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俊山:太极修炼中的所悟所思

 ahcxzc 2014-09-25

张俊山:太极修炼中的所悟所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怠)”。

学习任何知识,必须得用心思去悟,只是被要学的事物所缚,日复一日地周而复始。“老生常谈”是永远悟不出新意的。太极拳本来是个演释“太极”大宇宙的载体,却被人为形成的套路框架所囿,只见车跑,却不见车上所载何物。

当然,学习任何事物都得有“习”和“修”的过程,可是却不能也不应该只“习”而不“修”,见于此我曾在《太极》杂志二00二的第三期上载“卷首”的位置发表了“太极拳应从习练走向修炼”一文。发表后承蒙各地拳友和拳师们的认可,来信来电要我进一步的阐述,为把我的所悟所思与大家分享,我又在《益生文化》杂志上分六期把原文中的一组“修炼”排句逐一细加阐述。此组排句是:

超凡脱俗,道风飘逸;

古风诗韵,儒雅倜傥;

神游宇宙,哲思深邃;

谙识经络,采气炼药;

步踏八卦,通达阴阳;

炼精气神,修性养命。

(注:此文连同《养生经络太极拳》的其他多篇文章汇集成册,书名《经络养生太极拳》需要者可来信索购)。

上面我引用了韩愈的两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怠)”下边结合本文要阐述的内容加以引深。“罔”者“弊”也,被表面事物所蒙蔽。学习某种事物只求表面上“依葫芦画瓢”日复一日的单纯追求“形似”而不明究理为之“罔”。譬如,我们打太极拳,有的打了几十年都不知太极是何物,对其内涵知者甚微,或虽知梗概却不能结合套路依“太极”之意修炼上身,对太极博大精深的运动不愿或无力深悟而望而却步。

记得我在《太极》上发表的某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太极》杂志把自己办的刊物定名为《太极》而不是《太极拳》,这是很有深意,很有远见的。用我的话来说,那就是无论什么太极拳,她都应该是演绎或诠释“太极”文化的载体,若不能,它如何可称谓太极拳呢?”

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是阴阳文化,建立这种文化体系的总源就是伟大的《周易》,而太极文化则是阴阳文化的总代表。

太极文化的哲学理念就是阴阳,她被广泛地运用于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而太极拳更是直接以“太极”命名。太极阴阳气化是宇宙万物发生的根源。太极是宇宙的本体。

一、 太极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修炼中的应用。

《周易》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就是两分法的宇宙起源论,所谓“一阴一阳为之道”,也就是说《易传》的太极是指阴阳气化,而非超阴阳之上的另外实体。《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仍然是阴阳气化的宇宙发生说。

人是宇宙发生发展运动的产物,是宇宙气化运动的产物。太极修炼就是“修炼”人体内的“精、气、神”。精气神就是人生命的阴阳运动在互补中所完成的平衡。太极修炼就是“修炼”人体生命机制的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理论核心是生态平衡,他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这个整体在物质与能量数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以及其功能和结构在一定时间内能维持相对稳定。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反馈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可以自调的。

人的生命的延续及其质量如何,全靠自然功能是远远不够的。现代科学证明,人的寿命应该是125---150而寿终正寝,而实际上超过百岁的人也寥寥无几,为什么呢?——违反了生态平衡所至。

太极六十四卦的圆圈,其六爻组成六个圆圈,每一圈都非常协调而均衡,简直是巧夺天工。那一圈圈的组合关系仿佛是一组组的生物圈,是整个八卦圆图的有机统一,充满了协调与平衡,于复杂之中见清晰,六十四卦圆圈可以说是地球平衡的缩影。

人体八卦同宇宙运动是相同的,我们学的太极修炼功法,就是要依靠太极运动的原理,在“圆”的盘绕中求得体内的阴阳平衡。《养生经络太极拳》的修炼共有“八法”:一是“心中有道”,二是“神领形随”,三是“吐纳深长”,四是“圆中得趣”,五是“匀中展势”,六是“润泽肺腑”,七是“方位准确”,八是“转折顺势”。(另文详叙)

