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办教师的女人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东营微文化”为东营市作协重点扶持文学公众号。平台宗旨: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关注微信公众号“东营微文化”,每天推送有温度的文字!

民办教师的女人

作者丨门光一  摄影丨李金峰

在一个阳光暖暖的冬日,她的家从农村搬到了城市里。从此,她真真的成了城市人。

说是搬家,其实家里的老物件一样也没有搬过来。那些用了多年的大衣橱、联邦椅、缝纫机、写字台、高低柜等等,有的早已过时,有的破旧不堪,夫妻俩一合计,能送人的送人,不能送人的扔掉了。城里的新家里,清一色新式家具。

搬家那天还是够热闹的。上午,兄弟姊妹们都来了,一些要好的朋友也来了,屋里屋外满满的都是人。人家都是来贺喜的,她和丈夫不敢怠慢,又是端茶倒水,又是陪人说话聊天,跑前跑后的张罗,忙得就像个陀螺。中午,在酒店订了酒席,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高谈阔论,共庆乔迁。她和丈夫满脸堆笑,频频敬酒,深表感谢。下午,大部分来宾酒足饭饱之后打道回府了,有几个朋友和亲戚意犹未尽,再次来到她的新家里。他们一边吵吵着“沏茶、沏茶”,一边嚷嚷着“找扑克、找扑克”。她和丈夫都喝得有点晕,但还是强打精神,一个烧水沏茶,一个去找扑克。新房里又热闹起来。几个客人一边大声吵吵着,一边开始学习“54”号文件,还不时地摸起茶杯,将杯子里的茶水一饮而尽,然后声音很响地把茶杯蹲在桌子上:倒水!这一通折腾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几个人仍然兴致不减。看看天色已晚,她和丈夫小心翼翼地提议:咱们先吃饭,吃完饭继续。大家一听,这才抬眼往窗外看去,见外面夜幕四合,华灯闪亮,知道时间不早,才纷纷起身告辞。

她喜欢这种热闹,喜欢在别人面前晒幸福,也喜欢别人把她的幸福再晒给别的人。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支撑,一天到晚尽管忙碌而劳累,她的精神始终亢奋着。丈夫已累得实在不行,在沙发上一歪就睡着了,一会儿就发出了震耳的鼾声,嘴角流出了哈喇子。

新房里一片狼藉。她顾不上休息,开始整理房间,拖地板、抹桌子、收拾茶具、拾掇床铺……一边拾掇着,一边仔细地看着。油亮亮的木质地板、宽大的真皮沙发、软软的席梦思大床、功能齐全的整体厨房……新房里满是现代化气息,时尚、气派又实用,和农村那个家相比,一下子穿越了几十年。

看着看着,眼泪悄悄地眯住了眼睛。她停下手中的活计,在丈夫身边坐下来,从茶几上扯过一张纸巾,轻轻地擦拭着眼睛。丈夫鼾声依旧,哈喇子已流到了脖颈上。看着丈夫酣睡的样子,她一脸的爱恋,用手轻轻抚摸着丈夫的脸颊:“你也真是不容易呢……”她嘴里喃喃着。

还记得那一年的盛夏,她徒步跋涉一百多里,愣是把丈夫从煤矿拽了回来。当时,丈夫已干了十几年民办教师,眼看着转正无期,前途渺茫,民办教师工资又低,单凭工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丈夫陷入了彷徨。恰在这时,一名村干部过多地干预学校事务,和丈夫发生了过节,乡里在处理这件事时,明显地偏袒村干部,给了丈夫个留用察看的处分。这下激怒了老实又执拗的丈夫:什么留用察看,俺直接不干了!一拍屁股回了家。丈夫刚回家时,她心里想:老实人就是一时下不来台,过两天气消了,就回去了。没成想,第二天丈夫人就不见了,一连三天也没回家。她跑到学校去问,人家说根本没回来。这下她慌了,又跑到公婆那边问,公婆说:人已经出远门了,说是要到一个煤矿上打工,你不知道吗?丈夫是故意瞒着她走的,她哪里知道啊?看来是铁了心不干了。这还了得!她立马起身,循着煤矿的方向找了过去。用了三天两夜的功夫,她终于找到了丈夫所在的煤矿。当两个人在矿井前相见时,都怔怔的看着对方,恍若隔世的感觉。白净儒雅的丈夫,变得胡子拉碴,满脸满身的煤灰,说话时,眼睛和嘴巴在黑乎乎的脸盘上动着,活像一个再世的包公。她也是个爱干净的人,就跑了这几天,头发散乱,满脸灰尘,身上脏兮兮的,活脱脱一个流浪街头的乞丐。丈夫走过来,伸出大手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她仰起头,用泪眼看着丈夫:在这挣多少钱俺都不稀罕,咱们回家。丈夫爱恋的看着她,慢慢地点点头。

