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寓情于文、寄情于人、施情于教

 昵称40077028 2019-04-05

语文教学:寓情于文、寄情于人、施情于教

语文教学工作是引导学生披文而知“道”,披文而入“情”的工作,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动而“理”也易明。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教育、情感激发是十分必要的。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情感教育。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下面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激发情感,以情激情

小学生的思维判断力还比较弱,对事物的主要感受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龄儿童的特点出发,凭借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点燃学龄儿童心中的情感火花。

1、导语,做好情感准备,导之入境

导语,在一篇课文教学之始,是整篇课文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文心理场的第一步。导语的发散与悬念,会首先吸引学生的情感与思维。这时,教师采用生动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情绪氛围,一种情感意境,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为得体教学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一个叫宋小明的诗人写了这样一首诗——《你是这样的人》。然后我充满激情配乐朗诵了这首诗: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如此深情并茂的导入,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新鲜感,更使学生的情感为之振奋。

2、诵读,创设情感氛围,激情激趣

朗读,是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是用声音传达作品感情的重要环节。情意盎然的朗读,可以使人凝思静想,心驰神往;也可以让人回肠荡气,潸然泪下。有人曾说:“声音信号比文字信号更具有音乐性、形象性和感染性。”师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但能博闻强记,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对此教师可通过范读或指导学生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读出美感,读出“弦外之音”等,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有情的语言,这样更能使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熏陶,很快的进入审美的情感之中。如《再见了,亲人》一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 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我怀着对周总理的无限怀念之情,含泪朗读了课文,并放了低沉悲伤的音乐,极力渲染气氛,创设情境,使同学们对总理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牢牢抓住一个“情”字,以形感人,以声传情,以情动人,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电教,借助音乐、画面体会情感

在语文课堂中,电教媒体能让师生双边活动充满活力,特别是音乐和动感的画面,更能激发情感,使学生能在兴趣盎然中学习。

将音乐恰当地引入课堂也是拨动学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为,音乐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能调节学生情感使人产生共鸣,能激发学生想象,启迪学生思维。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课始,我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月光曲》,然后引出问题:(1)《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2)《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音乐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朗读完第九自然段联想部分后,我适时播放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体会画面: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凤,卷起了巨浪的情境。在联想部分充分让学生去想象音乐的情感,让优美的旋律在学生心中流淌,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正是在音乐的渲染下,不自觉地进入到语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第一场雪》《草原》《林海》等课文时,我适时播放课件,以生动的画面展示北国雪景、草原、林海风光,让学生入情入境,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的热望,又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和体验,为学生的“情动而辞发”奠定了情感基调。

语文教学:寓情于文、寄情于人、施情于教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把累积的情感和知识内容的传播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要加强对课文的赏析,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进而让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具体的体现,我们要注意加强对文章的赏析,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塑造美的心灵,在真善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教学中,我尝试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 如《养花》中开篇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一个“爱”字为全文楔定了感情的调子。教学时,只有扣准了“爱”,才能使学生深刻地领略老舍养花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如教学《桂林山水》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祖国山河壮美的情感。

其次,加强对课外语文情感教学内容的发掘,深化课内语文情感教学内容。

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生活,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做到厚积才能薄发。此外注重课外摘抄、点评、写作等训练,也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积累的好方法。因此我还要求学生经常写一些观察日记、周记,让学生学会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关心生活、思考生活,用饱满的情感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同样能感染学生。

1、融洽师生关系,联系情感

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而学生的积极情感一旦产生,学习的情绪会处于最佳状态,学习的效率也会处于最佳态势。课堂上教师应施以亲切、热情、平等的讲授态度,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学生便会无拘无束地愉快学习。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会热爱教师。特别是教师对差生的关心、爱护、帮助,会唤起这些学生的爱师之情。热爱学生是授之以知,导之以行,晓之以理的基础,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联系情感的纽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前提。

2、教师要以饱满的精神、丰富的情感感染学生

“教学的艺术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实践证明:教师讲课时精力充沛、情绪激昂、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陶,产生愉悦激昂的情绪,思维积极,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反之,教师上课萎靡不振或疾言厉色或冷若冰霜,都会带来学生的郁闷恐慌,思维迟滞,降低教学效果,在课堂中教师可采取多种形式活泼课堂气氛,如唱歌,说幽默故事等。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着个土壤上” 学生在乐学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

由此看出,做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到心灵深处。”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加强学生的情感功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寓情于文、寄情于人、施情于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