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得身边不少研读《传习录》的人抱怨:“心学太难懂了,读了很多遍,还是似懂非懂。是不是自己资质太差了?心学适合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或者是阳明先生根本就是在忽悠人?” 其实,大可不必着急。不要说我们这些五百年后读《传习录》的人,就是编刻《传习录》、朝夕得阳明先生提点的大弟子钱德洪也曾这样感慨:“德洪自辛巳冬始见先生于姚,再见于越,于先生教若恍恍可即,然未得入头处。”(《刻文录叙说》) 钱德洪说出了与我们同样的烦恼--“若恍恍可即”,实际上是“未得入头处”,也就是似懂非懂。好比是一个门外徘徊的人,偶尔通过门里出来的人对门内景象一番描述,实际自己并未亲见。 那么,该怎样入门?饱览一番门内的壮丽景观呢?钱德洪给出了自己的经验,他随后说:“同门先辈有指以静坐者。遂觅光相僧房,闭门凝神净虑。倏见此心真体。”(《刻文录叙说》) 对了,就是静坐。其实阳明龙场悟道之时,也是“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年谱》) 后来,阳明把自己悟道入门之功传给了诸弟子,他在《与辰中诸生》中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明道云:‘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诸友宜于此处着力,方有进步,异时始有得力处也。” 在《传习录》中,他这样说:“初学时如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姑且教之静坐,息思虑。” 按照《年谱》所记,阳明正式提出静坐入门方法是在他39岁时,也就是龙场悟道后一年。“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年谱》) 随后到50岁时,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正式卓然成一家。即“江右以来,始单提‘致良知’三字,直指本体,令学者言下有悟。”(钱德洪《刻文录叙说》)此后,在与弟子一对一教导中,阳明主要在言语之中“直指本体”。 这是不是意味着静坐之功就可以不用了? 《年谱》回答了这个问题: “先生发舟广信,沿途诸生徐樾,张士贤等请见,先生俱谢以兵事未暇,许回途相见。徐樾自贵溪追至余干,先生令登舟。樾方自白鹿洞打坐,有禅定意。先生目而得之,令举似。曰:“不是。”已而稍变前语。又曰:“不是。”已而更端。先生曰:“近之矣。此体岂有方所,譬之此烛,光无不在,不可以烛上为光。”因指舟中曰:“此亦是光,此亦是光。”直指出舟外水面曰:“此亦是光。”樾领谢而别。” 阳明“目而得之”徐樾有“禅定意”,就令其“举似”,这显然是一种鼓励,并且很有耐心地听:“你在静中得到什么了?”最后才说“近之矣。”可见其晚年对静坐之功还是非常肯定的。因为,毕竟当年自己就是以此途径悟道成功的啊! 说到这,您是不是想尝试静坐了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