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坐敬亭山》别解

 七星钓客 2019-12-21

李为民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直抒胸臆,朴素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人们传诵,宣城的敬亭山也因此名噪天下,被冠以“诗山”的美誉。长期以来,关于这首诗,文学界几乎是众口一词这样解读的:

  这首诗为天宝十二载(753年)李白游宣城时所作,距李白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在他的眼里,山林中的鸟儿高飞远去,天空中的白云随风飘逝,只有敬亭山与自己相对而视、互不厌弃。这是李白怀才不遇后产生的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

  笔者反复品读了这首小诗,并查阅了有关李白的文史资料,认为上述对这首诗的评读,不完全符合李白当时的思想感情,也不完全符合李白在这首诗里所要表达的本意,存在着值得商确之处。

  一是此诗的写作年代值得商确。李白一生写诗无数,但大多已经散失,而留存于后世的诗词,其中有确凿证据可以编年的却很少。《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753年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我认为,这首诗不是写作于753年、而是写作于761年的可能性更大。理由如下:

  首先,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作者情绪来看,既然是孤独、寂寞和无奈的心情写照,那么,李白当时的处境应该是非常艰难的,其情绪也应该是非常低落的。如果这首诗写于753年,这正是李白初次来宣城的时间,那时的李白正值52岁,且诗名如日中天,他来宣城并不是漂泊流离而至,而是应其从弟、在宣城为官的长史李昭多次殷勤相邀的结果。这有李白在《寄从弟李昭》一诗为证:“尔佐宣城郡,守官清且闲,常夸云月好,邀我敬亭山”。李白到宣城后,受到时任宣城太守宇文先生的热情款待,受到当地文人墨客的追崇和欢迎。他经常与崔侍御、宇文太守、从弟李昭等人对酒酣高楼,散发弄扁舟,“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经常与诗朋文友“时游敬亭山,闲听松风眠。”“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他用如花妙笔将宣城描绘为:“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他豪情勃发,心中激荡着“但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冲动,他沉醉在“歌舞共讴吟,欢笑相拜贺”的兴奋之中。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敬亭山下盖起了住房,接来了子女共住以享天伦之乐。有诗为证:“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看,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753年初次来到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公元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我想,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二是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值得商确。我们知道,李白一生遍游名山大川,饱览风景名胜。就自然景观而言,敬亭山并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奇特之处,还不至于使李白喜爱到“相看两不厌”的程度。很显然,李白在这首诗中是以山喻人,是借眼前的敬亭山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平生知已喜相逢,应对无言坐若忘。那么,在李白心目中可与他“相看两不厌”的是何人呢?从李白触敬亭山之景而生情写诗来推测,这个人应该是与敬亭山存在着某种联系。我认为,李白所怀念的有两个人,一是南齐著名诗人、在宣城任过太守的谢眺;二是曾经在敬亭山翠云庵修道过的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

  谢眺是李白最崇拜的诗坛前辈,他在出任宣城太守期间,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他的诗歌创作也由此达到了艺术的高峰,可以说“宣城自古诗人地”美称的由来是与谢眺分不开的。后人因此将谢眺尊称为“谢宣城”,将谢眺在宣城时所建造的一座北楼称之为“谢眺楼,”至今,谢眺楼仍是宣城一处重要的名胜。李白将对谢眺的仰慕多次流于笔端、凝聚在诗文中,如“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一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狂傲诗才,竟然会“一生低首谢宣城”,可见,谢眺在李白心中的地位是至尊的。所以,晚年贫病交加的李白,于761年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孤寂地独坐于敬亭山上,望着鸟飞云走之后,眼前矗立着的谢眺楼却岿然不动,一种亲切和感动油然而生,相看两不厌,只有谢宣城。李白在与谢眺楼相对而视、无言的对话中,享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

  能引起李白独坐敬亭山时产生情感共鸣的除了谢眺外,便只有玉真公主了。玉真公主是唐玄宗同母所生的妹妹,她容貌艳美,地位尊贵,却虔诚地信奉着道教。“玉真”是其道号,“持盈”是其字号,唐诗“知有持盈玉叶冠,剪云裁月照人寒”,便是描写玉真公主的。730年李白到长安求职时,便结识了玉真公主,并在终南山玉真公主的别墅里住居过,这从李白写有《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一诗可以得到证实。由于李白才华出众,且也非常信仰道教,深得玉真公主赏识,两人志同道合、交往甚密。李白曾特为玉真公主填写了一首《玉真仙人词》,诗曰:“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时,王母应相逢。”在李白的笔下,玉真公主像九天玄女一样高贵浪漫。公元741年,在玉真公主的力荐下,唐玄宗召李白入京,封为翰林学士,李白为此高兴的“仰天大笑出门去”,自信“我辈岂是蓬蒿人”。743年,因李白恃才狂傲,经常醉酒误事,且得罪了高力士等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据说,玉真公主当时曾极力为李白鸣不平,气愤得向唐玄宗进言:“诚原去公主号,罢邑司”,并从此开始了彻底归入道门、四方云游的传道生活。民间传说玉真公主为了寻觅李白踪迹来到敬亭山,青灯相伴隐住翠云庵,终老一生。其思念李白的泪水化为一泓泉水,被后人称为“珍珠泉”。我认为,民间的传说虽不可信,但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玉真公主因云游而来过敬亭山是很有可能的。至于李白是否在敬亭山见到过玉真公主,则无法考证,只能是一个不解的历史谜团了。

  李白离开长安与玉真公主分别后,其对玉真公主的思念在诗中也时有表现,如:“长相思,在长安,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天长路远魂飞苦。长相思,催心肝”(《长相思》)。“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三五七言》)。“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寄远十二首》)。尤其是李白处于贫病交加、风烛残年的境况下,这种对知已的怀念之情更加强烈。当他最后一次来到宣城,并听说玉真公主曾来敬亭山寻找过他,顿时百感交集,潸然泪下。李白独坐敬亭山之上,感觉与自己相伴的这山仿佛就是玉真公主的化身,相爱不弃是公主,相看不厌唯玉真。李白内心涌动的情感便脱口而出,吟就了这首千古传诵的爱情诗章。

  诗言志,诗言情,李白的山水诗多为言志抒情诗,《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也不例外。他是借山水抒思念之情,是顾敬亭山而言友人,是将敬亭山当作自己倾吐心声的对象。我想,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首诗,也许更能从本质上诠释李白《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