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脏腑理论里,“心”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君主之官。它的功能也有:主神志、主一身之血脉。其中,“心主一身之血脉”这个比较好理解,和现代医学里心的功能大同小异,但对于“心主神志”这个说法,应该是饱受现代人所诟病之处。 因为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所有的精神活动,都是由大脑完成的,也就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心关系不大。于是,中医的这个观点,便被指责为“无脑的中医”,这么说对不对呢? 我认为,之所以指责“心主神志”的人,应该是对中医理论不是很熟悉的人,或者断章取义而来。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回顾一下,中医理论中的“心”和“脑”。 首先,我们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首先接触到的“心”这个概念,就是现代医学的心——收缩舒张、博出血液供给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于是,形成了这么一个“常识”之后,再接触中医的“心”——主神志这个概念,第一时间便会当成谬论看待。 其实,中医脏腑里的“心”,并不仅仅是解剖形态上的心脏,这是一定要明白的。中医的每一个脏腑,无论是“肝心脾肺肾”五脏,还是“胆小肠胃大肠膀胱”这些腑,都是具体形态的器官之外,更包含无形抽象的功能定义。如果不了解这个关键点,对六腑之一的“三焦”就无从接受了,因为三焦是没有具体解剖形态的啊。 所以,古代中医,并非闭门造车凭空想象,要不然,为何不说膀胱主一身之血脉?而“心”和“神志”联系起来,也是有其独特的道理的。 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所有脏腑,都有其“形”与“神”两个方面。而“心主神志”,就属于“神”这个范畴。所以,中医历来都是崇尚“形神俱备”的。如果只有“形”而没有“神”,那就是一堆行尸走肉而已。可是这种“神”怎么来?从气血而来,从五行而来。 气血是中医关于生命的两个基本物质,气是无形的,血是有形的,气属阳血属阴,而神志活动,都需要气血的濡养温煦才能完成,如果没有“气血”,何来神志可言?无形之气不可见,可见的唯有有形之血。而血脉由心所统管,气为血之帅,所以,将神志活动归属于“心”,从这个方面说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中医理论里,其实也有“脑”这个概念。早在《黄帝内经》里就已经提出。 《素问.本病论》:“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下”。这里已经指出,所谓“心主神志”,其实其根本还在“泥丸宫”,那里才是神志活动的“中枢”,泥丸宫也就在大脑里了。 还有,《灵枢.经脉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这个和现代医学的胚胎形成次序是很相似的。《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这些都可以归纳为一个概念:脑为元神之府。 而中医认为,元神之府,是深藏不露的,一旦外泄就会引起人的神志异常。于是,将神志外寄于“心”,一则也有一个解剖实物,二则作为“君主之官”,更显对“元神之府”的重视。 同时,尽管现代医学证实,精神活动是由神经系统完成的,但是,“精神”是解剖可见的吗?也不是,一旦脱离了身体这个整体,神经系统也是不能有单独的“神志”。 所以,中医的“心主神志”,如果全面了解了中医这方面的理论,其实并非谬论,只要掌握了“心主神志”和“脑为元神之府”,那么,即使用现代医学的眼光审视,也是没有太大的可疑之处,不知道您对此怎么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