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渣与学霸之间的距离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思维力

 漫步之心情 2019-03-28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铿锵有力的话是400多年前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意思是人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越深刻,改造世界的能力就越强,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

但那个时代的经济水平落后,知识获取困难且传播不便,书籍不容易获得,大多数知识以私有的形式保存于少数人的手中。当时的知识是高贵的、稀有的、严肃的。

300多年后,当书籍走入寻找百姓家,知识的普及使得大家对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变化。据说爱因斯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有一次被问到音速是多少?爱因斯坦说:'这些可以在书上查到的东西,我没有记在脑子里。'

如果说爱因斯坦这句话在当时还略显轻狂的话,那放在今天来看,就一点儿也不为过了。在互联网时代,大到浩渺的宇宙天体,小到如何做菜洗衣,几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网上查不到的。

现有的知识唾手可得,那未来呢?人工智能正迅速崛起,它具备了超强学习能力和超大存储容量,它正在侵蚀以前只有人类才能胜任的领域。当我们在讨论着流水线装配工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时候,IBM的人工智能医生沃森已经在很多国家的医院服役了,LawGeex的人工智能律师已经可以读懂人类的文书。连医生和律师都如此,还有什么能让我们觉得固若金汤,今天有用,未来也一定会有用呢?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孩子要学习什么才不会在巨变的时代中落伍呢?

这些问题在杨瑜君、万玲著的《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力》一书中有着详尽的叙述和分析。杨瑜君,计算机科学硕士,儿童教育达人,一位在家庭教育领域致力于将美国思维模型与东方传统文化融合的华人妈妈。万玲,Thinking Maps培训老师,曾任世界500强美企项目经理。

作者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解决未来无尽难题的黄金钥匙并不是只是储备,而是思考能力。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孩子从零开始思考多角度激发思维活力,更加'会学',所以面对新知识、新事物时也就更容易'学会'。

思考成为更重要的力量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一味学习知识而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倦怠而无所得,学和思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美国顶级畅销书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在他的新书《知识大迁移》里谈到一个古希腊的例子。说古希腊元老院里,有一种职业叫作'助记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在元老进行辩论时向他们提供所需的事实。比如城里有多少人口,上个月的天气怎么样,诸如此类。这个职业用古希腊语言直译过来,就叫'好记性',这些人就相当于古代的百度、谷歌,专门负责给答案。'好记性'负责提供知识,元老们负责思考,缺一不可,两者结合才能迸发出真正的力量。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说:'真正的创造力是在丰富的知识基础上的灵活思维,肚子里没货,创意也只是胡思乱想。创造力是知识峰顶的一抹白雪,晶亮靠白雪,高度靠山峰。'而在今天这个知识丰盈且获取异常便利的时代,'好记性'有高科技代劳,无处不在,对人类个体来说,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

所以即使在人工智能时代,宽阔的知识基础和灵活的思维能力仍然是孩子必备的素质。不过,我们需要用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知识,去衡量我们该积累哪些层面的知识,因此思考就成了更重要的力量。

思考,让学习更高效

每天上同样的课,做同样的作业,为什么考试成绩有高下之分,知识掌握的程度有强弱差别呢?你有没有发现,那些在学校学习好,走出校门也能有很好发展的同学,都是特别善于思考的呢?

每个人拿到知识后做什么事,产生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就像同样的食材,不同的厨师能做出不同品质的菜肴一样,能否对知识做更优质的加工,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接收到的知识,不经过整理和思考,只简单地存储,这些知识就是零散而混乱的。而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分析联想后,与脑中旧知识产生关联和类比,就会加深记忆和理解。如此,在运用时'调用'也是得心应手的。这就和我们整理房间是一个道理,在混乱的的房间里找东西也是混乱的。

思考,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更从容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是缺乏知识,而是知识太多。威廉·庞德斯通打了个很形象的比方:过去水很少,而自己这个桶蛮大,往空桶里装水,当然是装得越多越好。可现在的水多得像大海,即使你装了满满一桶也不起什么作用,所以你必须得学会游泳,能直接往水里跳就好了。

比起积累细节的知识点,我们更需要宽广、多维的知识脉络,需要快而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良好的思考能力能让孩子迅速判断出什么信息是有用的,什么是重点和关键,哪些需要牢记,哪些只需了解,要用的时候在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就像爱因斯坦觉得他并不需要记住音速是多少一样。

思考,让我们对人工智能还保有些胜算

在学习知识,以及根据固定知识进行工作这方面,人类是很难和人工智能相抗衡的。要避免成为'无价值的群体',必须得具备强大的思考能力。先有的知识更适用于解释过去和当下,而思考能力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对探索未知,发明创新,做那些从无到有,从0到1的事情,这是我们在面对强大的人工智能时还能保有的一点胜算。

不同时代对人才的定义,影响着我们对孩子的培养方向。古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们这一代需要大量的工程人才,所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我们孩子这一代,信息爆炸,人工智能蓬勃发展,学会思考,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思维导图--让孩子的思考'理得清,看得见'

1988年,美国教育学博士David Hyerle(大卫·海勒)在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基础上,发明了一种用来建构知识、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思考、提高学习能力的可视化工具--Thinking Maps,即思维导图。它以脑神经科学为基础,把人类在思考问题时的八种基本思维过程,用八个对应的图示来表达,通过可视化的方法来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跟他人沟通,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