无论宏观世界或微观世界都令人惊奇地呈现着八卦的组合原理。从宏观世界来说,大到太阳系行星的组合,从微观世界来说,小到细胞原子的结构,皆体现着八卦结构的规律。早在30年代,我国留学生刘子华,即从八卦结构中悟出八卦原理,推算出第十颗行星的行迹和轨迹。当今有人认为伏羲八卦次序图和原子核子链反应酷似。国外学子还发现八卦图和强子,重态对称性类似,有的学者受八卦的启示,提出了新的化学周期,发现了元素周期表最外层为八个电子。还有的学者注意到易经六十四卦方阵图与生物工程中遗传密码的排列偶合,这个发现对人类通过修练而追求健康长寿,益寿延年有重大意义。

八卦的组合为什么如此神通?当前还没有人能将其完全的破译。而八卦代表着四方四隅的组合,她的方位符号仅用两个“— ”“——”极简单的阴阳示义,反映着千千万万的事物之间生生灭灭和传宗接代之关系。杨永忠提出八卦的组合原路存在着引力,电磁力,强作用力和微作用力的统一。强作用力和微作用力是原子核内的两种基本作用力,并认为八卦演化出来的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反应了原子结构作用力的不同类型。元素周期表中最外层的八个电子作为敷衍各种不同类型的原子结构的标准。八卦二二相偶数的组合原理,可以揭示不同类型原子结构组合传递规律(杨永忠《八卦的组合原理和四种力的统一》)。

人体是一个八卦结构,头上为乾,足下为震,兑、 居左右,巽、乾,艮分为四隅,象征各脏腑。八卦人体结构正如《易、说卦》所说: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 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六十四卦象征者人的生命规律,这就是依八卦学说通过拳架套路的盘练修炼体内的千姿百骸、五脏六腑,以求生命源的互补平横——这就是太极拳的“心中有道”。

人体是一个大的太极图,是一个阴阳合抱的整体,《易·系辞》早已有论述:“阴阳合德,刚柔有体。”中医认为,阴阳原同一气,命门为原阴原阳之宅,水火之根蒂,也就是说人体脏气的阴阳胎源统一于命门的元阴原阳,人体存在这一个大太极的全息体。经络学家则认为,维持人体阴阳互补有一个具有大而复杂的网络,这就是经络。它给人体疏通气血,输送营养,维持着人体的脏腑之气机平衡,它有一句形象的名言,叫做“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上述这些理念,这些“道”,本当在修炼太极拳时做到从形至神,内外兼顾,通过吐纳,导引令“身和体柔”。无论哪门的太极拳,都在讲:“太极拳是内家拳,以练内功为主,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而实际上只是练形,无从练内。这就是说,从理论上承认,而缺乏可操之术,于是简而行之只练形体,而丢了修内。这就应了韩愈的另一句话:“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根据我在多年的太极修炼中之所思所悟,于1996年出版了拙作《太极思维与太极拳》、《太极拳与经络学说》以及“太极拳应循从自然科学练功”等问题阐述了太极拳“内外兼修”等专论。

该书出版后,我应邀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太极修炼大会,并与会作了《太极拳的拳理、拳艺亟待提高的演讲,受优秀论文奖,得到各学者的好评。

