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四)

 江山携手 2019-04-10

学习格律诗笔记(连载之十四)

五、格律诗的章法和句式

(一)行数、句数、字数

1、行数:古体诗对行数没有限制,每联一行,从两联起,多不限制。格律诗对行数有严格规定:绝句(五绝和七绝)规定为两联(两行);律诗(五律和七律)规定为四联(四行);排律可在五联(五行)以上。

2、句数:无论是古体诗或格律诗,每联(行)都为两句(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

3、字数:格律诗只有五言(五绝和五律)和七言(七绝和七律)两种。古体诗则有二言(很少见)、三言(也不多见)、四言(是先秦以前汉语诗歌的主要形式,两汉、魏、晋仍有人在写四言诗,如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但唐代以后四言诗就很少见了)、五言(简称“五古”,比较常见)、六言、七言(简称“七古”,比较常见)、九言、杂言(又称作长短句,诗中掺杂着五字句和七字句,甚至有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六字句、八字句、九字句甚至十字句以上的,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但是,一般都把杂言诗归入七言古诗一类。古人也有借杂言诗玩文字游戏者,如唐人张南史作的“宝塔诗”《雪》、《月》、《花》、《草》。其《雪》诗(见《全唐诗》卷二百九十六)如下:

                                  雪。

花片,玉屑。

结阴风,凝暮节。

高岭虚晶,平原广洁。

初从云外飘,还向空中咽。

千门万户皆静,兽炭皮裘自热。

此时双舞洛阳人,谁悟郢中歌断绝。

(二)交替

什么是交替?“交替”就是在一句诗中交替(交错)使用平、仄声字。平声字发音时间较长,声调不升不降;仄声字发音时间较短,声调或升或降。为了使诗句有音乐美感,就要求诗句中的用字,平声字和仄声字交替使用,如七言的“仄平平仄”句式:第一个节奏单位(通常把一句诗的两个字视作一个节奏单位)第二字(第一字可平可仄,不作准)用了平声字,第二个节奏单位第二个字就必须用仄声字,跟着第三个节奏单位第二个字必须是平声字,最后一个字须根据押韵不押韵的要求来决定用平声字或仄声字。这就是说,在七言格律诗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五言格律诗相当于七言格律诗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就掌握了。这样,平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从对立到统一,朗读起来就节奏鲜明,波澜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悦耳。

什么叫节奏呢?“节奏”指的是汉语词组在句子中的朗读节奏性,我们朗读一个句子,往往有几个停顿。五言一般是“二二一”的节拍,就是说,朗读一首五言诗时,朗读两字后,稍作停顿,再朗读两字后,再稍作停顿,最后再读最后一个字,因接下句,停顿时间更长一点。七言一般是“二二二一”的节拍,停顿时间类推。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例:               观永乐公主入蕃                         

              边地/莺花/少,年来/未觉/。(“二二一”的节拍)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美人/天上/落,龙塞/始应/。(“二二一”的节拍)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诗中第一句(其他句分析同),“边地”是一个节奏单位,“莺花”是一个节奏单位,“少”是一个节奏单位。每个节奏单位的第一个字,也就是五言的“一、三、五”字不是关键地方;而每个节奏单位的第二个字,也就是五言的“二、四”字,在节奏点上,是关键地方,所以平仄一定要讲究。

又例:                                 

           秋丛/绕舍/似陶/,遍绕/篱边/日渐/。(“二二二一”的节拍)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二二二一”的节拍)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诗中第一句(其他句分析同),“秋丛”是一个节奏单位,“绕舍”是一个节奏单位,“似陶”是一个节奏单位,“家”是一个节奏单位。七言的“二、四、六”字是关键地方,平仄一定要讲究。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每首诗在句子中的节拍所在(即双数字),在每一句中总是平声字和仄声字交替安排的。这就叫“交替”。如果节拍上的字不是平仄交替(结尾字除外),就违反了格律,称为“拗句”(拗句一般不能用,实在无法避免时,应采取补救办法)。

(三)相对和相粘

绝句四句,分为两联;律诗八句,分为四联。每联的上句叫做出句,下句叫做对句。下句和上句的平仄相反,叫做“对”;后联出句和前联对句的平仄相同,叫做“粘”。由于每句的第一字有的句可平可仄,所以五言只能以出句的第二字和对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反为对的标准,以后联出句第二字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相同为粘的标准。如果是七言,第四字也要粘。例如:

旅夜书怀      

微风岸,危独夜。(出句和对句相对)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平野阔,月大江。(既对又粘)

平平仄仄,仄仄平

文章著?官老病。(既对又粘)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

何所似?天一沙。(既对又粘)

平平仄仄,仄仄平

(字下有虚线者为每句第二字,作为五言“对”和“粘”的参照)

又例:                         李商隐 

别亦难,东。(出句和对句相对)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丝方尽,蜡泪始。(既对又粘)。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云鬓改,夜月光。(既对又粘)。

平平仄仄,仄仄平

无多路,青为探。(既对又粘)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字下有虚线者为七言第二字和第四字,作为“对”和“粘”的参照)

