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改良的经皮逆行耻骨上支或髋臼前柱髓内螺钉置入技术》刊发稿PDF

 jqw81 2019-04-10

 china_pelvis@163.com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髋中心

河南省骨科微创工程技术中心

著作权声明:本文图均100%原创,享有著作权。

文章文发表在2018年第9期《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上

Milton Lee (Chip) Routt Jr.于1995年首创经皮逆行耻骨上支髓内螺钉置入技术:在骨盆入口位及闭孔斜位出口位像监视下,经皮插入导针,自耻骨体内缘皮质前端点进针,经耻骨体、上支、髂耻隆起、臼顶骨质,最终可穿透髂骨外板而固定行程内的骨折,将骨盆前环骨折的治疗引入微创时代。

创伤骨科医师逐渐将上述技术演进到髋臼低位前柱骨折的微创治疗中。置钉方式虽有逆行(进钉点较原始技术外移至耻骨结节远端的耻骨体腹侧皮质上,甚至耻骨体及上支的移行部)及顺行(进钉点位于髂前下棘后及髋臼顶的髂骨外板上)之分,但置钉技术基本不变,均在上述两透视像监视下完成,由“骨盆”转为“髋臼”,似是而非的“高大上”反而削减了其固定耻骨体部骨折的能力。

众所周知,骨盆入口位像意在使上骶段前缘骨皮质重叠而限定骶髂螺钉骨性通道的腹侧界限,然而,骶骨后突、骨盆前倾等变异使其对骨盆前环的成像不具重复性,其与闭孔斜位出口位像的转换需要C臂多轴操作方可完成,易于出现“miss fire”而增加放射线暴露。事实上,骨盆出口位像也可以显示螺钉的骨性通道的头尾径,只是由闭孔斜位出口位像上的“正视”变为“斜视”而已。

有趣的是,在骨盆入口位像的基础上,将X线的投射中心设定为双侧耻骨体,适度增加投射角度并微调,直至双侧耻骨体后缘骨皮质分别完全重叠,从而呈现出可重复的耻骨体入口位像(pubic body inlet view,PBIV),其可显示规则的耻骨体皮质密度影(pubic body cortical density,PBCD)。PBCD呈“矛头样”或“鱼鳍样”,内部为耻骨体松质骨,“矛尖”或“鳍尖”向外指向耻骨上支髓腔开口,耻骨体内缘皮质的前端点与“矛尖”或“鳍尖”的连线与耻骨体、上支、髋臼低位前柱骨质投影重叠而可代表PBIV上导针的理想路线

高效的是,应用PBIV与骨盆出口位像指导手术,两像间的转换仅需C臂单轴操作,标定两像的主机地面位置及刻度盘投射角度会更进一步提升手术效率。

巧妙且精准的是,应用一枚折弯的克氏针插入耻骨联合,标示出口位像上的理想进针点及PBIV上的理想路线,再应用一枚直克氏针贴骨盆出口位像屏幕放置而标示出口位理想路线,从而大幅简化手术操作并保证置钉精准性:经皮插入导针,建立好进针点,保持导针与折弯克氏针体外斜段共面即可保证其PBIV指向良好,仅依据贴屏放置的直克氏针所标示的出口位理想路线调整导针出口位指向即可,因而免除反复转换透视的繁复操作。

我们对置钉技术做了上述改良,授您以渔,企望笑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