我在第二次世界太极修炼大会上,就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问题只是提出了个思路,经与会的专家与学者热情敦促,要我把思路变成现实,提出一套太极拳内外兼修的可操之术,这算是临会受命。在此后的三年里,我就自己掌握的《周易》、《老子》、《孔子》、《黄帝内经》、《经络学》、《中医学》以及涉及内功修炼的儒、道、佛、哲各个学科的广泛材料,终于在2001年完成了《太极养生学与经络太极拳》一书。出版后我携拙作亲赴北京体育大学同学者专家们共研,受到校方领导的肯定和好评。此后也曾先后受郑州,重庆,成都、大同、巩义等地的邀请去授拳讲学,然而练形容易,练内炼神就难了,特别是要求“以意行气,以气导血,引血归经,循经走穴”“多半受拳者不易介入。我在时做的还算认真,我走后多半就加入了“轻车熟路地”其它门派的“太极拳”队伍。这就反映出一个现状,人们宁可去做操,也不愿花功夫去把太极拳深悟到修炼的境界。

《太极养生学与经络太极拳》绝非任意编造,她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有理可依、有据可查,因为新事物较难掌握,有待有关方面、特别是《太极》杂志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使之逐渐推广开来,为人类造福。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怠)”,“殆”和“怠”很有讲究,“殆”者惰也,别的事懈怠一点无伤大体(也不应该)而“修炼养生”是关乎自己生命质量的大事,此本应勤奋苦练的大事,岂可当作儿戏!“怠”者,败也,“怠”是“殆”的因,“殆“是“怠”的果,请各位拳友仔细品味!

 、“取坎填离”是太极拳修炼养生的关键

太极修炼必须尊《周易》之义而行,一部《周易》就是一部生命科学的浓缩。《周易》蕴藏着生命的深深奥妙。

太极修炼就是要完成人体周天运动而取“坎”填“离”。通过太极吐纳导气,令身和体柔,顺人的任督升降,取坎中一阳填补离中一阴,从而把后天的“坎离”还原为先天的“乾坤”,完成人生命的还原。

我曾说过:先天八卦以立命,后天八卦以修性养命。人生的乾坤卦的阴阳是混沌状态的,并且是涵藏着的。出生后,即开始阴阳的互补互用,这正是太极的运动法则,进行坎离交泰,使水火既济以保持阴阳的涵藏,而使生命健康的延伸。《易经》为什么要以乾坤二卦排练与六十四卦之首,而又以既济、未既卦排列在六十四卦之后,原因就在于此。

我们在打太极拳时要时时招招注意吐纳导引,使肾水温升而心火凉降,也就是说保持心肾交泰。“既济”是坎离二卦所构成,使其处于平稳动态的导引中保持阴阳互补的状态,所谓修炼,就是要使意识积极参于气息的调动,力争气息始终要恢复阴阳的涵藏,使阴阳平衡而互补,尽量节制阴阳的耗散速度。

人生的修炼,是一个最为复杂的人体科学,其中有多少奥秘有待于我们去揭示。民间流传的种种“修炼术”,要么神神秘秘近乎玄学,要么说不出什么科学依据,只编造一些“功法”(多半是“静态”)要人们在“枯燥乏味中“修炼”,很少说服力,所以参与者寥寥,所谓的功力多近于神话或荒诞。

太极拳对人体的修炼,直至而今,可以说只找到了“形”(太极拳),如何以她为载体进入她那广袤的涵藏,人们多半是懵懵懂懂,悟之不清,述之乏术,虽也有些论及,然多是无可操之术,以懵懵懂懂而受之使人不得要领,所以只能是日复一日地做操练形。世间一切科学领域,其复杂的程度莫过于人体科学。开发人体科学的进程很是缓慢。十五世纪时,英国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从而把生理学确立为科学。十八世纪时生物科学的发展时期,出现了生物学征途上的三个伟大创纪,一是英国的达尔文1859年震惊世界的巨著“物种起源”创立了生物进化论,解决了人类的起源问题,第一次把生物学提到完全科学的高度上。法国巴士德发现了酵母中的微生物,首创生命起源学说。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及动物学家施旺发现了细胞,揭示了生物起源的秘密。 1965917日,我国实验成功胰岛素,标志着生命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19841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试验中心人工婴儿的诞生,是对消极的“自然选择”的挑战。展望21世纪将出现从自然科学向人体生命科学积极进攻的态势。

