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静心养神

 先求中正后平圆 2019-04-10

 

精神摄生,首贵静养。这种思想,源于老庄道家学说。《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归其根曰静,静曰复命。”《道庄.九部名教要记》引老子语说:“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老庄学派的清静主张,虽然有 消极的一面,但在摄生保健方面却有可取之处。因万事万物,感传 于心,心神日理万机,常常处于动而难静的状态。如果心神过于躁动,神不内守,乱而不定,必然扰乱脏腑,耗伤气血,轻则招生疾 病,甚则催人衰老,减短寿命。所以养神之道,贵在一个“静”字。 故清代养生家曹庭栋强调“养静为摄生首务”。

欲使心神清静,关键就是要保持思想上的“恬淡虚无”。《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 来?” “恬”就是内无所蓄;“淡”就是外无所逐;“虚无”是虚极静笃,臻于自然的意思。“恬淡虚无”实即摒除杂念,畅遂情志神 静淡泊,保持“静养"之意。

清静养神,有利于防病去疾,促进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肌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保持思想宁静 无虚,意志平和调顺,人体正气充盈,肌腠固密,即使有很强的致 病因素作用,也不能侵害人体。反之,心躁乱而不静,则可能招疾致祸,故《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刘河间也强 调说:“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悉去。”

清静养神,有利于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 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心神清静,之所以能起到杭 老延年益寿的作用,是因为心神安静者,其精气日渐充实,形体随之健壮;而心神躁动者,精气日益耗损,形体必然过早衰老。古人 之所以强调“静者寿,躁者夭”,是因为心常静则祌安,神“安则五脏 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保持“清静”的重要方法是凝神敛思。《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 则易于衰老。”当然,这种凝神敛思,保持清静的养生方法,并不是 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不是人为地过于压抑思想和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而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汉思想绝不相 同。专心致志,精神静谧,不仅有利于工作和学习,而且可以排除 杂念,驱逐烦恼,使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反之,“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志昏,多事则形劳。”这是由于心不可乱 思,神不可过用,思太乱则伤,神过用则疲。因而,从养生学的角 度来说,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道人吕洞宾提倡“寡言语以养气,寡思虑以养神”的养心敛神方法,不无道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