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茱萸汤证古今医案246例的统计分析,初步认识到吴茱萸汤证的证治规律,得出如下结论: (1)吴茱萸汤证男女均可发生,以女性居多,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以31~45岁者为多;四季中以冬季发病最多。(2)吴茱萸汤证的诊断指标为:呕吐、头痛、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润,脉沉、弦、迟、弱、缓。(3)吴茱萸汤证的基本病机是肝胃虚寒,阴浊上逆。(4)临床应用,多原方不变,以党参代人参,多以三剂见效。(5)吴茱萸汤多用于呕吐、头痛、眩晕、高血压、青光眼、胃肠炎等多种伴有肝胃虚寒性反映的疾病,尤以巅顶头痛、干呕、吐涎沫者最为常用。 REF:初杰,关庆增.吴茱萸汤证证治规律的研究——古今医案246例统计分析[J].中医杂志,1991(02):15-16. 吴茱萸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4味药物组成。《伤寒论》原著中论及吴茱萸汤的条文有三: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厥逆,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条原文中张仲景为吴茱萸汤开列了5个症状:头痛、手足厥逆、烦躁、呕吐、下利。 吴茱萸汤证的临床表现如下:主症:或头痛,或眩晕,或头痛眩晕并见;或脘腹疼痛,或腹痛腹泻,或呕吐。兼症(依发生频率排列):精神倦怠、疲乏无力、手足逆冷、面色改变(少华,㿠白,萎黄,晦暗,发青)、食少纳差、畏寒、头痛、眩晕为主症的患者,尚兼有呕吐、烦躁。 吴茱萸汤证以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最为常见。 全部病案百分之百地使用吴茱萸、参两味药物。参, 包括党参、人参、红参、太子参、西洋参5 种,其中党参的使用频率最高, 为63 .33%;依次为人参20 .66%,红参为8 .66 %, 太子参为6 %, 西洋参为1 .33 %;84 %的病案使用生姜,13%的病案使用干姜,还有3 %的病案不使用姜;大枣的使用率为93 %。原方4 味药物全部使用的病例, 占病例总数的76%, 但单纯使用原方的病案并不多,90%以上的病案是在原方基础上加味使用。因此, 吴茱萸汤可以视为方剂学体系中的基本方。 150例病案中,吴茱萸的最大用量是25g,最小用量是3g,6~15g是吴茱萸的常用剂量。吴茱萸的用量大于国家药典规定的单味药使用剂量,这可能与方中配伍生姜解毒有关。人参的常用量为8~10g;红参的用量是5~15g;党参的用量是6~30g;太子参的用量是10~30g;西洋参的用量为6g。生姜,最小用量是1g,最大用量是30g,其中以9~15g的使用率最高。吴茱萸与生姜的用量之间没有明显的比例关系,但吴茱萸用量为20g或20g以上的病例,生姜的用量均为30g。干姜的用量在5~15g之间,其中以6g最为常用,为38.4%。大枣的用量在3~15枚之间,其中以5枚的使用率最高,为34.17%。由此推断吴茱萸汤各味药物的常用剂量为:吴茱萸6~15g,党参9~15g,生姜9~15g,大枣5枚。 REF:年莉,方玲,刘鸿雁.吴茱萸汤方证学研究[J].天津中医药,2004(01):38-40. 整理丨王德福 图片来源: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45bd8fd35085aab5b7d81096&lemmaId=636&fromLemmaModule=pcRight |
|