丈夫回来后,不好意思再到学校——离开时说的话太满,没回旋余地了。她呢,就家庭妇女一个,原来没出门办过事,见了生人就脸红。还能靠谁呢?为了丈夫,为了这个家,豁出去了。她走学校,去乡里,忍受了白眼,陪够了笑脸,说尽了好话,总算打动了领导,允许丈夫又回了学校。

千万别小看了这件事,当时如果不回去,丈夫和这个家就会是另一种命运。因为谁也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一两年时间,上边的政策下来了,民办教师有了转正指标,光明的前途摆在了前面。不过可有一条,转正的必须是从某年月起,连续工作在民师岗位上,如中途无故离开超过一定时间,则不在转正范围。好险啊,幸亏丈夫离开了仅仅几天,转正不受影响。当年,还真有不少人和她丈夫的想法一样,嫌民办教师待遇低,另攀了高枝儿,有的到乡里当了临时干部,有的到乡镇企业当了工人,也有的外出打工去了。民师转正的消息一出来,那些人纷纷要求回到学校,但为时已晚,回不去了。那段时间,夫妻俩关起门来偷着乐,就好像是已经转正了一样。丈夫对她千恩万谢,直夸老婆英明,还又亲又抱的,让她又尴尬又喜欢。

结婚十多年来,他们夫妻关系一直很融洽。丈夫好几次问过同一个问题:当年你为啥就看上了我?每次她都是用食指点着丈夫的脑门说:看上你傻呗。这是句玩笑话。她看上的是丈夫的聪明、有文化、有前途。

她和丈夫是初中同学。丈夫是班里的高材生,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初中毕业顺理成章地考上了高中。在高中,丈夫的成绩仍然名列前茅,可惜高考时一个小小的失误,葬送了他大好前程。事后很多人建议他回校复读,他也想复读,但家里四面透风的土屋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经济状况,还有下面挨阶的四个弟弟妹妹们需要继续的学业,这一切的一切告诉他,复读的路已被堵死了。正巧,乡里要招聘民办教师,他立即报了名,并顺利通过了考试,他成了一名民办教师。

她学习成绩一般,却是班里最漂亮的女生。她没考上高中,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尽管是在农村,干的是农活,她的模样却越来越好看了,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天生丽质吧。女人长得好看就是最大的资本,这是千百年来的一条铁律。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了,前来牵线说媒的踏破了门槛,介绍的对象都是四围八庄的优秀青年,也包括已当了民办教师的他,还有几个是城里的工人,条件就更胜一筹。庄里庄乡都猜测着,她会选谁呢?答案却让人大跌眼镜,她选择了他——现在的丈夫。

对于她的选择,很多人不理解。夫贵妻荣,这道理她也知道。她的选择范围比一般的女孩大得多,甚至有机会找上城里的工人。那时候,社会上流行个顺口溜,是说给漂亮女孩听的:找个干部有权,找个工人有钱,找个教师丢脸。在这个顺口溜里,“教师”地位是最差的,漂亮女孩在找对象时都避而远之。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教师”指的是公办教师,民办教师还不在这里的“教师” 之列呢!然而,她义无反顾,认准了干民师的他不会辜负自己。

酣睡中的丈夫翻了个身,头和双臂正好趴在了她的大腿上,嘴里流出的哈喇子全抹到了她裤子上。看着丈夫酣睡的样子,她无奈地摇了摇头,没有挪动自己的身体,也没有把丈夫的头搬开。她不忍心惊了丈夫的梦。

和丈夫结婚后,面对着不少的困难和挑战。那时候,刚刚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里的田地都分到了各家各户,由各家各户自己耕种。丈夫在学校教书,地里的活几乎全部落在了她身上。她人虽长得漂亮,干活却算不上好手,更何况,有很多农活一个人根本干不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年四季,她不停地忙碌着,咬着牙坚持着。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细嫩的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地里的收成仍然不好。丈夫看不下去了,和她商量:民师咱不干了,我回家来,你也少受些罪。她生气地瞪着丈夫:吃苦受累我认了,再说不干民师的话,和你离婚!丈夫只好改变主意,三天两头抽空回家和她帮忙。她又不高兴了:你这样三心二意的能当好老师?不出几个月,甭说你不想当了,人家还不要你了呢。丈夫一脸的不服气:巴不得呢,不要正好。这下她真的怒了:你给我记住,我文化不高,但我懂一个理儿,啥社会都得靠有文化的人,这个民师你老老实实干着,还要干好,到终了不会吃亏!语气坚决,不容置疑,丈夫无可奈何。

