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

 专家视点 2019-03-31

作者:梁冬庆

一转眼,父亲离开我整整30年了。不堪回首的1987年农历5月,当时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在遂川中学念高一,清楚地记得是游和平书记(当时他任校团委书记,他在学校办公室接的电话)到教室里找到我,用心良苦地强装笑脸,故作平静地通知我,你家里有点事需要你回去一趟 ,没有什么大事,路上当心点!尽管如此,我心里还是有很强的预感,家里准出大事啦!好兄弟郭顺骑着自行车飞快的把我送到了车站。现在很难形容当时的心情,更记不清我是怎样急急忙忙回到家里的。只记得回去之后,院子里已经支起了一个棚子,父亲身上盖了床单 ,静静地躺在那里。(父亲死于车祸,在我们那里,亡人是不允许抬进屋里的。)屋里是撕心裂肺的哭声一片,哎,不忍回忆那一幕幕的痛,令人断肠……

   (配图来自网络)

父亲的一生是苦命却又不向命运屈服的一生。1928年农历二月十九,父亲出生于汤湖乡高塘月坑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到底有多穷,我没有任何的感性认识,只听说爷爷奶奶靠帮地主富人家打短工维持生计,就连爷爷穿的衣服也是好心的地主家施舍的。童年的父亲在忠坪梁氏祠堂里念过三年私塾 ,早上上学前需先到地里干一两个小时的农活,午饭就到田间地头摘一些野果子充饥。放学后爷爷奶奶早已安排了紧凑的劳动任务。父亲排行老大,理所当然的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成人后的父亲更是饱受劳苦,既经历了黑暗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也经历了新中国那个年代大大小小的所有运动;既尝尽了成家前做牛做马的生活,也饱尝了了自己成家后养四儿育两女、先后买房做房的艰辛。可以说,他承受了这一辈人所有的孤苦饥寒、摸爬滚打、万般无奈和四处奔波。

   (配图来自网络)

父亲是一个感情质朴、心地善良的人。成家以后 ,因为家里人多房少,爷爷奶奶要父亲自立门户。通俗的说,就是把父亲母亲“赶”出家门。出于无奈,父亲找了一所别人遗弃多年的老屋,说是房子,不如说是一个山棚,到处漏雨。简单地修缮一下 ,父亲带着母亲就搬进去了,母亲为此不知掉过多少眼泪。后来母亲怀了大哥, 那房子实在是没法安身,父亲又到白土的樟树陇找到了另外一所老房。(听说是借钱和赊帐买下来的)面对这些,母亲有不少的怨言,但是父亲却认为自己是老大,理所当然。住的离爷爷奶奶远了,但父亲隔三差五的就往爷爷奶奶家跑 ,用他的话说是“回娘家”。人民公社和“文革”时期,父亲是大干部没有当过、小干部却没有脱离过,在当地可谓是手中握有“实权”的人物。隔壁住着一户“地主婆”,女儿出嫁,儿子服药自杀了,孤家寡人的,经常还要经受各种“阶级斗争”,够可怜的。因为与父亲同辈,我们兄妹都亲切的叫她“阿娘”。父亲不仅尽己所能利用自己的“权力”保护她,还为她招来一户不同组的人家跟她一起吃住,以便照顾她。旁人都觉得父亲傻,你不去招人过来,她的家产不就是你的了吗?现在想来,父亲恐怕不是傻吧!

(父亲55岁时与母亲合影)

父亲是一个心里有诗和远方的人。父亲念书不多,但在那个年代 ,能够念上三年的私塾 , 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记忆中的父亲喜欢从舅舅那里借来一些书籍,(我的舅舅能诗会写,是汤湖小有名气的老先生。)抄抄写写 ,主要是红白好事的对联,还有农用书籍什么的。父亲靠自己的不懈努力和长期实践,练就了一手在村子里还算可以的字。每逢过年的时候,父亲就戴上那副老花镜,自己动手写几副对联。还有家族上的一些红白好事,乡邻们都会叫他去“坐礼房”,动动笔杆子。那个时候的我,喜欢安静的站在他身边,戴着老花镜、还有脖子上那条姐夫从上海给他带来的围巾,帅呆了,心里对他是满满的崇拜! 父亲经常对我们几兄弟说,作为一个男人,最基本的要能写会算。大哥后来在生产队里任会计,算盘拨的“啦啦响”,还会拉一点二胡 ,应该说父亲对他的影响不小。至于我后来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则完全是父亲“读书改变命运”的理念使然。感恩父亲……

印象中的父亲很忙,生产队里、大队和公社开会,甚至到县里开“三级干部会议”,还会“随团”去桂东等地学习参观。回来后还不忘在母亲和我们面前吹嘘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当时的我心里奇痒难耐。父亲就会借此机会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 将来才能有机会走出大山看外面的世界。

   (图片来自网络)

父亲是一个豁达乐观,心中有爱的人。母亲聪明能干,在当地是有名的女强人。小时候在外公家过着小公主的生活,嫁后跟着父亲吃了不少的苦。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母亲对此颇有微词。这个时候的父亲像呵护自己的小妹妹一样,看似调侃却又真诚地说:“此生我最要感谢你和毛主席,没有毛主席,我恐怕连老婆都娶不了;没有你,我就没有这个家,没有那几个叫花子。”(叫花子是指我们几兄妹)听了这番话,母亲的所有怨言都九霄云外了。我的父母是恩爱夫妻,母亲的倔强个性、烦恼压力,都被父亲一揽子收进了自己的宽容和豁达之中。(印象最深的是每当汤湖逢圩的日子,他们总是同去同回。)

父亲不仅爱家,对身边的亲友也是热忱帮助。晚年的外婆因为白内障眼睛失明 ,生活诸多不便。父亲像对待自己的亲娘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她,有时还把外婆背到自己家里侍候。外婆去世以后,那时母亲因为生了我还在坐月子,其他人又害怕不敢近身,是父亲等人帮外婆里里外外穿好衣服放进灵柩的。 有一年大舅患了重病,当地无法医治,又没有车,父亲硬是和其他几个人用担架把舅舅抬到了县城医院。

(配图来自网络)

对父亲的回忆情长纸短,我的父亲只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农民,他经历了那个年代所有的苦难和激情。没有给子孙留下有价值的家产,却给了我们受益终生的财富:忠厚传家、自食其力、安贫乐道、孝老爱亲、豁达宽容……这些品格是我们的传家宝,将永远温暖的陪伴着我们。
父亲节来临之际,写下这些,犹如父亲对自己的再一次教育和激励,浑身充满了力量!父亲,我们永远怀念您。
谨以此文,致养我爱我的父亲;
致普天下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

于 2017年父亲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