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味”

 采菊东篱630 2021-01-25

“语文味”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也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那么,语文课如何体现“语文味”呢?我认为,“语文味”首先要求教师有语文意识。有了语文意识才能用语文方式去引领学生、教学语文,方能品出浓浓的“语文味”来。

一、语文意识——语文教师必需的意识

语文意识是用语文的头脑来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来解决语文问题,用语文的标准来评价语文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之前先走进课文,在课文中尽情地领悟“语文味”,然后,有方法地引导学生将“读”“品”“写”有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人物独特的个性、美好的情操和作者深邃的思想。这样,“语文味”就浓了。

如,教学《第一场雪》时,要指导学生体会雪后的美景,教师应读得投入、动情、令人陶醉,让人仿佛看到了北国粉妆玉砌的美丽世界。有了感情范读,学生就能体会到雪后的美。由此可见,语文课回归“语文味”需要语文教师敏锐的语文意识。

二、语文方式——语文教学的根本方式

有了语文意识,教师就应当进一步采用语文方式建构课堂,组织教学。

所谓语文方式,就是教师与学生在鲜活生动的语文实践过程中,在听、说、读、写中去亲近语文,感悟语文。现在,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大量借助多媒体。学生看课文中重点段落的录像,看课文中的故事,但那是“看懂”的,而不是“读懂”的。看懂不能代替读懂,就因为它不是采用语文的方式。只有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成功喜悦,才是语文之美对心灵的润泽。这个过程,其实就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三、回归“语文味”

语文是人类生命真情的高歌低吟,只有对语文语言的细细咀嚼和品味才能体悟出其中的耐人寻味之处。我认为,一节有“语文味”的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反反复复的“读味”

琅琅读书声是语文课必不可少的。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应该如何读书呢?

(1)诵读

课堂阅读教学首先应该紧扣文本,让学生有充分的自读时间,从内容、情感上深入地去读词、读句,读出词句抑扬顿挫的节奏,读出对词句的理解及自己内心的感受,读出其音韵之美。

(2)品读

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我引导他们赏析诗句,并问道:“这首诗里,你最欣赏哪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中,这个‘绿’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说:“可以换成‘到、吹、过、来、刮、入、满……’”我问:“为什么诗人不用这些字,而用‘绿’字?”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懂得了那些字只写出风的动态而已,没有写出江南的生机和美。而“绿”字不仅写出春风的动态,还写出了颜色的变化,仿佛展现了一幅“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画面,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也尽情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美景的思恋和对家乡的热爱。

2.真真切切的“情味”

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在语文中获得情感和品格的教育,而且是让学生的情感、品格在语文的教学中得到滋养,得到成长。语文课的“情味”首先体现在人情的“情”;第二层是情感的“情”,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燃情”点,倾情课堂;第三层是情感熏陶,价值引导的“情”。如《钓鱼》一课中,父亲要求儿子把鱼放回湖中,引导学生谈“把鱼放回水中,本来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为什么此刻对作者来说却如此艰难”?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体会思考,师生可以总结出:他放弃了大鱼,却得到了值得一生骄傲的美德,得到了影响并成就他一生的道理。这样,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就会有情有理。

3.海阔天空的“想味”

想象是创造力,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语文课标的要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他们的思维。如《穷人》一文,结尾处可以让学生想象:渔夫一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的日子会怎样过下去呢?学生们通过想象渔夫和妻子接下来生活的艰难,更加体会了他们的勤劳与善良。

4.精彩绝伦的“写味”

学生在学习课文后进行写的训练,是在积累语言、内化语言、运用语言,是在用语言赞美美好的心灵,赞美美丽的大自然,赞美金色的童年……用笔抒发自己的感受,让情感体验形成文字,像春雨一样无声无息地流入学生的心田,轻轻震撼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再次得到完美的统一。

例如,学了《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懂得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仿其写法,写一篇作文《校园的一角》。通过仿写,学生内化了这些写作方法,把校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描写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校园的赞美和依恋。

还可以在想象中写。如在讲授《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想象写话的练习:“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父母,只有几个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样,语言得以运用,情感得以表达,“语文味”就显现出来了。

“语文味”就是语文本色味,有“语文味”的课才是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