第一次好消息传来没过几年,更好的消息又一次传来。省里出了政策,要在世纪末一次性解决民师问题,够条件的全部转正,够退休条件的安排退休,转正、退休条件都不够的,一次性辞退。这真是天大的喜讯,民师们奔走相告,相互祝贺着。她和丈夫的情绪也处于亢奋之中,等待着幸福时刻的降临。

政策在一级级往下落实。当走到市、县之间时,传出了杂音。据小道消息,大政策没有变,只是在一些细节上,市、县两级又加了些内容,比如,计划生育超生人员,包括非计划生育二胎人员,在这次转正范围之外。就这一条,把她丈夫的转正梦给击碎了——他们生了两个孩子,第二个就是计划外生育。要命的是,小道消息很快就被证实是真的。那天,乡里召开全乡教师大会,宣布了上级政策。会后,凡是在转正范围的人员,都领到了转正审批表。她丈夫没有领到那张表。

真是晴天霹雳。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机会,却又擦肩而过。这可是最后的机会啊!她和丈夫都懵在了那儿。

几天后,同乡的几个民师来到她家里,他们的情况和她丈夫相同。他们说,按照县里的说法,我们这些人不仅不能转正,也不能办退休,只能是一次性辞退,这不是彻底砸了我们的饭碗吗?我们没路可走了,只有上访,让上级知道我们的苦楚,知道我们的贡献,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丈夫犹豫着。一向不愿多说话的她突然说话了:去上访吧,和领导们说清楚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就这样被辞退也太窝囊了。

在她的支持下,丈夫和同事们踏上了艰辛的上访路。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跑县城、去市里、奔省城,甚至还去了北京,风餐露宿,栉风沐雨,受尽了委屈,吃尽了苦头,住的是最差的店,坐的是最便宜的车,吃的是最差的饭。他们也曾被收拢在一起,接受过批评教育,受到过训诫和警告,但他们无所畏惧,仍然一意孤行,继续走在上访的路上。甚至有那么一两次,丈夫实在脱不开身,她跟着上访的队伍出发了,路上就和那些大老爷们吃住在一起。她显得无所畏惧。

奋争换来了好的结局。省里责成市、县两级对各自的细则进行了规范,要求与省里保持一致,不允许节外生枝。在秋冬之交的时节,丈夫终于领到了民师转正申请表。当农历小年的鞭炮声响起的时候,传来了丈夫转正的好消息。那个年过得真叫热闹。同一批转正的几家轮流坐庄请客,今天在李家,明天到王家,后天去刘家,初一到十五,几乎就没在家吃过饭。几家人聚在一起,诉说着多年的心酸,回忆着转正的不易,感谢着党的好政策。说着、笑着、吼着,恍惚间好像回到了年轻时代,浑身的轻松,满身的朝气,大家的脸上都是明媚的阳光。

丈夫转正后,家里的生活真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国家特别重视教育工作,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高,工资待遇翻着个地涨。小日子日渐殷实起来。她们建起了新房子,又为丈夫买了电动汽车。地里的活她也不想干了,就在丈夫的学校找了份临时工作,干脆把自家的地承包了出去。夫妻俩上班同去,下班同归,俨然是一对恩爱的双职工。生活条件的改善,劳动强度的降低,空闲时间的增多,唤起了她追求美的天性。她参加了村里的秧歌队、吕剧团,还让孩子为她开通了微信,在那里唱歌、聊天,还报了镇上的国画培训班。渐渐地,五十多岁的她日渐丰盈起来,亲戚邻居见了她,都很吃惊:这几年你怎么倒着长了?(逆生长)

两个孩子也很有出息。老大是个女孩,已结婚成家,小夫妻俩都在市里的机关工作。老二是个男孩,就是非计划生育的那个,也已考上了大学。老大结婚后,动员爸妈到市里住,当时老两口连想都没想,就一口拒绝了。为啥?一是丈夫还在上班,不到退休年龄;二是到城市里住,这辈子还没敢想过呢!

然而,没敢想过的事就发生了。

“不是在做梦吧?”她自言自语地说着,用手捏住了丈夫的鼻子。丈夫憋得喘不过气来,一个翻身,醒了。丈夫疑惑地看着她。她温情地看着丈夫,嘴里说道:“老公是真的,看来不是梦。”

作者简介:门光一,山东广饶人,微名山水,教育工作者,礼仪文化传播者,文学爱好者,幻想与天下同道寄情山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