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一人外出爬山,写出一首诗,这就是孤独吧

 易善医馆 2019-04-10

李白一人外出爬山,写出一首诗,这就是孤独吧

最近在各大网络平台特别流行一句话:“有的人表面光鲜亮丽,背地里却……”。这句话原本只是调侃,有的人看起来活得轻松快乐,但是他也就是一个普通人,可能付出的心酸和努力比普通人更多。

每个人境遇不同,也不必太过羡慕旁人。就拿李白来说吧,他在我们后人的心中是诗仙,是圣人一般的存在,但是在他那个时代,他也有各种难处,不被人理解,不被人尊重,以及无边的孤独和寂寞。有人不相信这样出色一个人竟然也会有普通人经历过的苦难,别急,那我们就来读一读李白的一首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群鸟在天空中飞过后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彼此之间永远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如果从诗本身来看的话,作者流露出的情绪是孤独的,寂寞和无奈的。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起来是在描写作者看到的景色,但实际上是体现了作者的内心之感。天上几只零星的鸟儿高飞远去,直到作者看不见的地方;除此之外,天空中只有一朵白云,也不愿意停留在这里,慢慢的飘到远处了,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三、四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非常浪漫的手法,把敬亭山比作一个人,将它个性化、人格化。尽管鸟儿和云彩都离去了,但是诗人仍然呆在这里没有离去,他久久的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也同样在认真的注视着自己。他们彼此之间不需要说什么话就已经达到了绝对的默契。“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和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

关于这首诗是李白在什么时间所作还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天宝十二年李白刚刚到宣城时所作,也有人说是李白多次登临敬亭山之后发出的感慨。原因如下:

从这首诗中李白流露的感情来看,这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一个人在生活舒适的情况下是不会有这样的感情的,所以这样看来李白当时的生活处境非常艰难,情绪低落。在天宝十二载,李白初次来到宣城,这个时候的他正好年华,诗名如日中天,来到宣城也不是漂泊至此,而是应李白从弟多次相邀而来。

李白来到宣城,受到了当时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当地的文人墨客慕名前来去见他。他经常和朋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这样的他,生活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沦落到与敬亭山“相看”?

但是在上元二年,李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经历了安史之乱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被冤枉而导致的牢狱之灾,经历了戴罪流放的屈辱,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没有了当时的辉煌,“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已经太远,他一个人步履蹒跚的登上敬亭山,独坐许久,感慨这世间已经没有人再愿意和他交朋友了,情不自禁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诗人笔下并没有描写什么山色、溪水和小桥,并不是除了敬亭山之外无物可写,而是敬亭山极目如画。从诗本身并不能看出诗人相对于敬亭山的位置,可能诗人在山顶,也可能在半山腰,但是这些不重要。此诗并不是来赞美景物的,而是借用这些景物来抒发内心的无奈之情。

诗人从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找到慰藉,好像还有人陪在他的身边,能缓解一些寂寞之感。但是也正是因为作者这种看似“愚蠢”的行为,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仿佛放大在了我们的面前。全诗全是景,但句句都是情,所谓“情中景,景中情”。

了解了这首诗你还觉得圣人是没有烦恼的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所以不必羡慕别人,做好自己就是最重要的事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