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尚书》的“再造者”——伏生

 李叔狠生气 2019-03-28

序     言

何通是明代一位非常传奇的人物,他出身卑微(首辅王锡爵的家仆),却通晓篆刻与历史人物。在劳作之余,撷取秦代李斯、王翦至元代赵孟頫、虞集等历史人物九百余位,刻为姓名印,于天启三年(1623)辑成《印史》,在印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作品平和从容,不激不厉,神定气闲,风姿绰约,并于每方印蜕下均附小传。文字简要概括,犹如边款题跋,使读者在欣赏印章之时对这些历史风云人物的生平际遇产生共鸣。《印史》中有“印”有“史”,被朱简誉为“秦汉而后第一部小史”,也首开名人传记式印谱之先例。

金石印坊微信公众号从本期开始,将设立《何通铁笔谱印史》小栏目 ,每期将择取一枚何通所刻的古代历史人物姓名印,并附上小传,以飨印友。众所周知,姓名印的创作难度要比闲文印高很多,能把姓名印刻好的人,闲文印不可能刻不好,我们开辟这个栏目就是为了给印友们创作姓名印提供更多的借鉴素材。

11

△伏生

伏生(伏胜,字子贱),汉人,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卒于汉文帝三年(前161年),享年100岁。汉国济南(今山东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苏家村)人,曾为秦博士。秦时焚书,于壁中藏《尚书》,汉初,仅存二十九篇,以教齐鲁之间。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以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乃使晁错往受之。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世传的今文《尚书》皆出于他。

△ 伏生(何通刻)

译文

伏生名为伏胜,济南人,曾为秦朝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将《尚书》藏在了墙壁的夹层内,后来,汉朝兴起,(汉文帝)求能治《尚书》的人,天下没有一人,最后还是请求伏生所得到了所存《尚书》中的29篇。

尚书的“再造者”——伏生

伏胜曾做过秦朝的博士。秦赢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始皇颁布禁书令,伏胜冒死将一部《尚书》偷藏于夹壁墙内。此后,在秦末汉初的兵荒马乱岁月里,他一直离乡背井,流落他乡。秦亡汉兴,时世安定后,伏胜回到家中,从墙中取出了《尚书》,由于水湿虫蛀,百篇《尚书》只剩下了29篇。他把仅存的《尚书》一一抄录整理,并广招弟子,进行传授。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拜他为师,“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史记·儒林列传》)。

汉惠帝时恢复了儒家经书的合法地位。汉文帝时,刘恒想找能治《尚书》的学者,结果朝内外竟无人能传此书。后来听说伏胜能传讲《尚书》,便准备召他进朝传授。但这时伏胜已90多岁,行走十分困难。文帝只好下诏让主管宗庙礼仪、文化教育的太常常故晃错亲自到济南伏胜家中学习《尚书》。伏胜传授《尚书》,一直是口授。这时因年事已高,言语喃喃,晃错很难听明白,伏胜便让女儿羲娥在一旁代为解说。羲娥讲的是方言—齐语,而晃错是河南颖川人,故仍是十有二三听不懂。经过数月的努力,晃错终于将《尚书》学完并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之后世的今文《尚书》,即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写定的《书经》。此后,伏胜的弟子又根据伏胜对《尚书》的解释,编成《尚书大传》。然《四库提要》称“此书与经义在离合之间,属于外传文体”。

伏生传《尚书》于济南张生和千乘(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人欧阳生,欧阳生传千乘人兄宽。兄宽通《尚书》之后,“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史记·儒林列传》)后得武帝赏识,官至御史大夫,张生亦为博士。其后,鲁(今曲阜市)人周霸、孔安国,洛阳(今属河南)贾嘉,均以研治《尚书》而著闻当时。今文《尚书》传人欧阳生,名伯和,创今文《尚书》“欧阳学”,世代相传,至其孙欧阳高(字子阳),被立为博士。此后,又有“大夏侯学”和“小夏侯学”相承。“大夏侯学”的创始者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今属山东)人,官长信少府、太子太傅。曾从欧阳生问学,宣帝时立为博士。“小夏侯学”的创始者夏侯建,字长卿,东平人,师事夏侯胜和欧阳高,宣帝时立为博士。大小夏侯著作已佚,清人陈乔极辑有《尚书欧阳夏侯遗说考》。收入《皇清经解续编》。

孔安国(约公元前156—前74年),曲阜(今属山东)人,孔子裔孙。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他是古文《尚书》的创始者、西汉著名经学家。《史记·儒林列传》载:“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谈之,因以起家。”孔氏所得古文《尚书》来自何处,《史记》未说。至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刘欲说,这部古文《尚书》得之于孔壁,“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移书让太常博士》)此后,班固《汉书·艺文志》和王充的《论衡》都承袭这一说法。然而,自清初闰若球《尚书古文疏证》辨析“壁中古文”的真实性以来,多数学者对是否存在孔壁古文《尚书》均持怀疑态度。但是,不论如何,孔安国曾传古文《尚书》,却是事实。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早年曾从孔氏受业,今本《史记》中所载《尚书》中的《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诸篇,多为古文说(见《汉书·儒林传》)。

孔安国的古文《尚书》,与伏生的今文《尚书》都曾在汉代流传。而古文《尚书》,在汉代以后便失传了.今文在汉代属学官,而古文至新莽时期,由刘散力争才立于学官,但不久到汉光武帝又被废除。因此,古文经学在汉代始终处于受压抑的地位。而古文经学由于注重名物训话,较之今文的“微言大义”要可靠得多,它对包括《尚书》在内的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流传,曾经起到很好的作用。至于晋代梅颐向朝廷所献孔氏古文《尚书》及《尚书孔氏传》,经后代学者考证是伪书。然自唐代始,这部伪古文《尚书》却被官方颁布发行,影响十分深远,以至今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的《尚书》,也是今文《尚书》与这部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尚书》作为我国重要文化典籍,曾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伏生的今文《尚书》和孔安国的古文《尚书》,对于保存和流传这部文化典籍,都曾作出重要贡献,从而在中国经学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上,都应享有一定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