上述种种震惊世界的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易》中便深刻的涵藏着,在太极、阴阳、八卦、河洛中均蕴藏着科学的奥妙。我们在自身的修炼中、研究中揭示这些宝贵的潜科学对展开人体生命科学的前景将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修炼,炼什么?炼的就是体内之气,气的机制就是阴阳二气的媾和,大脑导之、心劲引之,即“以意行气”。有的书上在阐述气的机制时,多半重视阳气,而常常把阴气归为病态一类,其实阴气对人生机的滋养是很重要的。《周易》的八卦里就有四个卦为阴卦,坤(地)、坎(水、)兑(泽)、艮(山)象征阴气,它同阳气同样重要,各占一半。坤( )卦的意义是:“坤地无疆……,厚德载物”,“万物滋生,品物咸章”;坎( )卦“坎中水”,“水流而不盈”;兑( )卦“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艮( )卦“艮为山”。另一半为阳卦,即乾( )天、离( )日、震( )雷、巽( )风,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离,丽也……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离也者,明也,”“离为火,为日”,“震为雷”,“震来厉乘刚也,”“巽为风。八卦中一半是阳热启动,一半是阴润贮备,二者以互补而滋生万物,不可忽缺。太极修炼,既要采阴气以补充体内的厚重,也要充分吸收日精天阳之气,百会受其阳,涌泉吸其阴,阳从任脉而下,阴起督脉而升,升降互补,随消随长,有机的保持平衡。

气功的种种修炼采气之法,多半是静态的,而太极拳的采气之法是动态的,是在运动中求静之采气功法。若完全处在静止的状态,如打坐、定式站桩、闭目静思等等,则只能靠体内的气机运动,若肢体受制约则气感不畅。而太极拳的理念是以肢体运动为承载,在意识指挥肢体运动的同时而采八方之气以入内。

如何采气?采气是不是一种纯技术性的东西,学会了它就可以保持长久平安,不生灾病了?

回答是否定的。采气修炼,是道家的学说。大道重人贵生,这是道教学说的核心。从先秦的老庄学、战国的方仙道,延至后世的教道,始终都贯穿着追求健康、长寿、幸福,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所谓“药逢气累方成象,道在希夷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悟真篇》)这就是中国传统养生学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基础。道教追求的长生不老。羽化成仙,成为他们认真修炼的动力。但是这种追求,首先要爱护、保养自己的躯体和生命,提出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

东汉时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认为,人生最可贵的是生命。每个人仅获取一次:“凡天下人死亡,非小事也。一死,终故不得复见天地日月也,脉骨成涂土。死命,重事也。”因此人人当珍惜生命,“常欲乐生,“要当重生”,“生为第一。”为此,修炼身心、健康长寿便成为人生重要事,“唯思长寿之道,乃安其上,为国宝器。”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呢?《太平经》指出“自爱”、“自好”、“自亲”、“自养”的主张。我命在我,不在天,为什么要去仰呼上天呢?“有身不自清,当清谁乎?有身不自责,当责谁乎?复思此言,无怨鬼神。”这段话里比那些以宿命论的观点、对自身安危而无可奈何、无所作为的消极悲观的情绪,真是充满了可贵的自重精神。

“太极修炼,太极养生学”不是要人们学得某种技法就可以达到“修炼”的目的,而是要在完善自己的品德,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信不修却想学得某种技巧以养生,那只是妄想。

生命过程的道德化,生命价值的神圣化,在道教追求健康长寿、成道成仙的漫长路途中。求的是“死而不亡者寿”,充满着以德治命的理念。死尽管是不可避免的,而“不亡”则意味着肉体之身可以死去,但内在的真我——永恒不坏之身,则将从此脱躯而出,故曰“寿”。在这种理念之中,人类可能性的最高潜力达到了它的极至,得到了最终的实现,道教正是在面对死亡的阴影之前,以高度的责任感去探索生命的奥妙,力图创造一个统一的自我,使之依从人类的愿望,让生命进入永恒的状态,达到虽死犹生。