长律的平仄也是依照对和粘的格律。即使长达一百联,只要我们知道首句的平仄,全诗的平仄都可以推知。

绝句、律诗不合对和粘的格律者,叫做“失对”、“失粘”。失对就是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平仄不相反;失粘就是两联之间后联出句(五言的第二字或七言的第二字和第四字)和前联对句的平仄不相同。古体诗有的也讲对和粘,但不讲对和粘的较多。在唐宋五言律绝中,失对的情况非常罕见,七言律绝中,甚至是没有;失粘的情况,初唐、盛唐时有一些,但宋以后科场中不允许有失对、失粘的诗。

失粘的情况可举一个例子。如:

                      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人情翻覆似波。(出句和对句相对)

●●●○○●○ ○○○●●○○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对而失粘)

●●○○○●● ○○○●●○○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对而失粘)

●●○○●●● ○○●●○○○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对而失粘)

●●○○○●● ●○○●●○○

    这首诗四联的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中间两联也用了对仗;但第三句与第二句、第五句与第四句、第七句与第六句皆失粘,使全诗各联成为单一的格调。这种情况,只能称它为变体诗。这诗总的倾向,颇为消沉,是作者在失意情况下写的。

(四)句子节奏

诗中的句子节奏可分音调节奏和意义节奏两种。音调节奏较为单纯,多是以两个字组成一个音节。格律诗每句的最后一个字,独立成为一个音节。如绝句的音节为“字字——字字——字”;律诗的音节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有的诗人是按音调节奏来写诗的,如王之涣《登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就是按音调节奏写的诗。但有的诗人不是按音调节奏来写诗的,而是按意义来写诗,诗中句子节奏与音调节奏不一致。按意义划分的节奏比按音调划分的节奏要复杂得多。但不管是按音调节奏或意义节奏写的诗,朗读时,均按音调节奏来诵读;理解诗义时,应按意义节奏来理解。下面介绍按意义节奏写的诗有哪几种?

1、先看五言格律诗,按意义节奏来分,有以下九种:

(1)前两言、后三言,为“二、三”句式。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可划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2)前两言、中两言、后一言,为“二、二、一”句式。这同音调节奏一样,是五言诗中较为常见的句式。如杜荀鹤《送人游吴》:“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可划为“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3)前两言、中一言、后两言,为“二、一、二”句式。这也是五言中较为常见的句式。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可划为“开轩 ————场圃,把酒————桑麻”。

(4)前一言、中两言、后两言,为“一、二、二”句式。这一种和以下的五种是五言的特殊句式。如李颀《篱笋》:“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可划为“色——因林——向背,行——逐地——高卑”。

(5)前一言、中一言、后三言,为“一、一、三”句式。如杜甫《陪郑广文》:“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 可划为“绿————风折笋,红————雨肥梅”。

(6)前一言、中三言、后一言,为“一、三、一”句式。如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可划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7)前一言、后四言,为“一、四”句式。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可划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8)前四言、后一言,为“四、一”句式。如元稹《遣行》:“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可划为“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

(9)前三言、后二言,为“三、二”句式。如白居易《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可划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再看七言格律诗,按意义节奏来分,有以下十二种:

(1)前四言、后三言,为“四、三”句式。这是七言最基本的句式。如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可划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前四言、中一言、后两言,为“四、一、二”句式。这一句式与“四、三”句式稍有不同,后三分为一、二,七言较为常见的句式。如王昌龄《万岁楼》:“年年喜见山常在,日日悲看水独流。”可划为“年年喜见————在,日日悲看————独流”。

(3)前四言、中两言、后一言,为“四、二、一”句式。这一句式也与“四、三”句式稍有不同,后三分为二、一,是七言较为常见的句式。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可划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前三言、中一言、后三言,为“三、一、三”句式。这一句式也与“四、三”句式稍有不同,前四分为三、一,也是七言较为常见的句式。如陆游《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可划为“三万里————东入海,五千仞————上摩天”。

(5)前一言、中三言、后三言,为“一、三、三”句式。这一句式也与“四、三”句式稍有不同,前四分为一、三,是七言较为常见的句式。如汪元量《利州》:“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可划为“城——因兵破——悭歌舞,民——为官差——失井田”。

(6)前三言、后四言,为“三、四”句式。这一句式和以下的六种句式是七言的特殊句式。如刘禹锡《望峡中》:“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可划为“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7)前二言、中四言、后一言,为“二、四、一”句式。如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试玉要烧三日满”,可划为“试玉——要烧三日——满”。

(8)前一言、中五言、后一言,为“一、五、一”句式。如罗隐《魏城逢故人》:“水带离声入梦流”,可划为“水——带离声入梦——流”。

(9)前二言、后五言,为“二、五”句式。如李白《寄崔侍御》:“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可划为“独怜—— 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10)前五言、后二言,为“五、二”句式。如杜甫《宿府》:“水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可划为“水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11)前一言、后六言,为“一、六”句式。如张潮《江南行》:“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可划为“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12)前六言、后一言,为“六、一”句式。如杜牧《齐山登高》:“菊花须插满头归”, 可划为 “菊花须插满头——归”。

按意义划分节奏,可有多种形式。而且每种划分形式,因人而异。如“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既可划为“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也可划为“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再如“菊花须插满头归”,既可划为 “菊花须插满头——归”,也可划为 “菊花——须插满头——归”。然而,不管划为哪种形式,朗读起来,只有一种,即按音调节奏朗读。了解意义节奏,有利于准确理解诗的意义,这也是必要的。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