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解放路教育集团副校长 潘文新 关于好课的标准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对好课的定义有分歧是必然的,但决不至于“美丑不分”或“以丑为美,以美为丑”。所以,结合个人的浅见,总结出“好课”要处理好下列一些关系。 预设性和生成性统一。课,尤其是公开课,事先精心准备、细密组织、反复操练而至熟能生巧是必然的,但要牢记你不是带着一连串的“圈套”去让学生钻。课堂上是“诱导”学生而不是“诱骗”,更不是“强迫”学生进入预设好的游戏程序。强买强卖式的教学,是被动而不主动、更不互动的游戏,玩起来必然索然无味。真正的好课,要有“一万”的准备却只有“万一”的实施,要根据现场、学生及自身情况来确定课堂的走向。这样的课事先虽有极充分的准备,但却不能预知最终的结果。这不仅是教学机制的问题,还是一个思想理念问题;是尊重学生、尊重课堂的问题,还是主导与主体真正融洽的问题。预设是基础,生成是发展,要预设得充分,生成得自然和精彩,这样课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有悬念,有效果。 多媒体和教师和谐统一。现在,上课所使用的课件,画面越来越美,设计越来越精。但我这里要强调的是,课件的作用是锦上添花,是为上课的老师、学生服务,旨在增加课文直观、生动的形象和拓展容量等等。这些是黑板和粉笔难以体现的“先进生产力”。但课件如果不能恰当的应用,也会带来课堂的“异化”——挤占课堂空间,争夺学生视线,剥夺教师地位。课堂成了“人机对话”,老师降级为电脑操作员。其实,在电脑与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之所以还需要教师,就是因为教师是“人”,能用人的眼光、神态、情感、心灵与学生沟通。机器只是辅导,“谁服务谁,谁是谁的主人”的问题一定要摆正。当一节课中主要是机器与学生交流而不是老师与学生交流时,当一节课中老师不是为学生服务而是为机器服务时,这节课已失败了。所以课件要精彩,但使用要得当,千万别“人为形役”、“人为机役”。 学生的精彩支撑课堂的精彩。老师讲得精彩不精彩,应该通过学生的兴奋、活跃、积极参与探究等形式来体现。如果老师高、精、尖的展示游离于课堂,会变成对学生的压抑,那么,这样的所谓精彩就要大打折扣。因为一节成功的课,其落脚点不是教师教得好不好,而是学生学得好不好。课堂是学生的舞台,教师要“放学生一马”,让他“出人头地”,这是北宋诗人欧阳修对苏东坡说的。把聚光灯留给学生,把舞台留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不是“自弹自唱”,不是“炫耀技术”。这个思想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易,很大程度上也是思想理念问题。对之,老师应抑制自己过度表现的欲望,去做一个合作者、引领者,做幕后的导演、场上的配角。当老师做好这些,学生都愿意合作时,老师便能够激发出学生的精彩。 面对学生自然就面对听课者。教师对教材要经历一个由认知、进入、统摄、研究的过程,因此要“能进能出”,“深入浅出”,经过把书读“薄”到把书读“厚”的反复循环,进而在脑海里拓展出一个充裕的空间,这样才能自如地应对一切,才会游刃有余。在一个资讯发达的时代,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问题是,对所讲的内容如何取舍和突破,如何推陈出新、点铁成金,这就取决于课堂教学所达到的高度。只有达到智慧的高度才能使人心悦诚服、叹为观止,才能感动自己,激发学生,震撼听课者。 混乱中获取,清醒中存疑。老师上课一般都崇尚“结构清晰”、”层次分明”,讲究转承起合。这样的课便于驾驭和控制,但在课堂上这种意识太强,就会变为一种意志,凌驾于学生之上,使得课堂层次硬化为结构,使启发变为诱导,甚至诱骗。如果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发生过程缺少足够的耐心和等待,学生的精神便缺少合成、反应,难以实现思维疆域的拓展和思维高度的提升。在知识问题上,“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说明,学生已有的知识已经形成了稳定结构,同时思维也形成了相对的均衡。因此,问题的切入要落实于最新发展区,并且从一个问题开始“引爆”,打破已有的均衡,使之困感、使之迷惘、使之失衡。然后,通过学习、讨论,建构起新高度上的新均衡,同时埋下打破下一次均衡的因子。 这是一种课堂由“乱”向“治”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从中,我们首先要敢于让学生思维“乱”、“迷感”,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愤悱”状态,这样才能找到新生知识与旧有知识结构上的链接点。其次,只有真正打破了学生知识、思维的均衡,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注意、兴趣。为什么课堂上学生参与度、兴奋度不高?除了反思教师的教学技巧、亲和力等问题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其所提的问题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是老师的问题,还是学生的问题?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再次,课堂自然要“授业解惑”,使得学生经历“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的过程,这样一种解构和建构的循环,不是以解决所有问题为能事和宗旨的。实际情况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的学生,在探究合作过程中解决了问题,同时带着更多的问题和疑问,尤其是带着进一步探究的兴趣走出课堂,做到了这一点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