我们现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和谐”就是道家修德养生的理念。什么是“和谐”?和谐就是万事万物的阴阳协调。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最重要的概念。阴阳亦是道教中理论的核心,道教的阴阳之说继承了先秦、道家的道及阴阳理论,同时又受到《周易》和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老子以道为本,但道的运动必须依据阴阳的合抱,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成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为和。” 老子为人类揭露了宇宙运化的奥秘,即天地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是处在一个阴阳矛盾的运动中,而“和”是万物具备的基本形态。所谓“和”,即指阴阳的平衡、和谐、合生的状态。《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而万物生。”作为衍生万物的本体——道,本身就包含着和谐、和合的性质,《淮南子·天文训》说:“阴阳合而万物生。”作为衍生万物的本体——道,本身就包含着和谐、和合的性质。《道德经》说:“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调整性、互补性、和谐性。所谓“和之至也”,更把和谐视为事物存在的最佳、最高状态。

作为人的养生之道,《太平经》认为人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明。故欲修得健康之身者,“当守气而合神,精不去其形,念此三合为一,久则彬彬自见。身中形渐清,精益明,心中大安,欣然若喜,太平气应矣。”我们的养生太极拳在修炼中处处本此而动,“以意行气,以气导血,引血归经,循经入穴”,始终围绕着把人的生理活动归于阴阳二气的和合交流,使人体气机运行有序,吐纳导气合于可操作的规范。

《经络养生太极拳》的问世,向人们的“习惯”或叫做“悟差”提出了挑战。在大多数人看来,盘盘拳架子,依套路规定的动作做做操就是“打拳”了。这个没错,只要认真抬手投足亮架或打把子,那就是“打拳”了。可是,你练的是以“太极”冠名的“太极拳”,请问你怎么在行拳中体现这个“太极”的冠名呢?前面说过,拳的套路只是个“载体”,我们不能日复一日地只是习练这些载体,要想把太极拳从习练走向修炼,使其真正为养生服务,就必须深悟太极之精髓,依法修炼精、气、神。(注:详见拙作《太极养生学与经络太极拳》)(《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

三、性命双修

从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出发,完成太极拳从习练走向修炼的趋势,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都要求人们去认识她、重视她、充实她,科学地研究开发她的领域。

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思想,是道家在养生实践中主张形神统一,性命双修的可行性理论,而且“神”的修炼其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形”的习练。可是无庸多言,我们当前的“太极拳”有那一家研究如何在行拳盘架中关顾神的修炼的?我参加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太极拳比赛会,什么纪念表演会、经验交流会,不管是地区性的,某某门派的,全国性的,乃至世界太极修炼大会,都是习练拳架套路,取得个名次排行就算是完成任务,从未见过什么有关“太极”运化理论在“太极拳”的集会上展现过有分量的研讨。

道家学说,道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太极运动,宇宙生化是道学观察事物的深邃源渊,用在养生学上更是顺理成章,非常贴切。我觉得为什么各地各层次的太极拳集会上,不开展“太极养生学”研讨,恐怕与多年来对道文化的讹传误说有很大关系。

道文化认为,修身必先修德,《周易》说:“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道教在继承前人的伦理观念之上,进一步肯定了道德修养对于生命延续的重要作用。从人们好生恶死的天性出发,道教论证了修身养德同长生不死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使道教的修养成为养生长寿的实践前提。汉晋时代的仙经《河图纪命符》中,关于人的行为善恶与人生寿夭的关系,是这样论述的:天地间有司过之神灵,他们依据每个人作为而决定其吉凶寿夭。如行为恶大者则速死,过小者则寿减,所谓“过大者夺人算。故求先之人,先去三尸,恬淡无欲,神静性明,积重善,乃服药有益,乃成仙。”在《赤松子中诫经》中,作者以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精辟的阐述了道教仙学的道德决定论。他说:“营营万民,在天各有一星之主,其盛衰财富、生死、皆随其人的善恶而表彰。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众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期祸矣;为恶之人,凶气覆之,灾祸随之,吉祥避之,恶星照之,人皆老之,衰患之事并集身矣。”他把世人敬善恶凶赋予上天的公断,希望人们能弃恶行善,修道积德。

