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理论是中国古人用于对宇宙事物的生长变化,生命演变的表述(描述)方式。 对事物演变过程的描述: 阴阳学说认为世上万物皆有阴阳两极性,阴阳同生(阴阳同涨)是物体有小到大的生长过程,反过来,阴阳同消则是由强大走向衰亡过程;如果在这一生长或消亡的过程中,能够阴阳同步则是正常的变化过程,也称之为阴阳平衡;也就是事物可以顺利的正常的,但是如果在生长或消亡的过程中,阴阳不能同步,阴阳失去平衡,这是不正常的,是违反物质的变化规律的。 中医的阴阳 阴阳不但应用于众多领域;同样也被中医所引用;那么在中医中该怎样学习理解阴阳学说呢? 建议不要被其他领域对阴阳的描述;以及名称如何如何的解释所干扰,简单的说:阴;阳就是两个变量,什么是变量?--“变量就是会变化的,没有一个固定值一个字或词,”;在数学中应该叫“代数”,如:“x,y”;在不同领域可以给他们赋予不同的值;如:“对于寒与热那么寒就赋予阴;热赋予阳;像人以性别区分:男赋予阳,女则赋予阴,数字阳赋值与奇数;阴则赋予偶数”等等,如果说,单凭“阴、阳”这两个字,没有被赋值的话,那也就没有如何的意义。因此,要讲阴阳就必须有特定的范围与限制条件。在某个范围里,赋予的值一定要牢记;另外一定要牢记阴阳的性质: 1:相互对立 如:有天就有地;有大就有小;有左就得有右 2:相互依存 如:没有了天就没有地;没有大的比较就不会有小 3:阴阳同涨 如:如一个生物的由小到大的生长 4:阴阳同缩 如:如一个生物的由大到小的消亡 譬如一个人,阴阳同步,则为自然,顺利,人体就是健康的,如果阴阳变化不能同步,失去平衡,那么人体就会生病;这时通过中医特定的阴阳平衡理论,通过辩证就可以知道人体的疾病所在,给予相应的治疗。 在伤寒论中,所谓三阳证:具有发热症状的即是也。 在三阴证则似乎并不是那么规范的依照阴阳理论,如:“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反沉者,麻黄细辛附子主之”。 厥阴证是以“厥字”为特点,如:寒厥、手足厥冷,气厥(呕吐、下痢),蛔厥(吐蛔虫);少阴证则是以少阴心经的“心”,而实则是指人的心情状态为特征:即“烦;神疲欲寐(多瞌睡)”为特征 的一类病症;太阴证则是;取其足太阴脾经与腹部为共同特征,主证脾胃受寒引起的,腹满,呕吐下痢,等。 故此,在伤寒论里面的阴阳关系,要以疾病的症状为依据,阴阳只是引导记忆的作用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