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中科院实证研究:冥想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文章重新唤起了我的思考,前段时间公司想找创新相关的培训课程,希望能激活大家的创造力,我内心隐隐感觉,为什么不尝试下冥想呢? 其实几年前就有这样的想法,但毕竟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说,谈冥想好像有点让人难以接受,毕竟你将腿一盘,坐在那不动就能培养创新思维,谁信?唯一引起的就是别异样的眼光,没准还给你扣上一顶封建迷信的高帽。 但从我个人的切身体验,确实有其依据。我们看看大家熟悉的名人乔布斯、彼得圣吉等,他们都有长期冥想习惯。记得有报道描写过,乔布斯在做一些重要决策前会先冥想,然后再凭直觉来选合适的方案。他为什么有那样的能力,我相信肯定不仅仅来自逻辑推理,因为逻辑推理没有办法从按键手机导出触屏手机,这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更何况,现在的手机哪还是以前概念中的那个打电话的玩意,其实老早已经变成了我们掌上的一台电脑。乔布斯能让苹果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他年轻时候去印度修行养成的冥想习惯不无关系。 冥想中的乔布斯-图片来自互联网 现在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大数据也被用来解决很多相关关系问题,但这些都还是基于逻辑运算及推理。相信目前人工智能唯一无法替代的就是人的直觉,或者说灵性的这一块。试想如果福特通过大数据来研究人类对交通工具的需求,大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估计跟当时的人类差不多:一匹更快的马。它不可能会想到一台车,因为车这个概念还没产生。而这种无中生有的能力,相信只有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会拥有。 现在,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公司已经开始这方面的尝试,根据《中科院实证研究:冥想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一文的报道:Google公司为员工开设了正念冥想培训课程Search Inside Yourself (探索内心的自己,简称SIY),并进行每月一次的静默“觉知午餐”活动。除此之外,Google甚至还斥资在公司内修筑了一座正念冥想行走迷宫,方便员工进行行走冥想。想想Google公司为什么能有那样的创造力,虽然不可能都是冥想的原因,但或多或少,他们这种敢于尝试的心态,也体现了其思维的开放性。 现在西方世界已有越来越多人加入冥想的行列,这个在东方兴起的运动,没想到在西方反而更加普及,越来越多人意识到了冥想对身心的重要性。常言道,物质与精神这两条腿要平衡,西方在物质文明方面狂奔了那么多年,灵魂已经远远被抛在了后面,现在物质文明已经高度发达,难怪又开始回头找寻精神的归宿。而咱们东方人呢,是不是因为物质匮乏得太久,导致整个中心都放到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上,对精神文明越来越忽略,无怪乎现在国内心灵成长市场出现了一种怪现象,很多东方人用高昂的价格去上一些西方人过来给大家开设的心灵成长课程,而宣讲的内容根源确是东方文化。人世间的事情总是那么有趣,经常在你不断努力的过程中,在你不断收获的过程中,却不经意丢失了你最珍贵的东西。最终又再用你所获得的东西重新去换取,如此循环往复,为什么就没有一个以终为始的洞见让我们一开始就可以平衡发展?这是否是教育人士需要思考的问题?有时挺佩服尼泊尔政府可以坚持他们的信仰,让物质文明的影响来得缓慢些。 冥想到底能做什么? 铺垫了那么久,最终还是得讲讲,为什么冥想能带给我们创新及智慧?首先,我得先划定一下本文中冥想的范围,本文中的冥想是一个比较范的概念,包括瑜伽系统里的冥想、中国的气功、道家的真气运行及佛家的禅修等。其实不管你用什么名词,本文的冥想指的是你采用一种安定的姿势,通过呼吸的调整等,让自己进入一种变换意识状态。 其实人在这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意识状态,比如清新时的状态、睡眠中发梦的状态、进入催眠的状态、静修时入定的状态乃至疯狂时失魂落魄的状态等,而冥想状态是一种特殊的变换意识状态,它让你在一种清醒、专注的状态下,接触一个更高的智慧。 冥想为什么能产生创新及智慧,我这还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当人进入真正的冥想状态时,我们可以与一个更高层的大我连接,你可以称之为超意识、右脑中的智慧脑、或者宇宙意识等,当然还有很多修行系统中的叫法。提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相信有一个更大的智慧存在,而我们要接触这个智慧,冥想是其中的一种捷径。为什么有些人突然会有灵感,为什么有些人在工作的时候会出现FLOW的状态,其实某种角度说就是不自觉地接通了这种宇宙智慧,而这样的智慧远超我们个人思维的局限性,因此从中我们也可以获得更大的灵感,创新思维也就自然随之产生。这可不是忽悠,因为我自己曾经体验过马斯洛提到的那种高峰体验,某种程度来说也是进入到了类似的状态,我切切实实感悟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所以没有尝试的人,先不要盲目否定,我们可以带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去尝试,最怕的就是习惯性防卫,你都还没试过,就像专家一样去批判,那样何来的创新思维呢? 宇宙智慧 当然,如果长期坚持冥想,不单只对培养创新思维及智慧有帮助,对转化情绪、调整健康状态等也有好处,它还可以培养安详和平静的特质、强化同理心、培养专注力、觉察力、洞察力等,对一部分的心理问题也有辅助治疗的效果。 那么,知道了这些,你有考虑开始尝试么? 本文根据个人的经验及理解描写,为了方便一般人阅读,用的都是个人语言,没有专门去查证相关用语,因为称呼都是“相”而已,最终指向的那个东西才是重点,如有不到之处,还望谅解与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