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心中的“毒液”,正是我们修真的力量

 卡夫卡的寒鸦 2019-04-03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阴阳与善恶的共生体。(资料图)


这只是一部幻想类的影片,若从道学角度观察,会发现影片讲述的内容正是人们修真的方法。


道教以阴阳作为世间万物的根基,万物有阴有阳、有内有外、有善也有恶,但阴阳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且泾渭分明的。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阴阳与善恶的共生体。


如果把这部电影中人类的角色作为阳来看,那寄生其内的毒液便是阴的代表,若把人类与毒液相互剥离,即是对阴阳一体共生的分裂,那么二者谁也不可能完成最后的大举。


毒液与人类的角色本是善恶一体,二者相互影响并相互成就的过程,象征的正是宗教修行之去恶存善的本质。


   
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具有内在的“恶”,道教保留的诸多修行法门,意在使你我一介凡人内心中可以萌生一丝善念,进而把这份慈心与悲悯施加于万事万物,从而达到“常与善人”的合道之举。


修真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在于修自我,而不是用自以为的善恶是非去判断他人的对错。(资料图)

向善自古以来便是道教的宗教主题之一。在大众的理解中,劝善便是劝导人们做好事,以此去积累个人的功德。这只是对道教之“善”浅层次的解读。


道教之“善”,首先出于每个人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即先要明白自身其实是善与恶的综合体,既能够看得清自己所能施予的善念善行的力度和多寡,又能够知晓内心中的恶念究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会被激发。


只有清楚了界限在哪里,才不会被一己执念操控,更可以避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审视他人。


修真的最初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在于修自我,而不是用自以为的善恶、是非去判断他人的对错。


一旦被执念捆绑,最终的结果便只会如同影片中的反派一样,看似满口都是仁义道德,却只是把自我凌驾于众生之上,忘却了“以百姓心为心”才是道法自然的根本出发点。


“真”之所以需要去修,正在于每一个人其实都已经被后天的体制困束。(资料图)


每个人都是善恶的共生体,也就意味着每个人都需要去正视并审视身中之恶。


恶,并非专指对他人产生伤害的言行,其在广泛意义上更指向于被名色财欲而沾染了的内心。


心中一念起,便已经是万善、万恶的开端了。修行中尤为强调静心,即放下所有对善恶的执着,让内心回归于最原始的平静,只有在此时才能内观到真实的自我是什么模样。


正如道祖所言水之德性,其在平静的时候才可以把所有的杂质沉淀下去,从而反照到每一种世间光景的本然之相。


静心以修真,以清静之态反照到每个人的内心,唯当忘却善恶与执念,才能发现自我的本真。


“真”之所以需要去修,正在于每一个人其实都已经被后天的体制困束,我们表现出来的一言一行都是利益思考之后的产物。


而一旦加以思考,便难以逃脱对是非曲直的误读,这实为脱离了道之自然的范畴。


只有能够“忘”掉自我,才能真正与万物同尘、与道合真。(资料图)


因善而修真,还要再强调一个字,即曰“忘”。首先要忘却人间的是非,让一切行为始发于自己的初心;其次要忘却自我,让一切行为都与自身的执念没有关系。


《毒液》电影最后有一个场景,是在讲人类与毒液合体之后对便利店抢劫事件进行拯救,这时的善则变成了他们的习惯使然,而非是出于思考之后的利益抉择。

为善,不是为了求名、求功德,而是出于一颗慈爱众生的心。


若把为善变成了与功德利益的交换,从修行上讲,这依然是被自身的欲望控制,那么这样的善在本质上其实是恶的另一种表现。


道教修行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即是去欲,去掉个人的欲望,返归天地大道的本然。只有能够“忘”掉自我,才能真正与万物同尘、与道合真。


电影中的毒液虽然是从外星来的生物,但代表着另一个自我的“毒液”始终存在于你我内心深处。

 

修行,要做的是正视自己的内在,不论其究竟偏向于善、还是偏向于恶,它都是最真实的存在。而只有在正视、内观且自省的基础上不断精进,才可以把内在与外显合二为一。


修行是要从红尘中实现超越,从做一个内功外行兼具的上善之人开始,使日常的一言一行都附加上修真的要义,待到拨清人间迷雾,方悟我道之真究竟为何!




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