道教的“善恶报应”观念是从中国传统文化演绎而来,它又在漫长的演绎中给中国传统文化以补充和发展。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善之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老子说: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是丑与美对立;都知道善,就有不善于善相对立。其他事物也都是矛盾对立的。有和无是对立相生的,难和易是对立相成的,长和短是对立相形容的,高和下是对立相倾轧的,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清浊是对立配合的;前和后是相对随从的,知道有为则有所不为,因而用无为的政策;知道有教则有所不教,因而行不言的教育。不多言,“多言多败”。万物各有活动。而圣人不去治理(无为);万物各自生长,而圣人不占为己有(无私);万物各有所为,而圣人不去掌握(无为);事功告成,而圣人不以自功自居(无私)。正是他不以有功自居,所以人们就归功于他。

道教以道教之法劝人治世,其基本思想就是善恶报应,正如《易·坤·文言》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自然,这是一种朴素善良的劝人为善的教义。在道家看来,善恶与福祸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多行善,必然后世得到福泽;多为恶,则总后延子孙。其实治世养生和安家是一个道理,以修德养生是根本的,也是最积极的。修道养内平衡心态,俗话说:“心里没病死不了人”,心正则理安,理安才气顺,气顺才经通,经通则不痛。

《养生经络太极拳》修炼的不是攻击人的技巧,须知,想以技击伤人,就使自已内心产生某种有害的毒素,本身绝非善念,还谈何修炼,盘拳是为了炼气化精,炼精化神,炼神养心,所以,心存一个善念是最重要的养生。

道,是宇宙万物生生灭灭的主宰者,一切的一切都是顺道则生,逆道则亡,概无例外。道,包括一切,涵盖一切,作为修身养命,我们这里只研究人的行为活动。

关于人的行为,认识上从来就不是一致的。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也有人说,人生之初其性无所为善恶,人性的善恶都是后天造就的。我们姑且不说任何一方面的认识对与错,仅就各种观点加以分析,从而引出我们认为有意义的观点。

在孟子看来,人生之初都有仁、义、礼、智等等天赋,但他也认为“逸居中而无教,则近禽兽”。看来孟子还是重视人的后天修养的。

人在漫长的由动物演化为人的过程中,正是由于人渐渐积累了仁、义、礼、智的意识,才由低级到高级,从野人进化到社会的人,有了人类社会群体的制约,先行者、智者、把群体的意识上升到“文化”范畴的先行者们,相互认识、推演、汇集、发明、集成、传播着人类的光明面,并将其设法注入进人的灵魂。孟子之所以能成为继孔子之后的“亚圣”,就是由于他汇集了无数先人的礼约而创立了自己的学说,并为世人所公认的推崇。他的“人之初,性本恶”学说,是基于对人的最初的善意认识。同时也指出来对人的后人的教育和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如任何人一开始就“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了”。

孟子既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这就肯定了人是有可塑性的,其后再假以时日对其进行后天的教育和影响,施育的范围莫过于“仁、义、礼、智”。人通过后天的教育,如果能恪守仁、义、礼、智的教义,就能循序渐进,深造自得,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顶天立地的好人、善人,其要旨就在于修心养性。

把太极拳上升到修炼的境界,做到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依“道”
而行(请参阅《太极》杂志二
00二年第三期卷首拙作“太极拳应从习练走向修炼”一文)

