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什么是甘澜水、潦水、泉水和东流水?

 昵称9756121 2019-04-03

     中医对药物的溶媒一向非常重视,这些溶媒本身往往也是方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疗效产生着一定影响。

如《黄帝内经》十三方中的“汤液醪醴”“左角发酒”,以及用长流水煎药的半夏秫米汤。

《伤寒论》的方药承继这一传统,所用的煎药溶媒除一般性的水之外,还用到甘澜水、潦水、清浆水等特殊的水饮。从它们的选择和制备角度来看,这些水饮对于方剂效果的产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澜水

《伤寒论》第65条:“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一般认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于治疗表证误汗、心阳受损所致的下焦水气上逆、欲发奔豚之证。该方使用“甘澜水”煎药,方后提到甘澜水的具体做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与此相似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灵枢·邪客》:“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千里流水所煎的半夏秫米汤有调和阴阳的作用,用来治疗“目不瞑不卧出”。

甘澜水的特性和功效

甘者,甜也,属土,在五脏中对应脾,故古代医家认为甘澜水有土性,有补脾和胃之功。“

如庞安时认为:“甘烂水(即肝切,熟也。)不击则生,击之则熟,水之味本咸,击熟之则归土性矣。然土之味本甘故也。崖暴之水,击之而成沫,干而成土,水归土性,故谓之甘澜水。”

甘澜水除其性甘外,熟扬之后可部分改变本偏于阴的水性,使得其性趋阳、趋动。因此,多数注家认为,用甘澜水可助水气运行,平定逆乱气机,而不会助长水邪。

如丹波元简列举诸家之论中云:“甘烂水,诸说不一。成氏云:扬之有力,取不助肾邪也。徐氏云:甘而轻,取其不助肾邪,而益脾土也。柯氏云:甘烂水状似奔豚,而性则柔弱,故又名劳水。钱氏云:动则其性属阳,扬则其势下走故也。张锡驹云:扬之无力,以其不助水气也。”

虽对甘澜水具体的作用机制看法有所不同,但其目的都是针对缓解“欲作奔豚”的症象。

甘澜水性甘轻偏动,但从药物作用趋向的角度看,是向下的。何梦瑶《医碥》有“煎药用水歌”:“急流性速堪通便。宣吐迴澜水最宜(即逆流水)。百沸气腾能取汗。甘澜劳水意同之。”迴澜水为逆流水,有宣吐作用,可助气血上行;以此类推,甘澜水具有使气血下行的降逆作用。

另《金匮要略》与《伤寒论》同为张仲景所著,两者可以相互参考。《金匮要略》中以大半夏汤治疗胃反呕吐。大半夏汤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使用甘澜水,但在其煎服方法中,提到“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其做法实与甘澜水制法相似。

陈修园对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膈咽之间,交通之气不得降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用甘澜水以降逆上之水液。”

大半夏汤虽与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病症不同,一治呕吐,一治欲作奔豚,但二者的关键病机皆为气机上逆,治疗都要平冲降逆,同时斡旋调和中焦之气机,用甘澜水正可辅助增强这一功效。

甘澜水的现代研究

另据现代研究,甘澜水特殊的制作方法,使其在外力作用的影响下,可能改变了水分子簇结构的大小,较易与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结合而进入细胞内参与机体各种新陈代谢,从而提高甘澜水的生物学利用率及其对于生物体的生理功效,变得对人体更加有益。



——————————————————

对于这个水,其实当我读到时,也有不少疑问,这里说些咱们来探讨下:

历代方书中记载了多种煎煮药物用水,概论下来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浆水、泉水、甘澜水、东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各种不同的水应用于不同的煎剂,有不同的用途。

⑴井花水,见风引汤。为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⑵潦水,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处所积的雨水。⑶浆水,见蜀漆散等方。即淘米水发酵后的水。⑷泉水,见百合病、滑石代赭汤诸方。⑸甘澜水,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自注造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⑹东流水,见泽漆汤。⑺酒水各半煎,见炙甘草汤。⑻酒煎,见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红蓝花酒等。此外还有在煎剂中加入苦酒、蜜、猪膏、马通汁等。