思维导图的八个图示

圆圈图--发散思维,发散性地思考和某个话题相关的事物。

气泡图--描述思维,形容、描述某个事物的特性特点。

括号图--整分思维,对事物进行结构分解。

树形图--分类思维,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

双气泡图--比较思维,比较两个事物间的异同。

流程图--顺序思维,理清事物的发展顺序。

因果图--因果思维,理清事物发展的前因后果。

桥形图--类比思维,找寻不同事物之间的类似和共通之处。

学渣与学霸之间的距离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思维力

书中对八大思维导图逐一进行了详细讲解: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寻找更好的思考表达方法,引出表示特定思维类型的图示。并讲解了使用思维图示来表达这个实际问题的思考过程时,如何一步一步描画出思维导图。针对每一种思维导图都会说明图示的具体定义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适合选择这类图示。并用多个孩子们熟悉的或美国课堂上的实例,来展示图示的实际应用场景。在知识拓展中,有家长在指导孩子使用这类图示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具体的引导方法。最后还设置了几个挑战小任务以加深孩子的理解。真正是手把手教你用思维导图来思考。

思维导图让思维过程呈现出来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习者把思考的内容和过程呈现出来,记录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他最后的分析结果。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理清自己思考的脉络,还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以及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找到学生科提高的地方。当遇到新问题时,无论是在生活中发生的,还是在学习中遇见的,都可以选用其中一种或几种导图,把问题想清楚、说明白。

1967年,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成立'零点计划',志在把教育上一些近乎空白的领域填补上去,其中就包括了对思维方式的研究。研究表明,孩子只要掌握一系列可视化思考方法,就能培养出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思考能力。

思维是隐形的,其本身不易被感知和发现。因此传递和学习的难度就非常大,想象下舞蹈课上如果老师只用语言描述舞蹈动作,没有比划也没有示范,那么无论老师讲得有多详细,学生单靠脑补动作的细节是很难学会的。思维也一样,靠文字表达或语言传授,有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感,而如果能够将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地呈现出来,自然能更好地理解、记忆与运用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脑科学告诉我们,人类对视觉信息具有天生的敏感度。人类的大脑超过50%用来处理视觉信息,70%的感觉接收器都集中在眼睛里,每1/10秒就可以理解一个视觉信息,比消化和理解一段文字要快捷得多。

思维导图的意义

科学家门按照记忆持续的时间长短,将记忆分为三类:感觉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

其中短期记忆对孩子的学习能力尤其重要,它是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记忆系统,就像一个'思维的黑板'能让我们在上面暂存信息,然后我们就可以在这块黑板上做处理,将这些信息与其他信息联系或转换为新的信息。但这个记忆区的容量是有限制的,一旦里面的信息过多,变得拥挤,就会让思考变得非常困难,而且容易出错。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消失,也就是忘掉。所以,我们必须想办法将其变成长期记忆。

孩子长期使用思维导图并且非常熟悉之后,每次遇到新知识,也会很自然地使用这些工具来做整理和思考,在这个整理和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就是将短期记忆里的东西搬到长期记忆中去的过程。这可以让孩子更自信,也更愿意去接受和探索新的知识,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自主学习力。我们通常所说的学霸,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养成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思考更加虚无,也没有什么比思考更有力量。懂得提问,懂得思考,懂得质疑和论辩,懂得独立表达,懂得寻找解决方案,这些是我们希望孩子能够通过教育系统获得的能力,也是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以不变应万变的法宝。只有懂得独立思考,独立探索和表达,才有可能有独立创新的意愿和能力。

培养孩子优秀思维力的三部曲

'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波诺说:教育就是教人思维。

从本质上讲,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头脑对信息、内容进行发散联想、对比分析、因果推理、综合判断等,需要一系列加工处理的过程。在早些年的脑科学研究里,曾经简单地把人的大脑类比为计算机的CPU,接收一切数据信息,通过运算处理后输出。所以,思维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阶段,要想培养孩子优秀的思维力,也需要对这三个阶段反复进行练习。

输入--给孩子提出一个好问题

在输入阶段,家长要做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给孩子提出一个好问题。'问'是思维的起点。一个好的问题,既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又能引导孩子进入特定思维导图的使用场景,还具有一定的挑战难度。而难度的级别,是在家长的鼓励和引导下,孩子能够挑战和跨越的。思考解决这样的好问题,孩子会更加投入和专注,带来的成就感也就更大,随之孩子的思维水平也能获得提升。

处理--让孩子充分思考

培养孩子优秀思维力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处理--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也就是如何引导孩子使用思维导图,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

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培养孩子思考力的根基,家长除了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也可以给孩子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信息来源。当全面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后,孩子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思考力。

输出--让孩子自由表达

培养孩子优秀思维力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输出--展示自己的思考结果。输出分为两步,第一步就是把思考的结果可视化,即画思维导图;第二步,就是复盘思考过程,即读思维导图。这两个步骤同等重要。

培养孩子优秀思维能力的三部曲就是这样三个阶段:输入、处理、输出,一环套一环,从问题开始,思考得出结论,再引导出进一步的问题,循环往复。孩子使用思维导图做了大量训练后,他的思维过程将会逐步演化为思维模式,进而形成思维习惯。在遇到新问题时,孩子就能快速反应和调用八种思维导图里对应的思维模式来帮助思考、解答。

思维导图是一种语言,是把思维进行可视化的一种工具语言。它不是拿来学的,而是拿来用的。

读完《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力》一书,你会发现思维导图并不'高大上',它是很平民化的、三岁小孩都可以掌握的工具,千万不要被它的名字吓住了。想让思维导图发挥作用,最关键的是要养成习惯。这对父母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学习的好机会。和孩子一起练习,相互强化,养成使用思维导图的习惯对父母来说也会受益无穷。

打开《孩子受益一生的思维力》引导孩子学习思维导图,从孩子熟悉的生活场景、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在生活中反复练习、逐步发展,让孩子掌握思维导图的基本功以后,再应用到学科学习中。开启孩子的思考之旅,让孩子的学习力飞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