说到修炼,人们往往只是狭义的理解为“得道成仙”求得长生不死。其实人生命的质量如何,要立体的去理解,包括生理机能教育素养以及为世界,为人类做了些什么贡献等等。如果是一个恶人,一个坏人,一个把自己的私欲建立在众多人的痛苦之上的人,此等人还是短命些好,因为他给人带来的只能是灾难。所以,有的人虽然他的肉体已经不存在了,可是他的精神、功德却长期留在人世,他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然还活着,他却被人唾弃,只不过是一具散发着臭气的行尸走肉,此等人虽生犹死。

作为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肉体,一个是精神。

人之初,只具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肉体。其活力就是如何获得维持欲求的需要。其后的日子,就是在其生命延续的同时注入其精神境界的蕴积。如果只有“健康”的躯壳,而人间、世界上的“人”做的坏事、恶欲占据了他的心灵,那么这样的人定会“成长”为恶人,成为世界的祸害。因为他们的那些填不满的欲求,会逐渐把他们导入罪恶的深渊。反过来说,人在后天的接受熏陶、教养以及个人的操守修炼中,使其肉体和智能接受“道”的指令,然后由其肉体和智能去逐步完善,实现这些指令,这样的人才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人。

很喜欢看电视剧《重案六组》,以及各色各样的刑警片,那里面的刑警真是个个英雄赤胆,充满了智慧和活力,在他(她)们的英勇无畏和战斗中,制服和打击了多少人间垃圾,剧中揭露的丑恶灵魂,真叫人触目惊心!试问:那些罪犯们的恶行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罪行只靠刑警的打击可以根治吗?所以,加强社会的净化,提高全民的行为操守和修养,才是建设社会和谐的根本。

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和科学实践的验证,无神和唯物受到绝大多少人的赞许,并提出以此规范自身行为。

我国的道教,基本上是唯物的,因此赢得了世界的承认。道教的修性养命学是立体的,全方位的,它是以揭示万物之起源、宇宙形成并演化的规律来建立自己的学说体系的,是有物可赌、有据可考、学有可依的科学。因此,在我们讨论“修性养命”的诸多问题,须据道教理论是从。道教的教义是从古代科学的实验和经历中形成的,它对于物理的、化学的、心理学的、数学的众多理论和定律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

在一般的大学里研究的学科,把注意点都集中在对物质世界的观察与探求,很少涉及精神的及非物质世界,而在道教看来,宇宙中的一切因子都服从于同样的物理原理和法则,就是说物质世界的物理法则同样能运用于精神世界。从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是一个综合、上升、提炼、认识的复杂过程。虽然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但在道教看来,精神世界对于人类的协调和安定远远超过物质世界的作用。道教的智慧有极丰富的前科学知识,我们研究和承认道教学说,能进一步地对整个世界(物质和非物资的)作出深入全面的理解。

在一般人看来,研究道教时把着重点放在了解道教对于延长人的肉体生命的古代科学技能和方法上,而这些技能和方法较易于普及、易于被一般人接受。又由于这些技能和方法迄今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在民间的影响深远,信徒众多,时间越悠久,其学术价值理应越高。但是从实际事实来看,道教对惠予人类的福祉是普及有余而提高极差,有的甚至被不法之徒假借授道的招牌招摇过市,骗财害人。他们把旨在为人治病或延长寿命为诱饵编造出种种奇谈怪论、或玄机莫测的功法,五花八门,使人受骗上当,参与者众多。他们对于中华文化的,道的精髓、道的科学内涵、道德真谛却不甚了了。

须知“拳”以“太极”冠名,她是源于《周易》、推演八卦、理根太极、谙于医(中医)道、和于术教的,中华文化底蕴极深的、极富我东方哲学思维的出神入化的修炼术,岂是做做体操就能算作“太极拳”了!

太极拳的修炼不在外而在内;“拳”只是一个载体,她不在形而在神;不在依据坚硬性的套路习练拳脚,而是依据“道”的法则修炼内功。希望通过拳友们的深悟,还“太极拳”以本来的面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