现代认为煎药中的水等属于溶媒(还有醋、酒等),通过煎煮,使药物(溶质)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煎药用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历代中医都对煎药用水十分重视。同时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在许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时作为药物出现的,有其自身的性味、功用、主治等。

一般煎剂,使用的溶媒主要还是普通水,孙思邈指出:“凡煮汤,当取井华水。”可能由于地域使用的方便,以后的医家逐渐降低了煎药用水的要求。宋代《圣济总录》就已经提出使用干净的新鲜水煎药的说法,“凡煎药当取新水,令极清洁。”元代医家王好古引述了李东垣类似的主张:“病人服药……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明代李时珍指出:“其水须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汤等,各依方,详见水部。”除方书中另外要求外,一般煎药用水需要味甜、清洁、新鲜,无论流水、井水、沸汤等皆可。

不过,关于使用什么水,医家的看法还有区别。唐慎微认为最适合的是千里水和东流水,因为这二种水“味平,无毒。主病后虚弱,扬之万过,煮药,禁神验。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盖取其洁诚也。”缪希雍认为:“凡汤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洌者,次则长流河水,井水不用。”他坚持认为只有流动的水才可以煎药,而“死水”不行。石寿棠的看法则比较中庸:“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缓中,用甘澜水(即千扬水,如煎大半夏汤法)……种种治法,非参以意不可。”张璐却认为:“古人服药必择水火,故凡汤液多用新汲井华水,取天真之气浮于水面也。”

题名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对于煎药用水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并解释了机理:“凡煎药用水,也各有宜。”“如治湿肿浮胀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则取长流水。以流长源远,其性通达,直引四肢之间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胫以下风湿,则取急流水。以其湍纵峻急,其性速下也”等等,有长流水、急流水、逆流水、春雨水、井水、雪水、甘澜水、池潦水、阴阳水等皆有适应症。规定不仅指出了不同病证煎药用水的不同,而且说明了不同水的制法、取法以及使用的机理。之后不少医家引述了这段论述。

《本草纲目》是中药的集大成者,其卷五为水部,“集水之关于药食者”,凡四十三种,分为二类:曰天,曰地。天之水有13种:雨水、潦水、露水、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腊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之水有30种:流水、井泉水、井华水、节气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温汤、碧海水、盐胆水、阿井水、山岩泉水、古冢中水、粮罂中水、赤龙浴水、车辙中水、地浆、热汤、生熟汤、齑水、浆水、甑气水、三家洗碗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蓝水、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儿汤。李时珍对煎药用水十分重视,他指出:“水性之不同如此。陆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恶,烹药者反不知辨此,岂不戾哉!” “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复有不同焉。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

清初尤乘也对历代煎药用水进行了归纳,涉及的煎药用水有长流水、急流水、顺流水、逆流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井华水、新汲水、甘澜水、潦水、冬霜水、腊雪水、阴阳水、菊英水等,并举例说明煎药用水在治疗上的重要性。“今甚有宿水煎药,不惟无功,恐有虫毒,阴气所侵,益蒙其害。即滚汤停宿者,浴面无颜色,洗身成癣。”

其他清代医家如张璐的《本经逢原》、何梦瑶的《煎药用水歌》、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稿》等都对煎药用水有过详细的论述。

如今煎药用水基本上以自来水为主,它符合古人要求的洁净、新鲜、流动的原则,其他使用的还有矿泉水、蒸馏水、纯净水等。农村有些地区还使用井水、河水,当以洁净、新鲜、流动为好。古人提到的其他用水,现今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至于它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我所知道的水就这些了~^&^

————————————————————————————

甘澜水,烂水,水放在锅盆内,反复扬洒搅动,直至有非常多的泡泡泛起后,然后用来煎药。(据说是活水的一种办法,我觉得是迷信)

潦水就是雨后的积水,不是指用容器在下雨的时候接到的无根水,而是雨后肥沃土壤处的积水。

泉水就是干净的涌泉之水。

东流水,就是从远地流来的水,泛指大溪大河的清水,一般用长江水沉淀,黄河水蒸馏也可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