自己无能,或孩子故意和你作对。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会有起伏与反复,不会一直处在上升通道中。而努力也需要假以时日,才能收到成效。
  • 第三,调整目标:父母不妨思考两个问题:此时此刻我要让孩子学到什么?我将要用的这种方法,能否真的帮助到孩子?

考虑清楚这些问题,才能通过和风细雨的分析,鞭辟入里地指出孩子学业上的薄弱环节,让他心服口服地认清这一点——有错不要紧,关键是怎样避免将来跳入同一个坑。

到了孩子中高年级,比如四年级以后,每次测验分析、考试总结,家长都不要代孩子来做,咱们当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清楚:方法都已经仔细教给过你,你现在是大孩子了,有能力总结经验教训,实现学习方法的积累与修正。

爸妈“扶上马,送一程”的任务完成了,学习,终将成为你自己的事。

布谷老师说:

培养孩子学习的内生功力,要舍得放手。

为了全天候陪读,家长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朋友交往,放弃培育自己的兴趣爱好,把孩子的一天24小时都管起来,这样的贴身紧逼,事实上就是没命地让学习的外在动力遮蔽了孩子的心灵空间。

因此,若要孩子逐步树立“学习是我自己的事,我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的心态,咱们作为家长,要学习对孩子的日常学习要逐步放手。

基本上:

  • 三年级之后就不要再陪写作业;
  • 四年级就不要介入孩子的考试总结与日常预习;
  • 五年级之后就要让孩子自己挑选辅导班;
  • 六年级要让孩子自己挑选升学的道路……

在此期间,我们要克服自己无所不在的操心本能,克服撤去对孩子的耳提面命之后,对其学习状态的担心,克服一直为孩子撑着保护伞的强烈干涉欲。

我们要意识到,就像教孩子骑自行车一样,如果你把着书包架一直跟着跑,认为自己只要一放手,孩子就会跌跤,那孩子是永远学不会骑自行车的。

毕竟,学习就像骑车一样,要自己裸露于风雨中,自己去应对路上的沟沟坎坎。就像没有人能替代别人骑车一样,我们也不能替代孩子去培育他安身立命的本钱,去夯筑其未来生活的技能。

学习,最终将是他自己去面对的挑战。

所以,早一点逐步且谨慎地放手吧!

华明玥

双鱼座,学的是化学,搞的是文学,出版散文随笔集7部。家庭教育业余重量级选手,长期为各家知名家教期刊撰稿,发表家教类文章上百万字。独生女为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本科期间独立译著6本,现已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